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嚴冬來臨,心臟病患者發生心肌梗死、心衰等突發事件的可能性就明顯增加。在這個冬季,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是每個心臟病患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寒冷與心血管疾病
心臟病患者,心肺功能儲備下降,調節能力降低,氣溫、氣壓和濕度的突然變化,大風、下)等惡劣天氣使得患病機體難以及時調整,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突發事件的發生。寒冷刺激可導致冠狀血管收縮和痙攣,加重心肌缺血,甚至觸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和血栓形成,導致心腦血管突發事件發生。如果患者出現寒戰,還會導致機體耗氧量增加,進一步加重心肌缺血。
此外,冬季是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的高發季節。感染不但可以誘發心衰,而且炎癥過程還參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發展和破裂,與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密切相關。
保暖防寒
作為心臟病患者及其家屬,應每天關心天氣預報,根據溫度及時增減衣物和調整出行活動的安排。北方地區,在供應暖氣之前和停暖氣后的一段時間,室內溫度較低,應注意增添衣物,采取各種保暖措施,如使用電熱毯、熱水袋等,有條件的家庭,應打開空調,將室內溫度調至18℃~24℃。洗澡水的溫度應根據室內溫度、自己身體狀況和個人平時習慣來調整,如室內溫度過低,應暫緩洗澡。需要注意的是,冬季室內溫度也不宜過高,以免室內外溫差過大。許多心臟病患者認為,冬季的寒冷可以通過“大補”來抵御,其實這是很不科學的,冬季仍需控制飲食總量和調整飲食結構,適當控制體重。
適當鍛煉
高寒地區有“貓冬”的習慣,這對心臟病患者很不利。盡管活動有危險,但少出門、少活動會減弱身體各系統抗寒能力和機體整體抵抗力,不利于冠心病和心衰患者的康復?;顒訙p少容易使體重增加,血糖和血壓水平升高,血脂異常。
心臟病患者運動的原則應該是: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外出活動前,要了解天氣情況,如果遇到寒流、風)天氣,可以在室內做些運動。出門前除應根據天氣情況穿戴好衣帽,還應適當做做熱身活動,出門前身上不能有汗。但是,對那些每天堅持運動的患者,在天氣突變時不能強求戶外的規律運動。
冬季天亮得較晚,應該調整室外活動的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濃霧散去之后再出門。應避免迎風跑步。運動強度主要取決于自己的病情和身體狀況,如果運動中出現明顯的胸部悶痛,應停止活動;考慮有心絞痛發作的可能性者,需及時到醫院就診。
自我監控
心臟病患者的自我監控十分重要。天氣轉冷之前,患者應該進行一次正規的體檢,總體評估身體情況和疾病的危險程度,內容包括血壓、血脂和血糖的情況,評價心肌缺血情況,評價心臟功能。冠心病患者需要做心電圖檢查,進行運動負荷試驗(運動平板),必要時行冠狀動脈造影等。高血壓患者在家每日至少測量血壓1次,糖尿病患者應按時監測血糖,尤其在氣候變化、情緒波動、失眠、手術或患其他疾?。ㄈ绾粑栏腥荆┑那闆r下,更要嚴格監測和控制血壓和血糖水平。心衰患者應該每日測量體重,并注意尿量的變化,如果尿量減少,體重短期內增加,應留意可能是心衰加重了。
正規治療
患者必須遵照醫囑服用合適的有效藥物,應定期到醫院復診,根據病情及時調整藥物及其用量,出現不適應隨時去醫院就診。
冬季應在服藥后出門,如果出門時間較長,應該帶上常規使用的藥物。
冬季外出如出現心腦血管突發事件,應及時呼叫急救系統,因為患者很難恰當自救。心臟病患者不能過分依賴“急救盒”中的藥物,硝酸甘油也只是緩解癥狀,真正的救治還應立即到醫院進行。
據《健康與生活》
編輯/王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