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本科會計教育如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并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教育界和實務界關注的焦點。本文系統分析了我國大學本科會計教育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設計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建議。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要發展,教育必先行。高等院校作為培養會計人才的主要基地,必須做到高瞻遠矚、與時俱進,方能實現會計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近幾年,國家教育部和會計教育界已做了不少努力,但因種種原因成效欠佳。
一、我國大學本科會計教育問題分析
(一)會計教育目標定位欠妥當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將會計教育的目標定位于“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經濟管理部門、學校 、研究機構從事會計實際工作和本專業教學、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會計人才”。這種界定在當時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隨著會計教育體制的不斷完善,這種“全才”式的定位方式與本科會計教育功能越來越不相匹配。
(二)專業設置欠科學
目前,我國本科會計教育中除設有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三個專業以外,還出現了諸如國際會計、會計電算化、注冊會計師、交通會計、金融會計等專業或專業方向,其中較為普遍設置的是會計電算化和注冊會計師方向。這種過細的專業設置在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中很難嚴格區分,其實是以犧牲會計教育和人才培養為代價的。
(三)課程體系欠合理
目前,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的總體趨勢是:重專業輕人文,重技能輕誠信,重介紹輕分析。具體表現為:1.專業課越開越多,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通用性基礎課如文學與藝術、心理學、邏輯學、經濟犯罪與刑罰等普遍缺乏;2.專業課程設置死板,創新和開發課程,如具有實戰效應的會計制度設計課程欠缺;3.以非金融企業會計實務課程為主,而遺漏金融企業會計和非盈利組織會計。這種體系建構的危害是:1.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應變能力的培養;2.學生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護意識、職業道德修養和抵御風險能力的培養;3.學生專業知識面窄,制約了畢業生擇業。
(四)教學計劃和內容較固定,專業課程之間重復現象較為嚴重
會計作為一門綜合性的經濟應用學科,受經濟環境因素影響較深。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全球經濟“一體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新興會計業務和領域如環境會計、人力資源會計、法務會計、反傾銷會計等不斷增加,而固定的教學計劃無助于課程的更新。此外,在現行課程體系中,專業主干課程之間還存在大量的重復內容,如,中級財務會計學與稅務會計在涉稅業務方面;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在變動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短期決策等方面;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在貨幣時間價值、長期投資決策、存貨管理等方面。此外,在會計模擬課程之間也同樣存在重復現象,既浪費了學生的寶貴時間,又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五)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
目前較為普遍的現象是以“填鴨式”課堂教學為主,缺乏“啟發式教學”和必要的案例討論。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只能使學生學會“會計模仿”,不能培養學生正確的“會計思維”和“會計創新”能力,這樣的人才只能是一個傳統的“記賬工具”。
(六)實驗教學與實務脫節現象較為普遍
會計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具有較高的實踐性,實踐教學對人才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受客觀條件的影響,大多數院校基本沒有設置課程實習,只能坐在教室里模擬,但目前市場上出售的模擬教材與現實差距較大,再加上都附有答案,學生抄襲現象較為普遍,實驗效果極不理想。
二、培養實戰型會計人才戰略建議
(一)樹立大會計教學理念,淡化專業設置
我國設置會計學、審計學、注冊會計師、會計電算化和財務管理學等專業或專業方向的初衷是力爭在本科會計教育階段培養出合格的會計師、審計師、軟件開發師和財務分析師。其實,后三個專業是在會計學專業基礎上派生出來的,沒有嫻熟的會計知識,其他都無從談起。因此,科學的規劃和設計應當是淡化專業或方向,將體現專業方向的課程作為專業選修課程,在第七和第八學期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專長自由選擇,不應由學校單方面劃定。
(二)樹立“實戰型會計人才”教育宗旨,正確定位會計教育目標
綜合分析我國會計本科層次及生源情況,會計教育目標應分為基本目標和分層目標兩個層次。基本教育目標定位為培養“實戰型會計人才”較為妥當。對一本,應本著為會計管理機構、跨國公司、上市公司等輸送實戰型會計人才的思想,突出綜合素質教育和英才教育,將培養學生的專業認知能力、高度綜合能力、國際交流能力(含商務合作和談判)、傾銷應訴能力、職業判斷能力和會計價值觀為教育目標;對二本,應本著為非上市公司、行政事業單位和會計中介機構輸送實戰型人才的思想,突出綜合素質教育和大眾教育,將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會計價值觀為教育目標;對三本,應本著為中小型企業輸送實戰型人才的思想,突出專業素質教育,將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協作能力和會計價值觀為教育目標。
為實現分層次教育目標,應建立學校——單位相結合的二元式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收集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意見和建議,并及時修改教學計劃,調整教學內容。
(三)樹立“終身受益”的教學思想,深化教學改革
國外有人統計過,一個學生在校學習獲得的5%-10%是將來必需的,而90%-95%的知識是在工作以后經過不斷學習獲得的(秦榮生,2002)。會計屬于社會性學科,知識更新和變化速度較快,那么,在課程體現建設和教學內容上會計本科教育階段應如何把握呢?
1.制定各本科層次的通用設計課程體系
基于基本目的的要求,為回避專業課程內容重復現象,各層次本科教育應開設的公共課程包括:(1)主干專業課程包括基礎會計理論與實務、中級財務會計學、成本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含管理會計學)、綜合模擬實驗(以制造業企業為例,含會計軟件應用)、會計制度設計、審計學、稅務會計、金融企業會計等課程;(2)輔助性課程包括企業管理學、稅法、職業道德與犯罪(含刑罰)等課程;(3)通用性基礎課程包括美學欣賞、說話技巧、心理學、邏輯學和人際關系學等課程。在課時安排上,第一類一般把握在30-80學時為宜,第二、三類把握在20-30學時為宜。
2.制定各層次特色課程體系,突出各層次教育特點
在公共課程體系基礎上,為突出各層次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差異,各層次會計教育還應開設特色課程。對于一本,應增加開設國際投資學、國際稅法、國際貿易、商務談判、財務軟件開發與維護、財務分析、高級財務會計學、納稅籌劃、國際會計(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課)和管理信息系統等課程;對二本,應增加開設高級財務會計學、納稅籌劃、國際稅法、商務談判、非盈利組織會計和財務分析等課程;對三本,應增加非盈利組織會計、珠算技巧、課程實訓等課程。每門課40-50學時。
3.改革傳統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突出案例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特點
為培養學生的會計思維,應變革傳統的“填鴨式”、“介紹式”的呆板教學模式為“啟發式”、“討論式”的新型教學模式,發揮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特點,增加知識傳授量;科學使用案例教學法,尤其在會計制度設計、審計學、職業道德與犯罪等課程中,應發揮案例教學的獨特作用。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同時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生動形象的職業道德教育,使學生樹立做好“會計事”應先做好“會計人”的職業理念,切實發揮教師“傳道、授業、解惑”之功能,達到“授之以漁”的教學效果。
(四)樹立開放式辦學理念,實現理論與實踐“零距離”
為彌補實驗教學偏離實踐、課程實習短缺和畢業實習流于形式的缺陷,學校應建立實習基地,一方面要制定教師實踐培養計劃,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提高實驗教學水平;另一方面,要聘請資深注冊會計師、會計師講課或講學,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實現理論與實踐“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