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來在全球金融與經濟領域引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系統性風險”,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次級債危機已經將眾多政界要人、金融專家、市場監管的目光牢牢地聚焦到防范風險和市場拯救上來。在這種態勢下,人們已經淡忘了這個次級債炸彈的始作俑者、先前已曝光的美國房貸業巨擘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迪美(Freddie Mac)的會計造假丑聞了。
其實,當人們剛從持續四年之久的“安然”、“世通”財務造假案的創傷中恢復過來時,作為美國國會創立的以促進住房融資為使命、占據全美十萬億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半壁江山的房利美公司,就曝出連續多年虛報收入110億美元的造假大案。當然,每一個“造假大亨”之后,始終站立著一個幫兇的“吹鼓手”。世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畢馬威(KPMG)國際會計師公司自然因此受到牽連,因為它為房利美提供的審計報告公然違背了公認準則。關注審計行業“金字招牌”的人士可能已經注意到了,就在“安達信”因“安然”而死亡之后,僅剩的四大名所也連吃官司,就是這個畢馬威曾經突然遭到美國聯邦政府的檢查,因為其涉嫌妨礙司法公正和非法銷售避稅產品。后來,畢馬威公司同意繳納4.56億美元的罰款,才得以逃脫聯邦政府對其進行起訴的命運。
對于房利美公司來說,陷入高達110億美元的會計造假丑聞中,被迫連續兩年推遲其業績公報。湊巧的是,作為房利美的競爭對手,房迪美公司的手腳也不那么干凈,同樣存在會計做假問題。在這兩家公司會計造假丑聞曝光之后,作為監管者的美國聯邦房屋企業監察局特地制定了兩家企業的資產組合上限,并規定提高該上限的條件:必須完成對會計賬目、公司治理的徹底檢查并恢復及時的財務申報。不過,這一切都為時已晚!次級債的危機已不可避免地炸開了。
事情的復雜性還在于,如今的會計造假已經不是那么“黑白”分明了。在房利美會計造假事件中,承擔會計責任與擔當審計職責的兩個當事人卻不愿認罪伏法,而是繼續上演一場“狗咬狗”的游戲,房利美公司和畢馬威公司彼此都將對方告上了法庭,相互指控對方主導了這次丑聞,而抱怨在整個事件中自己是無辜的并且在名譽和經濟上受到了傷害。畢馬威認為其審計工作完全依賴于后者給予他們的財務信息,這才讓審計師一年又一年地在報表上標注無保留意見。“房利美不斷地、再三地、更不顧一切地向審計師提供帶有誤導性的信息。”在法庭文件中,畢馬威辯稱,如果房利美公布了所有真實的信息,相應的審計費用將會更高。審計師的證據包括一些有房利美高層簽署的信件,這些高層包括房利美前CEO、前CFO等要員。
在外人看來,審計師一方,表現出了一種職業的無辜。而這與房利美對他們的指控顯然不符。房利美在上訴書中指責他們的前審計師失職,從而導致他們公布了錯誤百出的報表。為此,房利美向畢馬威索賠20億美元。
在公眾看來,盡管“小偷”和“警察”各執一詞,難辨真假,但直接受害的則是投資者。因此,投資者同時將雙方告上了法庭。其實不管誰對誰錯,公眾投資者都可能對企業會計師和職業審計師之間的關系產生懷疑。冷眼觀之,目前,“四大”幾乎壟斷了上市公司的審計業務,留給企業的可選擇余地其實并不多,同時,過于繁重的審計業務也可能讓名所疲于奔命,加之商業利益也誘惑“小偷”和“警察”保持一種過于“緊密”的關系。基于現代審計是一種抽樣審計為主的模式,既定行業態勢下,審計師“清潔”意見也只是表明財務報表“在所有重大財務事項上均按照公認會計準則進行了準確的陳述”,而不可能指望審計師能夠發現所有的問題。面對著投資者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不“爽”,公眾自然會擔心:如果上市公司有意造假,審計師又無能為力,那么獨立審計的意義何在?公眾是否還可以相信那份審計師簽字的審計報告?
對“安然”造假案的公正宣判之聲,是在四年之后聽到的。不過,實際上,那些名目繁多的克隆“安然”們依然繁忙著。有一點我們是知道的,那就是類似安然、房利美之流的會計造假事件之所以能繼續上演,根本原則是來自于造假產生的利益和可能付出的代價之間的不平衡;也有一點我們是不知道的,那就是下一次引爆會計炸彈、制造傷痛的又將是誰?
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