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會計核算的權責發生制度與收付實現制,可能任何一個會計人都并不陌生。因為這是會計門檻的一個基礎性知識點。在我們周圍,許多會計人都對這一對存在標志性思路差異的確認方法,所引起的企業某一個會計期間的成本大小差距、利潤高低不同等人為操縱現象存在著深刻的理解。不過,如果說,由此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卻可能會讓不少會計人大吃一驚。還是聽我給你講一個新近發生的真實案例吧!
大明化工進出口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化工產品進出口業務的省級外貿公司。長期從事各類化工、農藥類產品和原料的出口業務,也是在某省具有一定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的規模化專業公司。在中國加入WTO之后,為了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當地政府連續出臺鼓勵企業出口創匯的相關政策,除了按照國家出口退稅政策對出口業務實施退稅待遇外,還專門發出紅頭文件,規定對本地區所有出口企業自2003年度開始,實行按創匯金額每一美元補貼七分人民幣的政策。無疑,政府此舉旨在通過這種政府補助來促進企業的出口經營活動。
不過,此項補貼的具體辦理過程中,需要在公司會計年度結束后,集中海關出口報關單、經過對外經貿部門審核,最后按要求將相關材料報送到當地財政部門審核辦理,經辦的持續時間相對較長,辦理層次也比較多。由于是當地政府的臨時性激勵政策,中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據悉,不少企業通常并沒有特別關注這項補貼資金的到位和入賬。前幾年該企業也是在第二年下半年才能收到相應數額的補貼。
2004年春節過后,公司的結匯部門、財務部門也照例對上年度的出口創匯情況進行了相應的結算和申報。申報材料送上去后,公司上下也都沒有再及時關注與提起此事。根據當地政府關于推進流通類國有企業產權改制先走一步的整體安排,大明化工進出口公司被確定將以2004年6月30日為產權改制基準日。公司進行核資評估后,實施國有股全額轉讓給個人,管理層持大股、業務骨干全面持股的產權改制。由于上下配合得比較默契,改制工作在2004年10月得到當地國資監管部門批準后就結束了。國有公司自然就變成非國有公司了。不過,人還是那些人、事還是那些事。國慶過去,當地財政部門照舊打來電話,會計小王就順利地去辦理了128萬元上年度出口創匯補貼款的轉賬支票。這款也自然而然就進入了改制之后新公司的賬目。情隨事遷,屬于國有企業的資產就這樣輕易流失到部分私人“腰包”里去了。
事后,在國資監管“風暴”下,有關部門專門調查處理此事,流失的國有資產終于得以回歸,但公司上下則一片冤枉與不解:公司主觀上沒有任何故意與過錯,以前都是這樣處理的,按實際收到的財政補貼數進行會計記賬。況且,以前類似的政府補助款,相關政府監管部門還特別強調要在實際款項到達時才能入賬,防止通過提前確認來人為地增加當年利潤。同時,企業也曾經發生過前面有紅頭文件,到最后也兌現不了,結果計了利潤、發了獎金,資金長期到不了賬。況且,制度也沒有明確交待這樣的事項如何處理。
對此,“過程”中好象會計職業判斷是可前可后的,但其“結果”卻導致不同會計期間的企業利潤和資產出現了人為操縱。透過此事,不少人覺得,原來國有資產也是可以“變臉”的,從國有資產暗流到非國有資產。
當然,此類利用會計核算基礎的空間來操縱利潤與資產的混亂現象,理所當然地受到了會計準則的重拳出擊。財政部新出臺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在防范出現上述延遲確認收入現象的同時,也力爭防范出現提早確認收入的操縱現象。準則明確規定:政府補助為貨幣性資產的,如通過銀行轉賬等方式撥付的補助,通常按照實際收到的金額計量,即實行收付實現制;只有存在確鑿證據表明該項補助是按照固定的定額標準撥付的,如按照實際銷量或儲備量與單位補貼定額計算的補助,可以按照應收的金額計量,即實行權責發生制。
看來,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之爭,絕對不是一個純粹的理論之爭,它不僅涉及到企業持續經營中不同會計期間的盈虧核算,同樣也是一個能夠形成國有資產流失的“暗流”,理當規范操作、謹慎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