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庭暴力的回應,可能是忍受、回避(如離家出走,離婚),也可能是私力救濟,還有可能訴諸公力救濟,向有關機構申訴。
由于公力救濟機制不暢,實效性差,保護力度弱,范圍狹窄,所以不少人選擇私力救濟,即通過私人的力量尋求救濟,如反抗、以暴制暴、直至犯罪、殺人。受到家庭暴力侵犯的人,之所以選擇私力救濟,還可能因為心理方面的原因,即患有所謂的“受虐婦女綜合癥”,出于激情而采取了較為激烈的私力救濟行動。
私力救濟在家庭暴力案件中的普遍存在,對于家庭和諧的維持有一定的作用,因為它有可能直接制止家庭暴力,促使施暴者反思。但由于家庭糾紛中往往充斥著情緒性因素,故而私力救濟的力度往往過大,即長期忍受,最終無法容忍時,選擇了程度較為嚴重的私力救濟。因此,我不提倡以私力救濟應對家庭暴力,而應當加強溝通,平等協商,通過交涉促進家庭和諧。
如果確實無法容忍家庭暴力,可以適當地尋求公力救濟,請求公安機關等司法機關、居委會等基層組織、婦聯等社會團體出面解決。因為考慮到這也可能導致家庭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