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瘡是長期臥床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也是護理過程中的一大難題。褥瘡是由于身體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造成局部血管受壓,血流受阻,細胞缺血、缺氧,最終導致該局部組織的壞死。年紀大、營養不良、意識障礙、活動障礙、長期臥床、大小便失禁、原發及潛在疾病是褥瘡形成的內在因素,而壓力、摩擦力和剪切力則是外在因素。
褥瘡的分期
淤血紅潤期(紅斑期)為I度。表皮無損傷,只是皮膚發紅,但在解除壓迫30分鐘以上發紅仍無改善。此時為急性炎癥反應期,一般持續受壓4小時即可發生此類情況。
炎性浸潤期(水皰期)為Ⅱ度。表皮發紅、糜爛,有水皰,組織缺損未及真皮層,創面濕潤呈粉紅色,伴有疼痛,無壞死組織。
淺度潰瘍(潰瘍期)為Ⅲ度。由真皮層達到皮下,呈噴火口狀的組織缺損,伴有滲出液和感染,但幾乎無疼痛,有壞死組織。
深度潰瘍(潰瘍期)為Ⅳ度。深達肌腱及骨,有滲出液和感染,有壞死組織,如有神經損傷則伴有劇烈疼痛。
褥瘡的防治原則
褥瘡的預防勝于治療,包括:制定翻身計劃,保護皮膚,增加皮膚的耐受力,解除壓力,促進血液循環,避免機械性刺激,降低摩擦力和剪切力。
護理措施
一般護理:①做到“六勤”,即勤翻身(更換患者體位時,避免拖、拉、推)、勤擦洗、勤換洗、勤整理、勤檢查、勤交代。②使用保護性物品如海綿圈、氣圈、氣墊、氣墊床。③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干燥。④加強營養,多進食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品或通過靜脈給予營養補充。
分期護理:I度褥瘡階段,除一般護理外,對壓紅部位要外貼保護膜(最好是透氣敷料)加以保護。透氣敷料具有防水、透氣功能,貼于患者皮膚受壓部位,使之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膜保護皮膚,猶如人體的第二層皮膚。避免長期臥床患者皮膚受摩擦力的損傷及尿便和汗液的刺激。
Ⅱ~Ⅳ度褥瘡階段,護理的目的是讓褥瘡的傷口減少感染,并盡快愈合。目前采用的方法有兩種。
干性愈合就是按傳統的觀念,用烤燈、涂藥等方法保持傷口干燥,避免傷口感染,按摩傷口周邊皮膚,以促進血液循環;開放傷口,促進傷口結痂。家庭護理或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常使用此方法。
濕性愈合是目前的最新觀念。其觀念是提供最適宜的傷口愈合環境,清除壞死組織,防止細菌入侵傷口;不刺激傷口及周圍皮膚;保持傷口37℃,!用特殊的敷料,保持傷口濕潤,幫助肉芽組織生長。
濕性愈合的特點是:保持濕潤,有利于壞死組織和纖維蛋白的溶解;保持、促進多種生物活性因子的釋放;有利于細胞增殖分化和移行,加速肉芽組織的形成;不會增加傷口感染的危險,減少對傷口和周圍皮膚的再創,減輕疼痛,敷料不與新生肉芽組織粘連,避免更換敷料時造成再次機械性損傷。
濕性愈合是通過使用促進細胞生長的藥物,水化傷口壞死組織,啟動機體內源性清創的過程,從而達到徹底、無創地清除壞死組織。具體方法有:
胰島素和維生素C聯合應用:口服維生素C每次0.5克,每日3次,用胰島素濕敷每日3次和維生素C1.0克研成末外敷于創面。胰島素能消除組織水腫,促進肉芽生長,維生素C能促進纖維母細胞產生膠原纖維,兩者合用可有協同作用。
白蛋白:適用于Ⅱ~Ⅲ度褥瘡期。根據褥瘡程度,用生理鹽水沖洗后,取輸液剩下的白蛋白1毫升加慶大霉素8萬單位加生理鹽水4毫升濕潤紗布后覆蓋創面,每日換藥3~4次,如分泌物減少、創面清潔、觸之有鮮血滲出時改為每日換藥1~2次,待痊愈后仍用紗布加以保護。
清得佳凝膠:主要含純水、丙二醇和羧甲基纖維素。它能為傷口提供濕潤環境,促進滲透,抑制細菌,為纖維蛋白降解酶提供最佳發揮功能的環境。根據褥瘡程度,用生理鹽水沖洗后,將清得佳凝膠均勻涂于傷口上,用敷料保護,每日換藥1次,如分泌物減少,可3~4天換藥1次。
如果有條件可按上述方法用藥,如果無條件也可用增效聯磺片加氟哌酸1∶1研成末涂于消毒后待干的傷口上,每日換藥1次。這屬于干性愈合方法,傷口愈合的時間會長一些。
另外,治療褥瘡還可采用中成藥的方法:
京萬紅:將京萬紅敷在傷口上,并用紗布包扎,一般2~3天換藥1次,一周即可顯效。
七厘散:首先局部清創除去壞死組織,然后將七厘散均勻撒在創面上,其厚度以隱約可見基底組織為佳,再蓋上凡士林紗條,最好用消毒紗布包扎。每天換藥1次,直到創面愈合。
雙料喉風散:Ⅳ度褥瘡期清創噴敷此藥后,用無菌紗布包扎,每日換藥1~2次。具有消炎、減少滲出、促進肉芽生長的作用。
據《保健醫藥》
編輯/趙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