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熱多汗、情緒抑郁、性趣減退、急躁易怒、關節疼痛”,日前,北大醫院男科病防治中心主任郭應祿院士公布的一項最新健康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2000多名30歲以上男性中,有55.42%存在以上相關癥狀。
此次歷時三個月的網上調查發現:超過52%的30~40歲的男性性欲降低,65%感覺體力和耐力減退,51%感覺生活樂趣減少。這些癥狀在臨床上稱為中老年男子雄性激素缺乏綜合征,其主要表現包括:情緒和認知功能障礙、性功能減退、生理體能下降和出現心血管疾病,而原因之一是男性雄激素分泌下降。
郭應祿指出,男性30歲后睪酮會逐年下降,從而引發上述癥狀,影響男性生活質量。此外,男性雄激素水平的缺乏還和骨質疏松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抑郁、認知功能障礙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慢性疾病、不良生活方式及惡劣生活環境是導致睪酮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
調查數據證明,男性進入40歲在性、體能以及精神心理發生的顯著變化可能與雄性激素缺乏有關,但引起重視并接受治療的卻少之又少。2002年在上海、江蘇、安徽三地開展的調查表明,有55%的被調查者出現雄激素缺乏癥狀,但其知曉率不到四成,接受治療的比例則更少。為此,專家呼吁,應加強對男子雄性激素缺乏的認識和重視,做到早期診斷、預防和治療,減少癥狀的發生率以及減輕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降低體質衰弱的程度,提高生活質量,減少醫療開支。
據《上海大眾衛生報》
編輯 / 王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