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保護問題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為了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加強對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但是,目前的披露狀況還遠遠不能滿足各利益關系人的要求。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我們應該以何種方式披露?應披露哪些信息?這就成了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必須解決的問題。鑒于此,本文重點探討了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在會計實務中的具體操作方式,并提出了適合我國現狀的披露模式。
近年來,環境保護問題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人們在對原有的發展模式進行反思的過程中已充分認識到,那種不加節制的、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生產經營活動是導致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企業應重視環境保護,并披露相關的環境會計信息,編制環境會計報告。
一、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理論研究的國內外現狀
國際上對于環境會計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早期,到現在已經有許多國家都開展了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研究。1998年2月召開的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第15屆會議討論通過了《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立場公告》,成為目前國際上第一份較為系統完整的關于環境會計和報告的國際指南。在美國,涉及環境問題的會計信息披露工作主要是對環境成本和負債的報告,會計界已制定的關于指導環境問題的負債和支出的會計文獻有: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1975年的第5號準則《或有負債會計》及第89-13號公告“石棉消除成本會計”和第90-8號公告“污染處理費用的資本化”。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已經完成并正式出版的研究報告主要有:《環境成本與負債:會計與財務報告問題》和《環境績效報告》。日本環境廳在1999年3月末發表了《關于環保成本公示指南》,由此使日本的環境會計走上了規范化發展的道路。
我國對環境會計的研究始于上世紀70年代。雖然經過了30多年的探討,但由于環境成本計量方法的復雜性和會計處理方法的不確定性,我國企業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面尚處于不成熟階段。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定了許多行動計劃,這些法律法規和計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但是,在實務操作中,由于企業的環境保護責任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缺乏公認的計量基礎,與環境保護配套的會計核算體系也未建立,僅在管理費用科目中設立排污費和綠化費項目進行披露,并沒有設置單獨的環境成本項目。目前的這種披露狀況遠遠不能滿足各利益關系人的要求,因此,應該以何種方式、披露哪些信息以及如何滿足各利益關系人的信息需求,成為了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必須解決的問題。郭靜娟(2003)對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模式的構建提出了建議,認為應以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使用者和目標為立足點,對我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主體和內容進行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構建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兩種模式:一方面借鑒財務報告模式的思路;另一方面編制獨立的環境報告來提供企業的環境績效狀況。何少娟(1999)認為,披露環境信息是環境會計的最終要求,環境信息的披露要盡可能詳細和實用。環境信息載體是環境會計報告,為適應信息披露的要求,會計報告應增加相應的內容,并采取定性披露和定量披露相結合的方式。定性披露主要揭示企業那些難以量化的環境事項和企業的環境成本,如企業負責環境問題的人員配置、環境教育、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