【摘要】本文回顧了企業預算管理的相關研究文獻,論述了利益相關者的內涵及其與企業預算管理的關系,嘗試建立了利益相關者的預算管理基本框架,在利益相關者理論下討論企業的預算管理。
按照企業契約理論,企業是一系列合約的集合,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企業的利益主體包括所有者、債權人、職工、政府等,它們都影響企業或受企業影響并承擔風險。企業管理目標應與企業利益主體有關,是多個利益主體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協的結果,企業的經營管理為實現各利益主體的目標服務。
一、文獻回顧
(一)預算管理是管理會計中一個備受大家關注的研究內容,國外學者在預算管理模式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主要表現在:1.Coopers和Lybrand Deloitte將傳統預算方法與全面質量管理、作業成本法和作業管理相結合,形成作業預算模式(ABB)。作業預算就是根據作業或業務量來編制預算,確保企業資源的分配與作業的要求相一致,反映了在競爭壓力的影響下,企業對生產作業的再度關注。2. Kaplan和Norton(2000)在保持原有預算的基礎上,通過平衡計分卡將預算與戰略、非財務指標聯結起來,使預算適應新的環境,形成戰略預算管理模式。預算與戰略的連接紐帶是平衡計分卡,作為企業業績衡量和戰略實施的管理工具,有效地實現了資源分配與戰略的統一,把預算與戰略緊密地聯系起來。3. Hope、Fraser(1998)是“超越預算圓桌會議(BBRT)”研究論壇的負責人,他們提出了“超越預算”的概念。超越預算反映了企業在高度信息化和服務化的社會中,對戰略性經營控制的重視。但如何系統地解決這種社會屬性與預算管理本身的會計屬性的關聯性問題則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ǘ┪覈鴱?0世紀80年代開始引進國外的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預算管理的研究和應用便開始在學術界、實務界流行起來,迄今已取得長足的進展
1.王斌(1999)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將預算管理分為資本預算為主、銷售預算為主、成本預算為主和現金預算為主等四種模式。這種觀點比較適合品種單一的企業,對多品種的企業集團來說,由于各產品的生命周期不同、所處階段各異,按生命周期建立的預算模式可能會失去指導意義。2.湯谷良(2004)以全面預算的戰略導向為基點,提出構建戰略導向下的預算目標體系模型。該模型強調預算目標應該按照增長、回報和風險控制這三個維度來設計和選擇一個多元化的、聯動的、風險與收益制衡的預算指標體系。該模型沒有涉及到非財務指標的選擇和設計,而且沒有說明三維設計與KPI指標體系如何構架和鎖定預計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等預算報表。
以上文獻從不同的理論基礎對企業預算管理進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筆者尚未找到有關利益相關者理論下企業預算管理方面的文獻資料。
二、利益相關者的內涵及其與預算管理關系
利益相關者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是在1963年斯坦福研究學會的一份內部備忘錄當中。這份報告將利益相關者定義為“企業生存所離不開其支持的各個團體”(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