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的一天,位于俄羅斯伏爾加河畔的城市烏里揚諾夫斯克市中心發生了一起駭人的群毆事件。兩個青少年團伙共100多人聚集在一片空地上,開始了血腥的混戰,結果有2人當場死亡,1人送往醫院后不治身亡,20多人受傷。此時,世界各地的游客正在躍躍欲試地規劃著旅游路線,準備初夏到烏市一睹著名的“白夜”與伏爾加河的美景,突如其來的惡性事件為這座“白夜之城”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一時間人人自危。
無處不在的夢魘
恐怖還在繼續,令人震驚的是罪惡行徑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未成年人之中。
烏市的中小學校園正在成為肇事者的“樂園”,校園與外界的相對隔離是這些人青睞學校的原因。2006年11月,當地報社記者接到了一名學校看守人的電話,在得到記者保密的承諾下,他透露了一些真實內幕。在他值守的學校,每天晚上都有人開著各種牌照的汽車“造訪”于此。有一次,這些人決定“活動一下筋骨”,他們向校長辦公室的窗戶開槍射擊,并威脅不準報警。事后校長承認,他必須每個月向這些人支付4000至5000盧布,他們才不會攻擊學校。警察前來調查后,結果是“沒有發現襲擊者的具體動機”。
2006年12月末,烏市各個醫院里擠滿了年輕傷者,他們身上多是器械襲擊留下的傷口。28日這天,烏市第40中學校園沖進了20多名攜帶兇器的年輕人,向手無寸鐵的學生發起殘酷的襲擊,1名學生死亡,4名學生住院治療。教師們也遭到了毆打,45歲的教導主任在事發后的第4天心臟病突發身亡。
2007年新年假期之后,烏市教育部門負責人柳德米拉·索洛門科承認,在過去兩周內,超過20人曾遭受人身攻擊。在大型娛樂場所“火星”附近,一名第53中學的學生遇害。在扎沃熱地區,護送女友回家的男青年路上遇劫,腿部遭受了重傷。在烏市北部,一名17歲男孩遭遇搶劫,手機與數千盧布被洗劫一空。在第82中學校園內,一名女生頭部遭受致命重擊,至今仍在醫院觀察中。而另一名游泳運動員的經歷更是可憐,他在訓練回家的路上被子彈射傷,運動生涯宣告結束。
在這一系列令人發指的慘案之后,人們心中更多的是恐懼和憤怒,他們很清楚兇手的活動規律。甚至13歲的孩子都知道:“青年近衛軍”團伙控制著新烏里揚諾夫斯克地區,“阿扎托夫斯基”團伙主要在城郊克里烏舍區活動,扎斯維雅日斯基地區的中心地帶是團伙“瓦拉帕耶夫斯基”的活動區域,離它更遠的地方是團伙“斯塔拉達曼斯基”的范圍。“索普里”成員習慣在“月光”劇院附近聚集,“卡瑪扎中心”則在蓋伊大街上活動。據警方調查,在烏市共有9個100至200人的青少年團伙,成員多在13歲到18歲之間,他們有嚴密的組織和內部紀律,違者會被重罰。他們襲擊傷人的速度極快,通常只有幾分鐘甚至幾十秒,很難留下證據。
沒有微笑,只有祈禱
烏市警方和法律部門否認了犯罪率在逐漸上升,內政部門一位官員瓦萊里·盧金稱2006年3月份的斗毆事件只是“一般數量”。時至2006年年底,烏市當局才開始承認“人們的不安情緒正在增加”。警方向中小學生發出一則通告:在本市的9個青年團伙中沒有證據顯示他們有犯罪行為。就在12月28日第40中學發生慘案的當天,地區安全負責人扎瓦茨基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表示,青少年團伙犯罪已經下降到了最低點,而成人正在成為青少年團伙的頭目。
官方曖昧的態度令烏市父母們感到失望,他們對當局的冷漠和不采取行動極為不滿。烏市鐵路區的家長聯名向省長莫洛佐夫發出了一封公開信:請保護我們的孩子!烏市議會隨后召開了“家長擴大會議”,地方長官、警方官員和家長們共同探討了校園犯罪猖狂的原因:沒有安裝警報器,沒有照明燈,沒有保護設備……警方在宣布了打擊青少年犯罪的措施后,否認了青少年犯罪事件還在繼續蔓延。但在12月28日這天,悲劇在第40中學再度上演,受到驚嚇的學生只能暫時留在家里以求安全。
烏市家長們已經失去了繼續等待的耐心,他們轉而向莫斯科的國家內政部求助。部長努爾加里耶夫立即下令向烏市派遣救援隊伍和調查小組,協助當地警方保護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家長們也被動員起來,他們組成了志愿組織,在學生上學、放學經過的街道和聚集區值守。
家庭主婦格里高利耶娃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祈禱上帝保佑13歲的兒子平安,因為兒子就在多次發生青少年斗毆事件的第47中學學習。面對記者的采訪,格里高利耶娃掩面而泣,“他每天去上學,但我不知道他能不能活著回來”。太多的流氓團伙搶劫、襲擊學生的新聞使這位母親萬分焦慮,她最大的希望就是讓每一個家長都能看到孩子平安歸來。
自由化:恐怖之孽根
俄羅斯憲法法院顧問弗拉吉米爾·奧夫欽斯基認為,立法自由化是縱容青少年團伙為非作歹的主要原因之一。在2002年新法律頒布以前,任何攻擊他人的行為都將擔負刑事責任。從2003年開始,承擔刑事責任的標準變為攻擊中是否使用武器。新法律的后果是青少年團伙在街頭赤手空拳地襲擊過路人的面部、頭部,而當被襲擊者去報警的時候卻不被受理,即使受了傷,被襲擊者只能得到這樣的回答:“誰毆打了你,請把他帶到法庭,然后才能依法辦事!”雖然已經開始著手糾正法律條文中的不當之處,但仍然阻止不了團伙犯罪如瘟疫一樣在全國蔓延。而經濟自由化導致的犯罪數量激增給監獄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由于監獄容積有限,法庭只能讓本該囚禁的犯人簽字后在家中服刑,這種看似“人性化”的做法實際上根本不能震懾犯罪行為的再度孳生。
2005-2006年統計數據顯示,此間俄羅斯有10萬人被害,已經超過了南非,占據世界第一位,自殺者的數量同時高居榜首。經歷了轉型時期卻仍舊不堪其流弊的俄羅斯,自新世紀之初高舉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旗幟,逐漸恢復了大國風范,但在如何穩定國內秩序、培養國家青少年的問題上,俄羅斯仍然路途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