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犯罪測量是犯罪學研究的重要基礎性學科。本文從檢察機關的視角出發,對犯罪測量的概念、理論意義以及檢察機關開展和加強犯罪測量的特殊意義進行分析闡述。
關鍵詞:檢察視角 犯罪測量 司法保障
目前,我國正處在一個從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轉型的過渡期,各種新型犯罪和新的犯罪手段隨著社會的演變層出不窮,政治、經濟改革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都要求對我國現階段的各類犯罪狀況,尤其是職務犯罪狀況和社會腐敗現狀能夠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從而有的放矢的制定打擊職務犯罪的刑事政策,進一步對全社會的腐敗現象進行嚴厲打擊。
一、犯罪測量的概念及特征
犯罪測量作為犯罪學的基礎性研究方法,是指運用調查、統計等方法系統收集和分析犯罪數據及相關資料,按照一定的指標體系,對特定時期犯罪現象的規模和嚴重程度進行定量化的描述和評估。換言之,犯罪測量是對犯罪現象的真實存在狀態和存在過程做量化的描述和評估。[1]
犯罪測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特征:
(一)犯罪測量是對犯罪現象的描述和評估
研究犯罪現象,主要是研究犯罪的狀況、特點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犯罪的狀況,通常是指犯罪的數量、種類、危害程度以及犯罪者的構成成分(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等)。犯罪的狀況、特點及其變化規律,是研究犯罪原因和犯罪對策的基本事實依據。某一歷史時期犯罪的情況、特點和變化規律,都是該時期特定條件下社會政治、經濟、教育和家庭等因素的綜合反映。[2]
(二)犯罪測量是對特定時期犯罪現象的規模和嚴重程度進行定量化的分析
對犯罪現象的測量是針對特定時期的,而這一特定時期是始于某個時間點,止于另一個時間點的。犯罪測量是一種描述性的研究,是對犯罪現象的規模和嚴重程度進行的定量化的描述和評估。犯罪現象規模測量主要反映犯罪現象量的特征,犯罪嚴重程度測量主要反映犯罪現象質的特征。
(三)犯罪測量是通過運用犯罪調查、犯罪統計等方法手段來收集和分析犯罪數據及相關資料的
犯罪調查法是犯罪學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國家司法機關、統計部門、有關學者為描述犯罪現象、解釋犯罪原因,對犯罪案件、犯罪人和犯罪侵害諸情況所進行的調查。”[3]而犯罪統計是犯罪調查的進一步延伸。通過犯罪統計,我們可以掌握犯罪的數量、犯罪率、犯罪增長率、犯罪發生的范圍、犯罪發生的類型、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年齡等特征,從而更加客觀的了解犯罪現象,掌握犯罪的規律和趨勢,制定相應的刑事政策和預防策略。
(四)犯罪測量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標體系來進行
描述犯罪現象的基本元素是犯罪統計指標。犯罪統計指標體系是由若干個具有互相聯系的統計指標所組成的指標群。犯罪統計指標體系是根據犯罪研究目的、要求和研究對象的具體情況而擬定的,是以統計指標為基本要素所構成的系統,和其他系統一樣,具有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二、開展犯罪測量的意義
(一)犯罪測量可以幫助我們清醒、客觀認識犯罪現象的真實狀況
犯罪測量是認識和評估犯罪現象的規模和嚴重程度的基本方法和途徑,這一過程本身以及構成其具體內容的對犯罪數據的調查統計、分析評估以及量化描述,是科學犯罪學的一個獨特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由此可以直接得出關于犯罪預防與控制的某些結論和策略啟示。不僅如此,通過科學、準確的犯罪測量,研究者可以獲得關于犯罪現象的數量與結構特征、犯罪人與犯罪被害人的社會學特征、犯罪現象的社會損害(犯罪代價)總量、公眾的社會安全感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從而對犯罪現象的規模和嚴重程度作出具體而直觀的了解和把握。在此基礎上,犯罪學家可以更好地追溯、探尋犯罪現象發生與存在的原因與過程。[4]
(二)犯罪測量是提出和評價有關犯罪產生、發展和變化原因方面理論的重要基礎
通過對犯罪相關資料的調查、分析,我們可以找出犯罪的環境特征(外在情景、家庭結構、社會風氣、文化傳統、法律制度、經濟狀況、地理特征)和犯罪人的個人特征(年齡、性別、智力、文化水平、家庭出身、社會地位)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然后從某一基本原理出發,從某個層面上分析這種關系在何種性質和何種程度上決定或影響著犯罪行為的生成過程,在此基礎上,再提出有關犯罪現象的一般解釋或犯罪行為的生成理論。犯罪測量的這種應用價值尤其對犯罪社會學和犯罪社會心理學這兩種主導理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5]
(三)犯罪測量可以指引和評價刑事政策與刑事司法
通過對某地區某一時期內的犯罪情況進行測量,可以對本地區的犯罪狀況直接給出測量結論,這些測量結論對于該地區實施的某方面的刑事政策作出客觀評價,對其實施情況和效果以及出現的問題等方面得出科學、有效的測評結論,從而指引該地區的司法決策人員及時調整和修改完善所實施的刑事政策和刑事司法方略,更好的打擊犯罪,降低犯罪的發生。例如我國歷次開展的“嚴打”斗爭,就是犯罪測量指引和評價我國刑事政策和刑事司法的典型應用案例。
(四)犯罪測量是犯罪預測的基礎,通過正確的預測犯罪,為犯罪預防提供借鑒和指導
犯罪預測是在正確認識犯罪問題的歷史與現狀及其動態規律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對未來犯罪問題可能發生的變化和發展趨向做出的判斷和推估。[6]犯罪預防是國家和社會為消除或者減少犯罪產生的原因和條件,防止、遏止犯罪行為的發生,減少乃至根治犯罪現象,由此對全體社會成員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治措施及其控制過程的行為體系。[7]犯罪預測是犯罪預防的前提,犯罪預防是犯罪預測的目的,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五)犯罪測量可用來指導我國刑事司法統計制度的建立、修改和完善
目前,我國的刑事司法統計制度主要是警察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和司法行政機關各部門的工作統計,而對于犯罪人和被害人以及犯罪現象、犯罪狀態的統計研究還很不完善,這對于刑事司法機關適時制定正確、及時、有效的刑事政策,嚴厲打擊和預防犯罪的發生非常不利。司法工作統計畢竟不同于犯罪狀況統計,司法工作的統計結果對于制定宏觀刑事司法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如果我國犯罪學界的學者和刑事司法機關的統計工作者互相配合,利用科學的犯罪測量理論,在司法機關建立犯罪測量指標體系和方法制度,并充分運用司法機關現有的統計調查機構和調查隊伍,以及先進的計算機調查分析手段,所得出的犯罪測量結論必定比現有的調查手段所得出的結論更為科學和全面,這對于推動我國犯罪學的研究將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三、檢察機關開展犯罪測量的特殊意義
檢察機關進行犯罪測量工作有其特殊意義:
(一)檢察機關的犯罪測量工作可以幫助我們客觀認識當前我國職務犯罪現象的真實狀況
職務犯罪偵查權在性質上從屬于法律監督權,是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所特有的司法權力。職務犯罪主要是指《刑法》分則第八章規定的貪污賄賂犯罪和第九章規定的國家工作人員瀆職犯罪案件,同時還包括《刑法》分則第四章規定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的犯罪案件,還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檢察機關的犯罪測量工作就是讓我們能夠正確、客觀認識我國職務犯罪的實際狀況,通過對我國職務犯罪狀況的了解和測量,進一步充實了犯罪學界對職務犯罪現象的研究,乃至對于社會總體犯罪現象的研究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二)檢察機關的犯罪測量能夠使我們正確把握刑事犯罪司法活動的動態變化
刑事犯罪司法活動的動態變化主要是指檢察機關通過行使批準逮捕權和公訴權,對公安、安全、海關、軍隊保衛、監獄機關立案偵查的普通刑事犯罪案件進行篩選,使得一部分已經作為犯罪立案統計和測量的案件,通過訴訟程序(如不批捕和不起訴程序),將其排除在犯罪測量的對象之外,使犯罪測量的結論能夠更加真實或更加接近真實,這個層層篩選的過程,也是對某種行為或事實的命名和歸罪過程,有的犯罪學教科書中把這種情形稱為正式社會監督主管當局對犯罪行為的不斷進行篩選的“漏斗效應”。[8]研究刑事犯罪司法活動的動態變化的意義在于了解“犯罪明數”,區別“犯罪黑數”。在有的犯罪學著作中,將已實際發生的犯罪總數稱為“實際犯罪數”,偵查機關決定立案的犯罪數稱為“表面犯罪數”,經過法庭審判的犯罪數稱為“法定犯罪數”,但是,筆者認為,這種分類尚缺乏一中間環節,就是檢察機關審查決定提起公訴的犯罪數,筆者稱其為“擬定犯罪數”。從實際犯罪數到法定犯罪數,層層遞減的過程就構成了犯罪測量的“漏斗效應”。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有一部分案件產生流失的現象,導致犯罪黑數的進一步擴大。檢察機關的犯罪測量可以使我們更加清楚的了解犯罪明數,從而對犯罪黑數的產生能夠從司法活動所帶來的犯罪總量的變化上找到些許答案。
(三)檢察機關的犯罪測量可以指引我國檢察機關制定或適時調整打擊職務犯罪的工作機制,更好地為我國懲治腐敗現象提供司法保障
檢察機關通過開展職務犯罪測量工作,可以對當前腐敗現象多發的行業和部門、多發的重點崗位進行測量分析,得出犯罪人的犯罪特征等測量結論,對引導我國檢察機關查辦職務犯罪提供積極的理論支持。例如,針對職務犯罪嫌疑人攜款潛逃現象的增多,2006年春節期間,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聯合組織開展了追捕在逃職務犯罪嫌疑人專項行動,共抓獲在逃職務犯罪嫌疑人304人,有效的打擊了職務犯罪嫌疑人的外逃現象。這些懲治職務犯罪工作方針的制定,都是建立在檢察機關對職務犯罪現象進行測量基礎之上的,是領導機關科學決策,正確指導工作的重要基礎和基本依據。
(四)檢察機關的犯罪測量可以為我國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提供借鑒和指導
在檢察機關開展職務犯罪測量工作可以對職務犯罪人和被害人(即受到職務犯罪侵害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單位,或是國家的某項制度)的個性、特征進行分析研究,根據犯罪特點對犯罪多發易發的行業和領域有針對性的開展預防工作。針對犯罪案件中暴露出的問題進行剖析,深入查找機制制度方面的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檢察建議,從教育、制度、監督三方面入手,幫助有關部門建章立制,完善監督制約機制,有效防止和減少類似案件的發生。
我國檢察機關的司法職能延伸較長,既有對警察機關的刑事司法活動的觸及,又有對審判活動的監督介入,其職能貫穿于整個刑事司法活動的全過程。因此,檢察機關是否能夠科學有效的開展犯罪測量,對于研究犯罪現象以及司法活動的全貌,犯罪統計數據的準確和全面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注釋:
[1]王牧主編:《新犯罪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頁。
[2]張紹彥主編:《犯罪學教科書》,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頁。
[3]劉廣三著:《犯罪現象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91頁。
[4]王牧主編:《新犯罪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頁。
[5]張遠煌著:《犯罪學原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頁。
[6]武伯欣:《跨世紀的犯罪問題》,重慶出版社1996年版,第3頁。
[7楊再明、秦揚主編:《犯罪學》,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頁。
[8]王牧主編:《新犯罪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