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面板數據的基礎上,采用聚類分析,將中國29個樣本省市(不包括重慶、西藏和寧夏)根據經濟特征劃分為不同的區域類別,研究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趨同效應,并探討了這種趨同效應發生的機制。
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在過去20年中比中西部地區要發達,眾多文獻在研究區域趨同的時候都是將中國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區域。但這其中存在較大的問題,三個區域的劃分并未形成統一標準,并不能表明這三個區域內省市的經濟結構相似,因此得出的區域趨同結論存在一定的缺陷。除了驗證中國區域的趨同效應以外,這種趨同效應產生的原因和機制也同樣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區域的劃分
根據蔡(2000)、王小魯、樊鋼(2004)、許和連、賴明勇(2003)的調查,本文遴選了市場化程度、城鄉結構、產業結構、城市開放程度、人力資本投入、物質資本投入、人口增長率等7個指標來衡量地區的經濟結構,指標符號和名稱見表1。
表1指標名稱及說明
本文選用1989-2004年上述指標的平均值進行聚類分析:第Ⅰ類包括有北京、天津、遼寧、黑龍江、吉林、上海、江蘇、湖北、廣東、四川,它們的市場化程度、開放程度都很高,而且是第二、三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都比較大的一類地區;第II類包括有河北、山西、內蒙、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南、湖南、陜西、甘肅;第III類包括有江西、廣西、海南、貴州、云南、青海、新疆,它們主要是市場化程度不高、第一產業比重很大、城鎮人口占很小比重的一類地區。這與以前學者人為劃分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結果是不一樣的,這里各省市的經濟結構更為相似,更能符合俱樂部收斂的前提條件。
二、中國區域趨同及機制研究
(一)模型和指標選擇
研究趨同一般始于Barro回歸方程:gi,t,t+T=α+βln(yi t)+εi,t,大都采用截面分析。Islam(1995)指出,截面分析的估計結果是有偏的,建議采用面板分析,因為面板分析既能保持與新古典增長理論的結論一致(每個經濟體的長期增長率相等,為外生的技術進步率),又能解決估計有偏問題,而且Islam發現Barro回歸方程和MRW分析框架可以自然推導出面板分析的回歸方程。故這里采用Barro回歸方程,通過面板數據來分析中國的區域趨同效應。
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1989年-2005年)和《新中國50年統計資料匯編》。人均GDP均為真實人均GDP,即對名義人均GDP進行物價指數的修正。考慮到各省的物價指數難以獲得,統一采用同年全國的物價指數進行處理;資本存量是采用永續盤存法模擬的,首先根據固定資產投資流量模擬出名義資本存量,然后按照物價指數進行修正得到實際資本存量。
(二)描述性統計
在經典的趨同研究中,一般用區域人均GDP對數的離差變化測度 趨同,如果隨時間推移, δ值(即離差)變小了,就說明發生了δ趨同,區域經濟差異呈縮小的趨勢;若隨時間推移,δ值變大了,則說明發生了δ趨異,區域經濟差異呈擴大的趨勢。
從圖1-圖4可以看出,全國地區差異、第Ⅰ類地區差異、第II類地區差異在近10年都處于緩慢增長的狀況,發生了δ趨異;而第III類地區除了在1993年差異擴大以外,近10年差異都在呈不斷縮小趨勢,發生了δ趨同。
(三)區域趨同分析
利用Barro回歸方程考察區域經濟增長的絕對β趨同、條件趨同和俱樂部趨同情況,實證結果見表2。回歸方程1,2,3,4分別考察全國、第Ⅰ類地區、第II類地區、第III類地區的區域趨同效應。從回歸方程1的結果來看,初始人均GDP的回歸系數雖然為負,但是不顯著,說明中國的絕對β趨同不明顯。進行分類后,回歸方程2,4顯示,初始人均GDP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第Ⅰ類地區、第III類地區存在明顯的條件收斂。而從回歸方程3來看,初始人均GDP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第II類地區不存在條件收斂,這和以往按照東、中、西劃分的結果顯著不同。俱樂部收斂與條件收斂不同,它指的是初期經濟發展水平接近的經濟集團各自內部的不同經濟系統之間,在具有相似的結構特征的前提下趨于收斂,即較窮的區域集團和較富的區域集團各自內部存在著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