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理論創新問題,人民論壇記者進行了多方面調查采訪。理論創新有其自身的規律,如果對其認識不夠、把握不準,就會出現一些偏差。據記者調查,當前存在以下幾個因素阻礙著理論創新。
“經院理論”阻礙理論創新
理論研究越來越專業化、專職化、學院化,使活生生的理論成為“經院理論”。有的研究課題離群眾較遠,在群眾中的影響力有限。一些受調查者反映,理論研究高高在上,似乎與他們關系不大。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多是理論演繹與學術思辨,缺少社會實證的調查研究,不能深入基層,從實踐中獲知老百姓的真正訴求,總結社會發展的真實規律。有專家提出,一些理論成果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卻不能很好地解決實踐中的問題,而是停留在文本上,停留在書齋里,理論與實踐成了“兩張皮”。
不少接受采訪的專家指出,研究專著可謂汗牛充棟,但大多數是重復性的,缺乏深刻性、創新性。攤子鋪得大、研究人員多、研究成果少、研究重點不突出。一般性的、空洞的文章太多,有的放矢、有深度、又言之有物的東西少。總的感覺不深刻,缺乏創新性,很難給人以鮮活感。
缺少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真理性和歷史必然性的研究和論證。
理論的原則性和經驗性突出,系統性、邏輯性不強,缺少科學的嚴密論證和推演。對一些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缺乏全面的經驗性論證和嚴密的邏輯建構。
對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學習研究比較充分,而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更宏大、更系統的理論體系是如何在上述理論基礎上逐步演進的,則缺少發展的眼光和科學的態度,缺少系統性的縱深研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基本經驗等問題的研究成果已不少,而關注當代走向比較少。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尚不緊密
許多受調查者認為,“理論研究深度不夠”、“研究視野狹窄”、“研究方法單一”、“研究與實踐脫節”等阻礙了理論創新。
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帶來的更大的不確定性,迫切需要從理論上更好地認識國家發展的大勢,認清中國在世界的位置,從而有準確的預期和把握。實踐對理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能夠對實踐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與快速發展的實踐相比較,理論創新在某些方面滯后,這就要求提高理論學習、研究和宣傳的前瞻性、自覺性、主動性。
理論創新與百姓生活實際的結合不夠緊密。民眾關心的是理論與自己的生活究竟有多大關系。理論創新應該貼近群眾的生活,和群眾關心的問題有機聯系。要把深奧的理論化解成百姓容易理解的方式,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而不是空洞地說教。最核心的是,應該讓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理論的價值所在,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有什么意義。
各種研究資源的利用和整合還缺乏效率,學風不夠扎實。研究領域存在著部門分割,隊伍分散,整體考慮不夠等諸多與科研體制有關的問題。一些單位對科研基金重申請、輕研究,常常是最后拼湊出一些沒有分量的論文集。一些研究者不重視實地調研,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追熱點、湊份子,淺嘗輒止,難以深入。與馬克思主義聯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