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是催生、引領現代新生事物發展的巨大引擎。網絡的另外一種表述是“全世界計算機聯合起來!”無需細想,近幾年出現的新生事物都與這種無所不至的“聯合”有關。時下,各種新詞的涌現很有一種“忽如一夜春風來”的氣勢,什么“賽伯朋客”、“播客”、“博客”、“威客”、“閃客”、“維客”、“換客”……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而就在人們還對它們感受朦朧、似懂非懂之際,一種新的“客”又大有崛起之勢,這就是以“擁抱陌生人”為基本行為特征的“抱客”(FFee hugs)。
“抱客”這一新詞,是筆者對Freehugs這一英語單詞的意譯。推敲這篇文章的同時,筆者用Google、百度搜索了一下,尚無人用“抱客”對譯“Free hugs”。之所以把“Freehugs”譯成“抱客”,是因為這種現象也是一種通過網絡進行組織、傳播的人際交往活動,和傳統的“網絡諸客”有一定的共同特點和親緣關系。Free hugs的英語表面直譯是“自由擁抱”、“真情擁抱”或“免費擁抱”,意譯內涵是“擁抱陌生人”,目前在中國的譯名是“抱抱團”。“抱抱團”這一譯名的優點是很有親和力,體現了“Free hugs”的原始宗旨;不足在于似乎溢出了“網絡諸客”的命名體系。現在將“Free hugs”命名為“抱客”,就是想使這位游離于“網絡諸客”命名群體的“孤獨者”歸隊。此外,無論是“自由擁抱”、“真情擁抱”、“免費擁抱”,或“擁抱陌生人”、“抱抱團”等譯名,都只體現了動詞“擁抱”之意,而沒有體現“擁抱”的行為者,而“抱客”一詞,既能體現動作“抱”,又能體現行為者——“客”。
2001年,美國人賈森·亨特發起了針對陌生人的“自由擁抱”(FreeHugs)活動。其靈感創意來自于賈森·亨特去世的母親。2001年,亨特在母親的葬禮上,聽到許多關于母親的事跡,曾得到亨特母親幫助和關心的人回憶從她那里得到的溫暖。一方面受到母親故事的感召,另一方面感覺自己需要借助他人提供的溫暖來克服喪母的悲痛,亨特做了個寫著“真情擁抱”的紙牌走上家鄉的大街。第一個與他“真情擁抱”的人是一個路過的姑娘,她停了下來,看了看紙板,毫不猶豫地向亨特張開了雙臂。接著,2001年5月19日,賈森·亨特借助互聯網發表了(《抱客宣言》。從這一天起,“FREEHUGS”這個關于愛和分享的運動開始在全美國蔓延。
2006年,一位名叫胡安·曼恩的澳洲男子在悉尼鬧市街頭手舉“自由擁抱”(Fee Hugs)的牌子,并且將這項運動推向了全球化的網絡世界,這個網站的網址是:http://www.free-hugs.com。胡安·曼恩是一名咖啡館店員,曾經歷婚變,并目睹了父母離婚和祖母身患重病。他認為惟一能治療自己壓抑心情的辦法就是每周的一個下午去皮特街購物中心把擁抱免費送給陌生人。后來,同為澳大利亞人的斯蒙·摩爾以胡安·曼恩的故事為素材,制作了一個名為《一視同仁》的短片,并把它發表在全球最大視頻共享網站Youtube上,用“Sick Puppies”樂隊的單曲《一視同仁》為影片配樂。一個月內,它在全世界的觀眾已高達380萬人,這不僅使胡安·曼恩成為Youtube網站上最耀眼的后起之秀,同時為斯蒙·摩爾實現了為樂隊贏得名聲的夢想。當然,“抱客”(Flee hugs)的名字也因此就傳遍了五洲四海。
“抱客”的故事看似偶然,實際上代表了近幾年來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的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就在“抱客”出現之前的1995年左右,美國學者梅琳達·戴維斯開始“欲望計劃”的研究工作,這一研究集結了學者、官員、工程師、科技怪杰、企業總裁、編舞、藝術家、得獎編劇、行銷大師、有創意的教育工作者,一起研究21世紀的困惑:現代人到底要什么?“食物、權力、性愛是過去人類的原始欲望”,戴維斯在她的新書《新欲望文化》中指出,“現在,追求內心圓滿境界的原始欲望將主導一切”。戴維斯指出,21世紀是后物質時代。今天,看不見形狀、摸不到溫度的東西,占據我們的時間越來越多,對我們的影響越來越大。20世紀之初,三分之二的美國人是靠制造業謀生,而到21世紀,九成的美國工作人口是白領,三分之二的工作人口是仰賴信息、知識、經驗做生存的。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健康,但是不再只重視“身體”健康,而講求身心的健全,而且認為精神、心靈對于身體的影響很大;與此同時,人們受到無形的、非物質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那么,現代人的欲望究竟是什么呢?經過長達6年的研究,“欲望計劃”研究小組發現:現代人最大的危機,是要克服內心深處的混亂;現代人最大的欲望,是追求內心的平靜、至高的歡愉,也就是戴維斯所說的圓滿境界。具體來說,現代人共有5種基本欲望:一、渴望逃離此地此刻;二、渴望立刻有好心情;三、渴望人群的擁抱;四、渴望成為另一個人;五、渴望心靈的導師。
對于第三點“渴望人群的擁抱”,梅琳達·戴維斯是這樣解釋的,在人的諸多感官中,惟有觸覺更接近生命本質,觸覺的接觸會給人一種親密無間以及被他人認同的高級心理愉悅。在這個不確定性不斷增加的世界上,我們希望在人群之中,希望置身于親人和朋友之中。用更堅強、更豐富的人際網絡,讓自己感受到歸屬的安全、擁抱的溫暖。“9·11”之后,美國社會有一種現象值得注意:書籍的銷售量下降,但是看電影的人卻大幅上升,連“性”這個詞都首次滑落因特網的10大關鍵搜尋詞。這是為什么?戴維斯與研究小組認為,這是因為大家渴望直接的人際接觸,看電影則是很好的相聚、分享體驗的機會;而閱讀則是獨自的活動。企業也開始利用這個欲望,創造了“白金客戶”、“優先客戶”的團體,用“跟你一樣特別的人”吸引消費者加入新群落。不過,戴維斯研究小組也發現,最有吸引力的團體,其實不是跟我們一樣的一群人,而是“與自己完全不一樣”的特殊團體,即陌生群體和陌生人。能從親人、朋友身上找到歸屬感、認同感固然很好,但是,如果能被與自己完全不同的陌生群體接納、擁抱,一嘗踏入別人核心的感覺,那才是至高的吸引力。戴維斯相信這才是未來的新趨勢。
2001年左右,當梅琳達·戴維斯的研究報告付梓之日,正是賈森·亨特的《抱客宣言》問世之時——看似偶然的巧合背后有著某種必然的社會心理基礎。
2006年夏季,“抱客”(FreeHugs)傳入中國。擁抱陌生人,對于感情表達方式比較含蓄的國人而言,算得上是一件新鮮事物。“首抱”發軔于長沙,后來迅速傳至北京、天津、南京、廣州、西安、昆明、海口、天門等城市,掀起了一場有中國特色的“抱客”(FFee Hugs)運動。
其中最有創意的是北京“抱客”歌手琪琪格擁抱進城務工人員的行動,她深入民工工作的工地,真誠擁抱為我們城市建設付出了巨大勞動的民工們,對自己的這種行為,她解釋說:“農民工和我們是一樣的人,同樣應該被尊重。說到對農民工的一些負面的觀念,任何群體、任何階層中都有壞人,民工群體也不例外,但大部分民工,是樸實善良的,他們家中都有需要贍養的年邁雙親,有獨自操持家務的妻子,有等待交學費的孩子,他們只是為了自己和家人能過得更幸福、更舒適些,才背井離鄉來到城市打工掙錢,他們絕大部分,完全是憑力氣掙辛苦錢,他們沒有理由不受到尊重。”
目前,“抱客”(Free Hugs)已經在中國掀起了一場“37度”運動,恰如一家媒體所說:“37度是人體正常的體溫,也是心靈的溫度。37度關系意味著在陌生的人際交往中,生長著溫暖的基因,活躍著基本的信任,人性始終維持在一個健康的基準。陌生人:抱一抱?有人認為他們是在作秀,他們說自己確實需要溫暖;有人說擁抱不符合中國人的禮儀習慣,他們說為的是打破陌生人的堅冰,尋找健康的37度”(《中國新聞周刊》)。對于陌生人的態度,歷來體現著一個社會的進步程度、文明水平和國民素養,目前,在追求“和諧社會”的中國,“抱客”的努力無疑有著特殊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