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歷史不長、國土狹小、資源貧乏的國家,但經過短短幾十年的奮斗,如今已發展成為經濟發達、社會文明的現代化國家。這一成就的取得與新加坡重視教育息息相關。具體來說,新加坡的教育有如下特點:
寬容的教育環境
新加坡是一個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城市國家,國內除了四大族群——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及歐洲人之外,新加坡幾乎匯聚了世界各國的人民,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如何避免族群沖突,實現各族群共生共榮,成為新建立的新加坡政府面臨的現實社會問題。為此,新加坡政府建立了一個寬容的社會教育環境。
在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政府立法保護四大族群的語言、地位,規定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此外在倡導借鑒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大力弘揚東方儒家文化傳統,積極推行“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的“亞洲道德價值觀”。對新加坡人民來說,除了民主與自由的目標以外,安全,整潔,公平,政治,健康,有秩序,有紀律,有效率也是同等重要的目標。在課程內容中,新加坡政府加入屬于東方人的優良傳統美德,如重視家庭價值觀、勤儉、敦睦鄰里等,讓學生能身體力行,關心周圍的人、事、物。新加坡政府通過這些措施,以確保建立一個多元文化共生共榮的社會。
新加坡政府實施雙語教育政策。英語被規定為學生必修語言,具有官方語言的實際地位。而各族群學生都必須學習母語,作為保留其傳統文化的媒介。目前,新加坡從托兒所和幼兒園就開始實施雙語教育政策,校方為不同年齡段的班級各配備一名英語教師和一名其他語教師,讓她們分別運用兩種語言對兒童施教。雙語教育政策的實施,使新加坡絕大多數學生都能熟練掌握兩種語言。
雙語教育政策的實施,不僅有助于解決新加坡各民族間由于不同語言而引起的糾紛和矛盾,而且通過雙語交流,促進了新加坡各民族之間的和諧溝通,使“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的意識被新加坡人所接受。另外,隨著雙語教育的實施,新加坡國民的英語水平不斷提高。通過英語這個國際化的語言,新加坡人可以毫無語言障礙的直接吸收來自全球多方面的最新信息,學習和掌握世界先進的科技知識和管理經驗,從而促進了新加坡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為新加坡經濟振興和國力的增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全球化的教育取向
作為一個國土狹小、資源貧乏的城市國家,要保持經濟增長,必將自己的繁榮定位在全球化上。具體在教育上,則堅持教育全球化的取向。
由于獨特的語言、制度、歷史等原因,新加坡教育體制與西方教育體制可以直接接軌。在中小學階段,新加坡延用的基本是東方教育模式,而到了大學階段,青年既可以在國內接受教育,也可以選擇到海外留學。新加坡為所有學生提供了東西方兩種教育模式,新加坡的學生有自由選擇兩種教育模式的權利與優勢。
除了到海外讀書,新加坡也引進國外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學生在國內便可享有國際名校的教育資源與成果。新加坡同中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的很多大學教育機構合作,在新加坡聯合開辦大學。此外,新加坡的大學利用豐富的國際關系網,實施了很多國際合作項目,這些項目成了新加坡的大學與全球緊密相連的重要標志。迄今較主要的一些國際合作項目包括:新加坡-斯坦福伙伴關系,新加坡-麻省理工聯盟、康奈爾-南洋酒店管理學院,新加坡-華盛頓大學生物工程學聯盟。這些與國際名校的合作確保了新加坡的大學在科技和研究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除了與國際名校建立策略聯盟,新加坡政府也大力吸引海外留學生。新加坡有完善的教育體系及制度,是融匯東西方教育成功的典范。政府在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普及國民教育的同時,也極其重視吸收海外留學生前來求學,并為他們提供獎學金。
目前,新加坡有大學3所及理工學院5所、其他專業院校40多所,私立院校上百所。各類中小學和國際學校360多所,是外國學生留學首選。新加坡國土面積雖然很小,但大學教育在國際上很有吸引力,就連許多歐美學生都來新加坡讀本科。新加坡國立大學本科生中有20%為外國留學生,在研究生部外國留學生更是占了60%之多。
新加坡政府招攬各國精英到該國學習,除了發展本國的教育、經濟外,也可以為新加坡的未來提供充足的社會資本。正是由于國際人才在新加坡的各個領域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新加坡的競爭力和國際地位才會不斷提高。
務實的教育實踐
自1965年新加坡成立之后,由于國家資源有限,同時也面臨附近國家的競爭,因此新加坡形成了一種務實的社會文化氛圍。在教育上,則體現為一種務實的教育實踐。
新加坡學校在致力追求卓越的教學和研究成果的同時,也與工業界和商業界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新加坡的很多大學各項專業課程均以工商業界需求為標準開設。每個學院都設有咨詢委員會,成員由工業家、商界領袖、高級公務員和學者組成,學校里的很多課程都是在委員會的咨詢下開辦的。
同時,新加坡大學還在校園里設立了“革新中心”,很多公司和企業在學校建立了可供學生實踐的場所。大學還有許多辯論學會、計算機學會、佛教學會、印度文化和社會研究學會、日本研究會、機械制造技術俱樂部等學生社團組織及許多體育鍛煉場所,為新加坡的大學生提供了很多學習和鍛煉的機會。
新加坡學校非常重視教師隊伍的培養,學校在師資方面的投資非常大。在新加坡,教師是公務員,教師的待遇比一般公務員還要高。為了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新加坡大學在英美等國分別設立了教師招聘處,以高待遇吸引國際上著名的學者來任教。在新加坡的各大學任教的教授、副教授,約一半左右是從國外大學聘請的,這也是確保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
新加坡教育不但專注于學生的學業,還注重學生人格的發育,以培養全方位的人才。在學校里,學生可以參加各種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比如交響樂團、美術班、舞蹈班等。這些課外活動是培養學生廣泛興趣的搖籃。
除了豐富多彩的校內課外活動以外,學生還可以參加各種體驗營活動。這類體驗課程包括到公園,進行鳥類生態學習體驗,讓學生不僅可以近距離觀察可愛的鳥類世界,更可以從中了解鳥類生活習性,進而激發學生環境生態保護的意識。通過這些回歸大自然的探索教育、體能考驗,既可以加深學生學習的效果,也可以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刻苦耐勞與抗壓能力,培養學生的全方位人格。可以說,通過參加各種體驗營活動,培養出來的學生,無論公民意識還是社會責任感都很強,滿足了新加坡對高素質人才的社會需求。
可以說,正是由于上述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新加坡迅速從一個英國的殖民地發展成為“亞洲教育之都”,其人才素質也連續5年蟬聯世界第一,成為現代文明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