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城可謂是古代世界最輝煌、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希羅多德曾于公元前450年巴比倫被波斯人征服之后游歷巴比倫城,他禁不住發出這樣的感慨,“其壯美是人類歷史以來絕無僅有的”。最負盛名的巴比倫城以其雄偉奇特的巴比塔、金壁輝煌的王宮、壯觀的伊什塔爾門和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空中花園等景觀而馳名古今。
古巴比倫時期的巴比倫
巴比倫古城遺址在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90公里,坐落在幼發拉底河畔。從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500年,它一直是巴比倫帝國的首都和宗教貿易中心。1899年到1913年,德國考古學家科爾德威率隊對巴比倫遺址進行了發掘。
巴比倫城雖然歷史悠久,但在國王漢穆拉比之前,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城。隨著國王漢穆拉比的一統天下,隨著帝國的日益強盛,財富的日益增加,作為帝國首都的巴比倫逐漸成為了一個國際性的大都會。據科爾德威的考古研究發現,漢穆拉比時期的巴比倫城內不僅有精美的廟宇、豪華的宮殿,還有縱橫交錯的小巷和沿街而立的房屋。所有建筑皆以磚為基,土坯為墻,城外四周建有堅固的城墻。
漢穆拉比死后,古巴比倫日益衰微,公元前1595年,巴比倫城遭到西北方的赫梯王國的洗劫,隨后巴比倫城落入了加喜特人之手400多年。公元前十二世紀后期,巴比倫被亞述人征服,巴比倫城又遭到了一次劫難,古城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直到公元前七世紀末,新巴比倫王國再度興起,巴比倫城又進入一個黃金時代。
新巴比倫時期的巴比倫
“莊嚴華美的巴比倫,我視你一如我的生命……我愿盡我的力量,使你成為空前絕后、無比繁華、無比昌盛的大城。你將接受萬國的進貢,以及全人類的膜拜。”
——摘自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就職文告
尼布甲尼撒二世的赫赫戰功,使他建立了一個空前的新巴比倫大帝國,使巴比倫文化達到了輝煌的頂峰。而他的另一個杰出的貢獻,便是重建了巴比倫城,舉世無雙的巴比倫城,使他在建筑藝術史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在《圣經》和其他猶太人、希臘人的記述中,尼布甲尼撒二世以一個世界上最壯美城市的建筑者的形象出現。尼布甲尼撒二世為了擺脫幼發拉底河地下水的侵蝕,將祖先營造的城垣和宮殿都填平了,在這個更高的地基上重建新城,并使全世界的朝拜者匍匐在它腳下。現存的巴比倫的城市遺址,便是這一時期的巴比倫城。
尼布甲尼撒統治時期,巴比倫面積已達2100英畝,已比現在許多城鎮的面積都大,在其鼎盛時期人口達到250000。一條長約18公里,高3米的城墻圍繞著整個城市。每隔44米有一個塔樓,整個內城的塔樓共有360座。整個城墻分為內外兩重8osVwZg9/40cQW4RHYKY7w==。外城墻又分為三重,最厚的達7.8米,最薄的也有3.3米。內城墻為內外兩道磚砌的圍墻,其間建有壕溝和土圍。沿內城墻外有護城河,河面寬窄不一,在20米到80米之間。幼發拉底河從城中穿過,既為城市增添了姿色,提供了水源,又為城市的安全立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河道把整個城區分為兩個部分。河西為新城,河東為舊城,由架在河上的一座五根石墩支撐著的大橋所連通。
伊什塔爾門
據希羅多德記載,巴比倫共有100多座城門,因此人們稱巴比倫為百門之城。最主要的8道大門橫跨在古巴比倫厚實的雙層城墻上,每道門都以該城的一位神的名字來命名。其中最雄偉的門是獻給女神伊什塔爾的,故稱為伊什塔爾門。整個城門是由兩個形式和規模完全一樣的門并聯組成,高12米。每道門有4個望樓,望樓和望樓之間有拱形過道相連。墻外壁都是用色彩艷麗的彩釉磚砌成。磚上飾有象征巴比倫神的動物浮雕。伊什塔爾是愛情和戰爭之神,被賦予獅子的形象;阿達德是暴風雨之神,形象是一頭牛;長有角的獸象征著巴比倫的守護神馬爾杜克。每塊浮雕高約90厘米,共約575塊。整座伊什塔爾門顯得雄偉、端莊、色彩絢麗多姿,給人以大氣磅礴、堅不可摧的印象。
“圣道”和巴比塔
進入伊什塔爾門,是一條從南向北的中央大道。它像一條中軸線將城內星羅棋布的建筑依次連接起來,形成規整對稱的格局。這條大街是供宗教游行用的,被稱為“圣道”。它是用1.05米見方的石灰石鋪成,中央石板是白色和玫瑰色的,兩邊則是紅色。石板上還刻有楔形銘文。“圣道”兩旁的墻上裝飾著白色和金色的獅子。科爾德威在挖掘出這條“圣道”遺址時,驚呼它比任何一條羅馬大道還要寬闊。“圣道”的盡頭是著名的馬爾杜克神廟。該城最重要的歷時11天的宗教節日“新年節”便在該神廟中舉行。在節日高潮的時候,國王將率儀仗隊抬著馬爾杜克的神像,通過“圣道”和伊什塔爾門去城外的一座神龕。
馬爾杜克神廟以北有一座高聳的磚質金字形巴比塔。據希羅多德描述,神塔有一座實心主塔,高約201米,共有4層。外面有條螺旋形通道,繞塔而上,直達塔頂。塔基每邊約90余米,高度約90米。他還記敘了巴比塔上“建有一座大神廟,里面有張精致的大睡椅,鋪設華麗,旁邊有一張金桌子”。希羅多德的記載,大致把巴比通天塔的巍峨雄偉描繪出來了。1899年,科爾德威在對巴比倫進行考古挖掘時,當真挖掘到了一座塔的巨大塔基。科爾德威認為,這座塔就是《圣經》里描繪的巴比塔。
皇宮和“空中花園”
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倫的內墻和外墻各有一處王宮,稱為北宮苑和南宮苑。外墻的北宮苑主要用于陳放從各處搬來的神像和奇珍異寶,所以有博物館之稱。南宮苑位于伊什塔爾門之內,馬爾杜克神廟之北,它是國王和嬪妃居住之地。它長50米,寬15米。整個宮苑建有5大院落。其間各種形式的建筑物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第三重院落就是國王尼布甲尼撒的正殿,王座就安放在大殿的南墻正中。在南宮院的東北角便是聞名遐爾的“空中花園”。
相傳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米底的公主梯斯為王后。公主美麗可人,深得國王的寵愛。但是來自滿目蔥綠山國的王后,看到巴比倫平平蕩蕩,無山無林,郁郁寡歡。于是,為了取悅王后,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區的景色,在他的宮殿一側,建造了層層疊疊的階梯型花園,上面栽滿了奇花異草,并在園中開辟了幽靜的山間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工匠還在花園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樓,矗立在空中。花園總高接近30米,由于各層草木蔥郁,仰望如懸空中,故有“空中花園”或“懸苑”之稱。公元2世紀,希臘學者在品評世界各地著名建筑和雕塑品時,把“空中花園”列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從此以后,“空中花園”更是聞名遐爾。然而,遺憾的是“空中花園”和巴比倫文明其他建筑一樣,早已被埋沒在滾滾的黃沙之中了。
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占領了巴比倫城,巴比倫城開始失去往日的輝煌。到亞歷山大大帝時期,巴比倫城逐漸淪為戰場,農業凋敝。到塞琉西王朝時期,巴比倫城開始沙漠化,城市居民也逐漸離去。再后來,滾滾黃沙完全湮沒了昔日輝煌無比的巴比倫城。千古名城慢慢的消失在人們的記憶里,直到20世紀初,這座被掩埋了2000多年的名城才開始重建天日。
現在的巴比倫城
1978年,伊拉克政府開始巴比倫古城重建工程,第一期重建工程包括伊什塔爾門、神廟、南官苑、空中花園、凱旋門等23座建筑物。
伊什塔爾門已經復原,城門內建起一座博物館,收藏從國外找回的25萬件文物,展出兩個巴比倫城的模型。南宮附近尚存一座石獅,以整塊青灰石雕成,獅身長3米,高2米,寬1.5米,高踞于一塊長方形石墊上,威風凜凜,爪下踩著一個象征敵人的奄奄一息的石頭人。馬其頓時代遺存的七級圓形劇場,已用現代材料加以復原,惟“古”味已不濃了。
巴比倫城剛恢復了一絲的生氣,然而它卻不得不再一次遭受劫難。伊拉克戰爭的爆發,無情炮火的轟炸,人為的破壞,不知道現在的巴比倫又成了什么模樣。我們期待著千古名城的再一次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