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人都可以以貧窮為借口去偷去搶,那么這個社會將會成為什么樣子呢?肯定是人人整天生活在恐懼不安當中,用“惶惶不可終日”來形容都不過分
說起來這都是令人同情甚至催人淚下的悲情故事:一位“有病沒人肯雇”、“靠撿破爛兒為生”的進城農民,為了供養失去父母依靠的侄子侄女讀書,不得已偷了建筑工地的鋁合金材料,被巡警抓獲;兩位貧困女大學生為盡早歸還助學貸款,偷拿同學室友銀行卡支取現金5500元,被刑事拘留。這兩件事令人痛惜揪心之余,也促人思考。
的確,貧窮不是罪惡,但貧困容易逼人為惡卻是不爭的事實。人走投無路了,面臨生存危機了,就可能什么事都做得出來,因此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富人,理應對窮人多一些憐惜和幫助,這同時也是為自身的財產安全和生命安全著想。我這樣說,并不是為窮人去偷去搶、為俠客義士劫富濟貧進行辯護;我只不過是正視現實,既然不能使這個社會在貧富方面絕對平等,那么就只能認可,并正視由于貧富分化、貧富懸殊所帶來的社會不穩定性,進一步采取一些方法來減少或降低由此導致的社會動蕩不安,這也是社會慈善事業存在的現實必要性或曰功利色彩吧。
是的,貧窮不是罪惡,也是可以改變的。不是有不少窮小子、窮女子經過艱苦奮斗,后來都躋身富裕階層了嗎?當然,這樣的光輝前景固然令人鼓舞,可現實中貧窮者往往遇到太多的困難和局限,因此也就不好奢談遠大理想了,只能著眼于眼前的生存需要。在這種情形面前,慈善可以起到雪中送炭、扶危濟困的作用,幫他們順利邁出第一步或前進幾步;然而在慈善未到之處呢,是不是貧窮可以成為在求生存、求發展前提下違法亂紀的借口和理由呢?
論說這當中的道理確實讓人為難,也容易招致謾罵,但嚴峻的社會現實卻讓人不能不開口。其實道理再簡單不過了,如果人人都可以以貧窮為借口去偷去搶,那么這個社會將會成為什么樣子呢?肯定是人人整天生活在恐懼不安當中,用“惶惶不可終日”來形容都不過分,那樣的話還有誰有精力、有心情去創造財富以供貧困者來偷來搶甚至惹來殺身之禍呢?況且世界上還會有比偷搶者更窮困潦倒之人,那么偷搶者又有可能成為被偷被搶的對象。在偷盜、搶劫這些“緊急行動”中,也免不了會誤打誤撞,偷搶者有可能搶了比自己經濟狀況更差的人。另外,社會上總會有些人好逸惡勞、奸滑貪占、吃喝嫖賭抽五毒俱全,由于自身原因墮入窮困,若聽任這些人如魚得水、以偷搶為生,那么這樣的社會還能有什么希望?
不贊成貧窮的人為了生存而去偷去搶,那么這些人何以為生呢,又靠什么尋求發展呢?窮困本身就成為阻礙其生存和發展的“攔路虎”,一時又驅趕不走這個“攔路虎”,豈不等于把貧窮者的生存權、發展權置之度外了嗎?我的想法,一方面由政府通過稅收和社會福利手段進行調節,加大對貧困人口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大力興辦扶危濟困的社會慈善事業。對急需幫助者,政府和社會也要教給他們合法救助的辦法,包括提供救助的方便途徑,決不能一再發生像鄭州農民工和沈陽貧困女學生這樣為了生存而偷盜因而犯法甚至自殺的悲劇。當然,窮困者也應該努力在各方的善意幫扶下,逐步走上自食其力之路,而不能就此心安理得地永遠靠別人幫助過日子,甚至像一些假乞丐那樣把尋求別人幫助當作生存或致富之道,抑或等而下之,耍無賴纏著別人施舍給予成為別人的負擔煩惱。(作者單位: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