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案情
2005年7月12日,周軍一伙經事先預謀,由周軍在成都火車北站以同去新都為由將打工返鄉農民張隆芬騙至成華區512建材市場大門附近乘坐熟人的車輛。在車上,周軍一伙采用丟包詐騙的方式,將張隆芬現金2100元、價值1109元的TCL手機一部和內有12990元現金的農行卡一張騙取。同日12時許,周軍同伙持騙取的銀行卡和密碼到附近的農行提取現金8850元。同年8月19日,我院對犯罪嫌疑人周軍批準逮捕。在審查起訴時,發現本案中只有被害人張隆芬的陳述,而周軍矢口否認且又無其它證據佐證被害人陳述。同時經偵查表明周軍雖然曾在銀行出沒,但由于銀行監控錄像的光碟存在瑕疵無法打開,無法判斷取款者就是周軍,而檢察機關對銀行取款憑證上的筆跡鑒定表明取款非周軍所為。據此,我院以證據不足對周軍涉嫌詐騙罪作不訴處理。2006年11月,被不起訴人周軍以錯誤逮捕為由向我院提起國家賠償申請。
二、分歧意見
對周軍存疑不訴的賠償申請是否給予國家賠償存在兩種分歧意見:
第一種觀點認為應當給予國家賠償。理由:2003年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關于檢察機關不起訴決定是對錯誤逮捕確認的批復》公布后,在辦理存疑不訴賠償案件時,只要是司法機關在辦理刑事案件過程中,對犯罪嫌疑人實施了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最終又以撤案、存疑不訴或宣告無罪而結案的,無疑是一種對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的侵害,均應給予國家賠償。因此,對賠償申請人周軍應當給予國家賠償。
第二種觀點認為不應當給予國家賠償。理由:從實踐看,存疑案件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嫌疑人根本沒有實施犯罪,檢察機關作出存疑不訴決定后,司法機關不可能再會發現新的有罪證據,那么,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采取拘留、逮捕等強制措施就是侵害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權利,國家就應當給以賠償。而另一種可能是嫌疑人的確實施了犯罪行為,在審查批捕時現有證據完全符合法定批捕條件,但逮捕后卻因種種原因據以定罪的主要證據發生了變化,導致在審查起訴階段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而不起訴的。對于此類案件,不能簡單地從程序上認定賠。周軍涉嫌詐騙案在批捕時有證據證明其涉嫌詐騙,在起訴階段證據發生變化而導致存疑不訴,因此,對賠償申請人周軍不應當給予國家賠償。
三、評析意見
根據全案事實,結合法律規定和有關學理解釋,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認為本案不應當給予周軍國家賠償。理由如下:
存疑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因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不能認定犯罪嫌疑人有罪而作撤案、存疑不訴或宣告無罪的案件。由于國家賠償法的制定和實施早于刑事訴訟法的修訂,《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只規定了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沒有解決疑罪是否涉及國家賠償的問題。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吸收了無罪推定的合理內容,實行疑罪從無原則,但是也沒解決疑罪是否涉及刑事賠償的問題。高院的司法解釋公布實施后,檢察機關在辦理存疑不訴賠償案件時,普遍認同司法機關在辦理刑事案件過程中,只要對犯罪嫌疑人實施了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最終又以撤案、存疑不訴或宣告無罪而結案的,無疑是一種對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的侵害,均應給予國家賠償的觀點。但筆者認為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程序斷案。對于嫌疑人的確實施了犯罪行為,在審查批捕時現有證據完全符合法定批捕條件,但逮捕后卻因種種原因據以定罪的主要證據發生了變化,導致在審查起訴階段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而不起訴的。對于此類案件,筆者認為不能簡單地從程序上認定賠,應當認真審查案件證據,找出主要證據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有無新的有罪證據出現可能?是否可以重新起訴?法院是否可能作出有罪判決?如果確有新的有罪證據出現重新提起公訴,就可中止辦理,待法院作出有罪判決后終結該賠償案件的辦理。受理周軍申請國家賠償一案后,經調閱卷宗及向公訴部門承辦人了解情況,得知該案的關鍵證據銀行監控錄像的光盤因無法打開而導致證據滅失。承辦該案的干警又走訪公安機關、被害人銀行卡被取現的銀行,發現不但有證據證明周軍涉嫌詐騙而且周軍在2004年因詐騙罪被成都市金牛區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9個月,2005年2月才刑滿釋放,且詐騙的作案手法與本案一致,周軍有重大作案嫌疑,如果僅憑目前掌握的證據對周軍作出賠償決定,這不但使犯罪分子逍遙法外,而且嚴重損害法律的公正性和嚴肅性。于是經向檢察長匯報案情,摒棄常規辦案方式,由于本案已經不起訴,檢察機關、公安機關都不能再進行偵查,但是以非偵查的手段進行調查分析尋找新的證據不違反法律規定。于是與計算機科研機構取得聯系,從電腦硬盤數據恢復中獲取到取款銀行的監控錄像,并通過監控錄像清晰顯示周軍于案發當天,在被害人陳述被騙去銀行卡數十分鐘后到銀行接應一柜臺取款者,同時通過調取銀行對該柜臺業務的流水記錄,發現和周軍接應的男子取款所持卡即為被害人張隆芬的銀行卡。據此,我院根據《人民檢察刑事訴訟規則》第三百零五條規定和《人民檢察院刑事賠償工作規定》第三十七條的規定,經檢委會決定,撤銷對周軍作出的不起訴決定,對其重新提起公訴,中止賠償案件的辦理,同時決定對周軍采取逮捕的強制措施。2007年5月21日,成華區法院以詐騙罪判處被告人周軍有期徒刑兩年零六個月,周軍服判未上訴。
通過該案的成功辦理,筆者認為檢察機關在辦理存疑不訴賠償案件時,既要體現人文關懷,又要貫徹追訴犯罪職能與人權保障職能并重原則,應當從案件實際情況出發,使無罪的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保護,也要使有罪但因證據瑕疵暫時逃脫法律懲罰的犯罪嫌疑人受到法律追訴,這樣才能體現法律的權威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