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通過對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與檢察機關自偵案件的關聯考察,揭示了二者之間的內在關系:寬嚴相濟政策是對自偵案件現實困境的緩解,自偵案件形勢的超前性為寬嚴相濟政策的適用提供了現實依據。
關鍵詞:自偵案件 寬嚴相濟 刑事司法政策
本文擬通過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與人民檢察院自偵案件的關聯考察,揭示兩者之間的內在關系,以期對自偵案件的偵辦有所裨益。
一、問題的提出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8條,我國檢察機關直接受理并進行偵查的案件包括:貪污賄賂犯罪案件、瀆職犯罪案件、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犯罪案件;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的可由檢察院立案偵查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犯罪案件。概而言之,自偵案件主要是指職務類犯罪。這類案件是檢察機關集偵查、批捕與起訴于一體的自辦案件。隨著改革開放以來,職務犯罪的逐年攀升,公眾對腐敗的激烈批評,自偵案件一直是嚴打的首選目標之一,對自偵案件中刑事司法政策的適用也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
2006年12月,最高檢正式下發了《關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006年12月召開的全國檢察長會議將下大力氣抓好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貫徹作為2007年度需要突出抓好的兩件大事中的第一件。[1]當前,如何在檢察工作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成為司法實踐新的風向標。
二、現實的需要:寬嚴相濟政策對自偵案件困境的緩解
自偵案件作為檢察機關自行承辦的案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從案件的犯罪主體來看,主要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從案件的性質來看,是與權力行使密切相關的職務犯罪;從案件的影響來看,受到社會公眾的普遍關注。隨著社會主義法制現代化的深入推進,尤其是憲政民主思想的普及以及對權力約束、監督意識的加強,自偵案件的進展成為檢察院發揮自身職能作用、體現其司法功能的一個基本標志。
但是,自偵案件在獲得重視與發展的同時,卻面臨著內外兩重困境。一方面,從自偵案件外部的發展態勢來看:一是自偵案件的發案率居高不下;二是案件所涉及的各種關系縱橫交錯,背景復雜;三是案件所涉及的利益越來越大,社會影響大,社會危害性也十分嚴重;四是查辦越來越困難,面臨著種種突破的瓶頸。另一方面,從自偵案件的內部偵辦機制來看,自偵案件也存在著種種問題,如案件質量方面的“八輕八重”:重實體、輕程序,重立案、輕結案,重數量、輕質量,重打擊、輕保護,重起訴、輕退補,重傳喚、輕追繳,重協作、輕監督,重繳贓、輕打擊[2];又如初查工作中法律規定不明確、線索管理不科學、初查計劃簡單粗糙、工作紀律不明、證據意識不強等等[3]。
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強調了對犯罪個體的重視,有利于更好地調動犯罪嫌疑人的認罪熱情,從而提高自偵案件的突破率。自偵案件所面對的犯罪嫌疑人,基本上都是具有一定社會地位、身份、掌握一定權力的人,個體思維認識能力較強,與其他類別的犯罪嫌疑人相比,對于刑事法律和刑事政策更為敏感。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出臺為更好地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線,實現偵辦案件的突破提供了政策依據。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核心就是區別對待。《意見》要求,“綜合考慮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包括犯罪侵害的客體、情節、手段、后果等)、犯罪人的主觀惡性(包括犯罪時的主觀方面、犯罪后的態度、平時表現等)以及案件的社會治安形勢,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依法予以從寬或者從嚴處理”。這一原則所倡導的執法精神,要求偵辦人員不再就案辦案,而是以犯罪事實為主題,以犯罪嫌疑人為主體,嚴密推理、仔細查證,從而揭示出案件的真相,以法律的手段來有效追究,最終達到恢復社會秩序的目的。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運用正好彌補了現有法律規定的不足和滯后性,使得偵辦人員能夠根據犯罪嫌疑人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突破手段,而不至于承擔違法辦案的風險。
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重視對個案的具體分析,提高了自偵案件查辦的靈活性,為多種偵查手段的合理調配使用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新刑法出臺后,雖然使原有的刑法體系更趨完善和合理,但在強制措施的設置方面,具體罪名量刑情節的規定方面仍然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出臺為法律漏洞的填補以及在具體執法過程中如何更有效地運用司法權提供了依據和規范。比如,各種強制措施的運用,搜查、拘留、逮捕、監視居住、取保候審等在案件的不同查辦階段,合理有機地選擇適用,能夠很好地推動整個案件的進程,引導犯罪嫌疑人及案件相關人配合對案件事實的全面查證。
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講求司法謙抑主義,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有利于對職務犯罪的綜合治理,從而實現司法的內在和諧。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強調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要求加強對犯罪分子的挽救和幫助,體現人道主義的關懷。《意見》明確提出,“檢察機關要嚴格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認識和把握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在新形勢下對檢察工作的重要指導意義,在對嚴重犯罪依法嚴厲打擊的同時,對犯罪分子依法能爭取的盡量爭取、能挽救的盡量挽救,能從寬處理的盡量從寬處理,最大限度地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意見》還把“注重效果”明確列為必須加以貫徹的基本原則。這些條文和原則精神的規定,都表明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出臺是直接應對現實司法生活中的問題和不足提出的,表明了司法今后的發展方向。自偵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原本都具有一定的社會身份與地位,案發之后會形成其他類型犯罪分子所沒有的巨大心理落差,這一點在以往的辦案過程中往往被忽視,[4]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提出,也提示了自偵案件的辦理過程中要注意這一特點的存在,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進行自我反省的思想氛圍,引導其主動認識到自身行為的危害性,配合法律的規制。
三、發展的要求:自偵案件對寬嚴相濟政策適用的拓展
《意見》全面界定了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基本內涵,明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內容、工作機制、辦案方式、保障措施等核心內容,為在檢察實踐中切實貫徹這一刑事司法政策提供了制度依據。
自偵案件相關法律規定的不完善為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適用提供了運用的空間。比如對于大量國有企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瀆職,造成巨大損失的案件,現有刑法的具體條文無法完全涵蓋,就可以通過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來加以規制,尤其是和其他職務犯罪相聯結時,可以充分運用政策,以填補法律的漏洞。
自偵案件形勢發展的超前性為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適用提供了現實的依據。自偵案件所遇到的情況始終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處于激烈的轉型之中,法律的定制總是落后于形勢的發展。這點在自偵案件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比如貪污受賄罪的立案起刑點,法律規定是5000元,而在發達地區則掌握為50000元。這從現象上來看是一個法律的悖論,而在司法實踐中則是必須加以妥協的現實。巨大的地區差異、人口差異,使得統一的法律在具體的適用中必須作出調整,而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出臺為這種平衡和調整提供了制度依據。自偵案件正是體現這一基本政策特性的經驗載體。
自偵案件的復雜性為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提供了精細化的實驗場地。對未成年人、老人婦女兒童、殘疾人等弱勢群體提供救助和幫助,是很容易理解和操作的。而在錯綜復雜,隨形勢不斷變化的自偵案件中把握好寬嚴相濟的政策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窩案、串案中,如何運用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在使情節惡劣的貪瀆分子得到法律的制裁的同時,保障國家、集體的利益不受到損害,使一地的社會秩序不發生大的動蕩。這些都是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中富有挑戰性的課題。對這些問題的開掘,將極大地豐富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理論內涵和實踐意義。
四、可行的操作:自偵案件中適用寬嚴相濟政策的設想
在自偵案件的偵辦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確保案件及時突破。以當下較為多發,也最為難辦的窩串案為例:一是明確打擊重點,爭取外圍,瓦解犯罪嫌疑人之間的攻守同盟;二是窩串案中涉及大量中層干部的,在掌握情況的條件下,給他們自首的機會,保持單位、企業的穩定,同時為挖掘更重大的線索留有余地;三是主動跟相關單位、企業溝通,預先調整重要崗位的工作人員,確保正常工作、生產經營不受影響。
在自偵案件的查辦過程中,要廣泛適用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權利。自偵案件查辦對象對人身、名譽的敏感性,要求在偵辦職務犯罪案件過程中,要人性化辦案,不能暴力取證,野蠻執法,要將教育、誘導、感化滲透于辦案過程之中,盡可能地進行幫助和挽救。突破案件,攻心為上;查清事實,證據為要;實施懲處,法律為主。深入學習技偵技術、犯罪心理,全面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各種情況,掌握案件各種線索和細節,有計劃、有步驟、有謀略的展開偵辦工作,都是有效運用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所內含的要求。
在查辦自偵案件的過程中,要準確運用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推動相關立法的完善。通過對某些類別的職務犯罪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具體適用,總結出規律性的經驗和做法,為相關立法提供依據,最終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刑事司法政策的成果。比如97《刑法》在總則第67、68條規定了“自首和立功”,可以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的條款,但作為總則的第67、68條只能作為法官判案的酌定情節,而不是法定情節,隨意性很大,沒有統一標準,不便于操作,容易形成司法不公,在偵查環節無法兌現,形同虛設。[5]而通過自偵案件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適用,能夠很好的總結這方面的經驗,為最終的立法提供可行的方案。
在自偵案件的查辦過程中,要合理運用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積極兌現,維護司法機關的權威性。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運用,要針對不同的個案,不同的對象,不同的階段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在保證案件突破的同時,也要保證政策前后適用的一致性與合理性,尤其是在審判階段兌現已有的承諾,保障司法的公信力,維護司法的權威性。
最后,在自偵案件查辦過程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還需要特別注意三點:一是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在自偵案件中的適用必須要有嚴格的程序,必須要有效的監督。二是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在自偵案件中的適用要強調“嚴”的一面。從全國范圍來看,對瀆職侵權犯罪案件涉案人員處理過寬,量刑畸輕現象普遍存在,這也是對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誤讀,需要加以切實的糾正。三是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適用在自偵案件中的適用還要注重與其他制度的銜接和匹配,保證其有效性。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是在一定的制度環境中運行,要使其順利地由刑事政策目標轉化為實際的刑事政策效果,必須通過相應的制度設計與制度安排,以獲得最終效益的最大化。[6]
注釋:
[1]參見張建升:《加強和改進法律監督工作著力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全國檢察長會議綜述》,載《人民檢察》2007年第1期。
[2]參見吳東偉、鄧光湖:《基層檢察院辦理自偵案件存在的問題及新舉措》,載《檢察實踐》2005年第2期。
[3]參見王戈、彭之宇:《自偵初查工作中有關問題的思考》,載《中國檢察官》2006年第11期。
[4]也有檢察工作者注意到了自偵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對于自身人格權的重視的問題,參見李谷妍、王軍《檢察機關自偵監督的問題及對策》,載《法學》2006年第11期。
[5]參見王傳道:《偵查中應當堅持寬嚴相濟的政策》,載《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6]參見姜濤:《“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制度基礎與價值邊界》,載《法商研究》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