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倫薩大教堂亦稱“花城圣母瑪利亞大教堂”。1296年由阿諾爾福開始設計興建,后來喬托、布魯內萊斯基、吉貝爾蒂和凱洛佐等人亦陸續參加設計和施工。初名圣雷帕拉塔教堂,1412年改用今名,喻示佛羅倫薩的百合花。根據基督教的說法,百合是被逐出伊甸園的夏娃的眼淚變成的。白色的百合花是童貞、貞操和純潔的象征,是圣母的化身。
空間布局與內外裝飾
佛羅倫薩大教堂其實是一組建筑群,由大教堂、鐘塔和洗禮堂組成,位于今天佛羅倫薩市的杜阿莫廣場和相鄰的圣·日奧瓦妮廣場上。大教堂是整個建筑群的主體部分,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狀,本堂寬闊,長達82.3米,由4個18.3米見方的間跨組成,形制特殊。教堂的南、北、東三面各出半八角形巨室,巨室的外圍包容有5個成放射狀布置的小禮拜堂。整個建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穹頂,僅中央穹頂本身的工程就歷時14年,頂高107米,穹頂的基部呈八角平面形,平面直徑達42.2米。基座以上是各面都帶有圓窗的鼓座。穹頂的結構分內外兩層,內部由8根主肋和16根間肋組成,構造合理,受力均勻。內部墻壁上有一幅著名的壁畫《最后的審判》。同時,人員可以通過環廊到達穹頂內部。在中央穹頂的外圍,各多邊形的祭壇上也有一些半穹形,與上面的穹頂上下呼應。它的外墻以黑、綠、粉色條紋大理石砌成各式格板,上面加上精美的雕刻、馬賽克和石刻花窗,呈現出非常華麗的風格。穹頂是文藝復興早期建筑的代表作,也是佛羅倫薩城市建筑的標志性建筑,它把文藝復興時期的屋頂形式和哥特式建筑風格完美地結合起來了,有明顯的過渡特征。鐘塔和洗禮堂也是很精美的建筑,鐘塔高88米,分4層,13.7米見方;建于1290年的洗禮堂高約31.4米,建筑外觀端莊均衡,以白、綠色大理石飾面。與其華麗的外表相對應,登464級臺階可以到達圓屋頂,從這里還能眺望佛羅倫薩的街景。
建筑藝術與設計風格
大教堂是座可容納上萬人的龐大建筑,其內部空間有著明顯的哥特式尖拱特點,只除了頂上那個高達106米的著名大紅圓頂。其設計與建筑大膽采用了古希臘式圓柱和羅馬式圓頂穹隆等形式及手法,因而被視為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的開端。
1334年,佛羅倫薩市長出于對喬托在基督教繪畫方面的敬重,任命他為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筑師。幾個月后,他開始建造大教堂一側的鐘樓,表現出那個時代人們所期望的美術家的多方面才能。這座鐘樓直到他逝世后才竣工。緊挨著大教堂的,是82米高、外墻飾面風格與大教堂相近的喬托鐘樓。喬托鐘樓比大教堂建成得早:舊鐘樓遭大火燒毀后,佛城人就請了喬托來設計新鐘樓。1334年,在喬托的主持下,新鐘樓開始興建;但才建完鐘樓樓基和第一層,喬托就去世了。隨后的工程是由另兩位建筑師照著喬托留下的設計圖紙(現藏于大教堂博物館中)完成的,只除了原圖上頂部的一座尖頂至今也未修建外,總共只花了30年。雖然被人稱為“現代繪畫之父”的喬托,最主要的成就在美術上,是文藝復興萌芽期美術方面的開路先鋒,但他設計的這座鐘樓細致典雅,也堪稱傳世之作。
當時,教堂的建筑工程進展十分緩慢。到了15世紀初,中廳才完工。接著東端建造祭壇,這是一個大八角形建筑。隨著這個復雜的八角形建筑墻壁的升起,工程的建設者發現他們面對著42米寬的巨大開口,必須用一個圓頂來覆蓋。如果放棄,與他們敵對的城市如比薩、錫耶納、米蘭、帕多瓦等,看到佛羅倫薩大教堂連頂部都沒有,會怎樣被恥笑!不少建筑師都把精力集中在工程的其他部分,借以躲避該難題。到1413年左右,東端八角形鼓形座的墻壁已經長高到整整55米,這一問題被提到議事日程。
布魯內萊斯基對這一工程十分熱心。1417年,他已經得到一些草圖的報酬,同時他設計并制作出一個木模型。1418年,工程的監督官們終于宣布就這一工程競標,吉貝爾蒂是有力的競爭者,布魯內萊斯基非常討厭此人。不明智的評審員們試圖讓這兩位建筑師進行合作,把建造圓頂的任務交給這兩人共同負責。建筑工作于1420年8月7日開始,1436年8月1日,天窗頂塔的基座已逐步完成。一個由布魯內萊斯基與吉貝爾蒂共同指揮的工程隊注定少不了麻煩。布魯內萊斯基從沒忘記洗禮堂青銅大門的訂件被吉貝爾蒂奪取這樁往事,為此他寫過一組謾罵性的十四行詩,這是他留給后人的文學遺產。在建筑圓頂的過程中,布魯內萊斯基不放過任何一次貶損對手的機會。在關鍵的時刻,他甚至裝病,讓吉貝爾蒂獨自面對那些棘手的難題。幸運的是,1425年吉貝爾蒂被解雇了,完成這一工程的任務就留給了布魯內萊斯基。
布魯內萊斯基的新穎設計使他們擺脫了種種輕率的計劃。他的創造性方案和他為開展這一工程發明的機械使他的名聲大振。巨大的開口,它距地面的高度,以及在布魯內萊斯基得到這一工作時這個建筑已完成的那種程度,都給建筑圓頂增添了難度。當時建筑圓頂或拱頂的通常方法是,首先造一個木框架(被稱為臨時拱架),用它來支撐那些就位的磚石。一旦楔形拱頂石砌 進中部,就可以拆去木制的臨時拱架。石塊會由重力作用牢固地連結在一起,而圓頂或拱頂,則會因恒久的下推力保持著穩定。不過,這樣一個圓頂的大小,顯然要受到做臨時拱架的木料的長度和強度的限制。哪里也找不到制作42米開口的臨時拱架的樹木。就算能找到這樣的樹木,如此寬闊的區域,即使沒有承受外包石材的負擔,木材本身的重量也會壓垮臨時拱架。
1418年,支撐圓頂的八角形石鼓形座已經建成。它那由纖細的垂直墻壁構成的8個對稱壁面上,嵌著體現中廳設計的一些圓窗。要是讓它們承受上方圓頂的側推力,它們就會坍塌。這些壁面只是用來支撐圓頂,它們除了承受豎推力外,不能隨其他的任何推力。所以,哥特風格的解決辦法,如像巴黎圣母院那樣,用飛扶壁來支撐圓頂向外的推力,似乎是不可能的。即使這個建筑提供了安放飛扶壁的地方(實際上并非如此),它們也會破壞這座大教堂的外部設計。另一方面,像萬神殿那樣的一個堅實混凝土圓頂的重負,也會壓垮那支撐它的八角形鼓形座的單薄墻壁。因而,要滿足布魯內萊斯基對羅馬事物的愛好是不可能的。
環境的力量,驅使布魯內萊斯基不得不回到哥特式的尖形圓頂。安放他的圓頂的八角形鼓形座只有8個有力的壁角支柱和其間的薄墻壁,布魯內萊斯基必須在這些限制條件下來建造。既然通常的臨時拱架不行,他必須找到另一種辦法來支撐建造中的石頭結構。通過設計一內一外的雙層圓頂,他減少了每一層的重量,卻又增加了外層的宏偉氣勢。他要創造一個受到各部分支撐賓尖形圓頂,八角形建筑的每一壁面被各角的石造主拱肋支持著。在每一石造部分會有兩個次要拱肋,水平的拱會聯結主要和次要的拱肋。到了1425年,布魯內萊斯基已使圓頂升到強烈向內彎曲的程度,此時,缺少臨時拱架一事向人們的智慧提出挑戰。
現在,他得利用從建筑委員會獲取的自由,根據工程需要來改變材料的方法。為彌補臨時拱架的缺乏,在各部分的支柱上,他用水平磚層建起了他的圓頂。每一層砌合在下一層上,以便既負擔它本身的重量,也支撐接在它上面的一圈。當布魯內萊斯基達到圓頂危險的內曲面時,他必須改變材料。由于他一直使用的石材可能太重,不適合無臨時拱架的結構,他仿效古羅馬人,用磚替代石材,照他在羅馬看到的那樣,把它們砌 成人字形。隨著工程的進展,分別在內外圓頂砌上磚;隨著圓頂的升起,縮減著每一部分的厚度。其結果是一種分格式系統,在那些砌層之間空間不斷擴大,直到砌層間的空間在冠頂處變成1.83米。
既是權宜之計又具有開創性的穹頂
布魯內萊斯基努力研究古代建筑,以便從中得到啟發。當全部8個部分和連接它們的那些水平磚層已到位時,頂部就留下了一處開放的圓孔,與萬神殿相似。萬神殿圓頂的圓孔,是一個人造石(混凝土)的堅實結構,能給天空留下一處開口。但是,布魯內萊斯基圓頂的拱肋傾向于在頂部收縮起來,開一個環狀口。那個地方必定是一處壓住拱肋、并使它們在頂部強合的沉重的裝飾性“阻塞物”。這就解釋了現存天窗頂塔令人吃驚的大尺寸。1436年,事情迫在眉睫了,于是為“阻塞物”設計舉行了一次競標,以一個具有古典美的實用性天窗頂塔的模型,布魯內萊斯基自然贏得了勝利。他那帶高拱形窗的八角形角樓要借助巧妙的古典式飛扶壁,把圓頂的8個拱肋與天窗頂塔的各角聯結在一起。每個優美的飛扶壁頂上,都有一個反轉盤旋的古典式斗拱(渦卷狀托石)。這種對羅馬古跡的借鑒,最后形成了這個哥特式圓頂。小尖塔是個外觀呈波浪狀的圓錐體角塔,在它頂上立著一個處于莊嚴寶球上的基督受難像。這一受難像實際上是一個日晷,是由多才多藝的佛羅倫薩天文學者托斯卡內利設計的。它更加清晰地象征了文藝復興是“由基督教信仰升華了的古代!”布魯內萊斯基在圓頂的設計上沒有延用三角穹窿,而是創造了一種建在八角形木結構之上的雙層磚殼新式圓頂。
佛羅倫薩大教堂的穹頂標志著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史開始。大教堂是13世紀末行會從貴族手中奪取了政權后,作為共和政體的紀念碑而建造的。為了突出穹頂,砌了12米高的一段鼓座,連同采光亭在內,總高107米,成了整個城市輪廓線的中心,即便在今天,這個高度也是一幢超高層的建筑,足以成為一個城市的標志性建筑物。在當時,這是建筑歷史上的一次大幅度的進步,標志著文藝復興時期創造者的英風豪氣。佛羅倫薩大教堂的穹頂被公正地認為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的第一個作品,新時代的第一朵報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