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在不斷發展,生態環境卻在不斷惡化,環保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所共同關注的焦點。我國因缺乏規范的環保法規、環保稅制,專項環保稅的會計處理方法及程序設置更為罕見。針對上述空白,筆者就專項環保稅會計核算的前提和信息質量要求作一探討。
隨著工業化的迅猛發展,人類在享受到現代文明的同時,也面臨著使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受到嚴重威脅的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問題。進入21世紀,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烈。美國、瑞典等國家紛紛出臺了專門納環保稅的相關政策。就我國的實際情況而言,開征專項環保稅更是具有必然和戰略意義的。
一、專項環保稅會計處理目標
綜觀我國環境稅收制度的發展歷程和發展現狀,學者們經過深入探討提出了在中國進行環境稅收改革的基本思路。然而,從稅務會計的角度看,現行的環境稅理論既沒有著重提出專項環保稅的設立并依據我國實際情況對此稅種進行稅制設計,更沒有專項環保稅會計處理方面的探討。有學者提出了環境會計核算的整體思路,建立了初步的環境會計核算體系,將現行的會計科目作了重大改變,新設了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等會計科目,應該說出發點是好的,但要將現有的整個會計體系做如此重大的改變,難度非常大,所要經歷的時間相對較長,因此如何依托現有的會計核算體系,在核算方法上作一定調整的基礎上較完整地進行專項環保稅會計核算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簡而言之,專項環保稅會計處理目標是:在稅收法規約束下,在現有的會計核算體系基礎上,運用會計學的基本理論與核算方法,對專項環保稅納稅人應納稅款的形成、計算和繳納等稅務活動的全過程中引起的資金運動進行連續、系統、全面的核算和監督,以確保環保稅款正確、及時地上繳。
二、專項環保稅會計核算基本前提
(一)納稅會計主體
納稅會計主體與財務會計的會計主體有密切聯系。會計主體是對會計核算空間范圍的界定,會計主體擁有獨立的、可供運用的資金并且獨立核算以收補支,而納稅會計主體還必須是能夠獨立承擔納稅義務的納稅人。作為環保稅會計的一項基本前提,應側重從會計主體的角度來理解納稅主體。只有一個獨立的會計主體才能獨立核算其應計量和繳納的專項環保稅。應特別指出的是每一納稅主體在從事自身活動的同時,不僅要與其他主體發生一定的經濟關系,還可能對其他主體或社會的其他方面產生影響。現實生活中環境污染雖已成為有目共睹的事實,但由于它難以通過交易價格確切反映,使得現有的會計體系對此無法確切反映,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使用者對特定主體環境信息的需求。因而專項環保稅會計中的主體假設不僅要求納稅主體報告其自身的經濟性,還應將其承擔的環境責任和自身行為所導致的外部不經濟等信息包括在內。
(二)持續經營
傳統會計持續經營前提假設企業將繼續存在下去,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清算解散,企業的各種資產將被正常耗用、出售。但該假設忽視了企業資源與生態人文環境資源的關系,忽視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企業環境資源的繼承、發展與創新,容易導致企業成本外化,收益內化,企業發展與社會發展失衡,眼前利益與未來利益失衡。因此,在專項環保稅會計中應考慮將持續經營假設進行拓展,將其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可持續發展戰略能指導環保稅會計主體在自然資源使用不枯竭,生態資源損耗不降級的基礎上保證社會、經濟持續不間斷地發展。
(三)納稅會計期間
納稅會計期間是納稅期間與會計分期的合并,會計分期前提把會計主體連續不斷的經營活動劃分為較短的經營期間,以便定期反映會計主體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與傳統會計一致,專項環保稅稅務會計應該繼續全面堅持該前提,分期確認、計量和核算環保稅。從納稅期間的角度來看,我國的納稅會計期間是指自公歷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如果納稅人在一個納稅年度的中間開業,或者由于改組、合并、破產關閉等原因,使該納稅年度的實際經營期限小足12個月的,應當以其實際經營期限為一個納稅年度。
(四)聯合基礎
聯合基礎是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并用的一種會計處理基礎。2006年最新的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企業在進行專項環保稅會計核算時大多也應以此為前提,凡當期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稅金,不論款項是否付出,都作為當期的費用處理。但我國行政單位一般采用收付實現制處理經濟業務,事業單位除經營業務采用權責發生制外,其他業務也采用收付實現制。因此,在專項環保稅會計核算過程中應注意因會計主體不同而作一定的調整。
(五)多元計量
傳統會計核算一般采用貨幣計量假設,多重計量形式是對貨幣計量假設的拓展,指環保稅會計核算除采用貨幣單位外,還可同時采用多種計量屬性。在非貨幣計量形式中包括實物計量、勞動計量和混合計量等,運用貨幣計量可以形成一些財務指標來揭示企業環境稅收會計信息,運用非貨幣計量會形成實物指標、勞動指標、技術指標和技術經濟指標。總的來說,專項環保稅會計的計量可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以貨幣計量為主,同時兼用實物單位,甚至文字說明等多種計量屬性,以全面揭示納稅會計主體的環保稅信息。
三、專項環保稅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在多方面息息相關。傳統的財務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也是會計人員從事稅務會計工作的基本規則和指南。然而專項環保稅會計又有其特殊性,應在傳統的財務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基礎上既有繼承又有創新。
(一)可以繼承的信息質量要求
1.客觀性。企PT+v12Yoj6taSuuzhKvFaA==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與專項環保稅相關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2.相關性。要求會計信息能夠滿足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滿足有關各方面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3.明晰性。企業提供的專項環保稅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在附注中說明。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5.實質重于形式。企業應當按照專項環保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6.謹慎性。企業對專項環保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相關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7.及時性。企業對于已經發生的專項環保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二)應有所創新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1.合法性。稅務會計是一門具有法律效力的特種專業會計,在進行專項環保稅核算時,必須以稅法為準繩,體現國家方針政策和法律的要求,其社會成本和社會效益確認應受到國家政策和法律的制約,嚴格遵循稅收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
2.非重要性。在傳統會計中重要性是指在選擇會計方法和程序時,要考慮經濟業務本身的性質和規模,根據特定的經濟業務對經濟決策影響的大小來選擇合適的會計方法和程序。對于重要性的判斷,一般從質和量兩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從性質方面來說,當某事項有可能對決策產生一定影響時,就屬于重要事項;從數量方面來說,當某事項的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就可能對決策產生影響,則屬于重要事項。但稅務制度不承認重要性原則,要求納稅人在記錄、計算和繳納稅款時,必須以法律為準繩,企業的納稅活動、稅款計算、繳納期限準確與否不論其是否重要,均應以稅法為判斷標準。
3.靈活性。專項環保稅會計要求會計核算應針對不同企業及課稅對象,分別確定其核算內容,在計價方法和計量單位的選擇上可采用多種方法,如:實物計量、勞動計量和混合計量。因為專項環保稅會計在計量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也就是計量對象的屬性、界限和性能的不確定性,所以其計量不可能做到絕對準確,可以靈活一些,做到相對準確。
4.充分披露。專項環保稅作為一項新生事物,在諸多方面存在不確定性和不完善,因此在公布財務會計報表、提供會計信息時要全面、公正地反映企業計算、繳納專項環保稅的基本情況以及對生態環境的作用、保護或者污染、損耗情況,使會計報告外部使用者對企業一定期間內的環保稅收情況有較詳實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