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是中日兩國人民最重要的民間節日。人們在經歷了一年的辛勤勞作之后,到這時候終于可以休息幾天并張燈結彩、親人團聚、祭天祭祖了。中日兩國隔海相望并且在日本明治維新以前同為典型的農業國家,農業生產技術、思想文化等的交流源遠流長。中國有關新年的許多習俗便很自然地傳到了日本,有的在日本保留至今,有的則在日本被人們賦予了新的內涵,還有一些則是日本獨有的。
“新年”在日本也叫“正月”,被認為是日本最古老的節日。據說在佛教傳入日本的6世紀中期以前就已經存在。本來跟盆節(7月中旬)一樣,都是祭奠先祖的節日,但隨著佛教傳入日本且影響力不斷加深,盆節與專事佛教活動的盂蘭盆會相融合,成為專門祭祀祖先的節日,而新年(正月)就成了專門祭拜能讓人間五谷豐登的“歲神”的節日。
日本人是怎么準備過年的呢?做年糕、門前扎門松、家里家外掛稻草繩、祭祖祭神、年終酒會是主要內容。
年糕是日本人過年時必不可少的食品。除了食用外,還用來敬奉“神”。據說,一到12月下旬,日本的家庭就開始做年糕了。過去,日本家庭都是自己做,現在,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家改為請人代加工。都是做成圓形的,有點像我國的饅頭,日本人叫“鏡形年糕”。
按照日本人的理解,門松是用來招神的信號物,是讓神降落的地方。一般放在大門的左右兩側。在日本關東地區,人們一般用粗長的竹竿加上松枝做,而關西地區一般用小松枝作為主要材料。不過,現在這樣做的家庭少了,很多人家改為在門的兩側貼門松的照片或放盆景。日本人一般在12月23日擺放。松、竹都耐霜寒,尤其是松,即便在冬季也保持青青的顏色。竹子形狀挺拔,給人以堅強感,因此日本人覺得它們具有良好的寓意。這跟中國人在對聯上、年畫上經常以松竹梅為主要題材是相通的。
在日本人看來,稻草繩表示那里是“神”占有的地方,是清潔的,含有阻止不潔凈物體侵入、向日常對自己有所關照的人表示感謝以及在新的一年里驅鬼辟邪之意,也是迎神不可或缺的。神社的大門上自然要掛了。日本家庭的大門上、佛龕、壁龕(日本客廳擺放裝飾品的地方)以及灶臺、水井、工廠、農機具、船只、汽車等處都掛(根據需要,也可做成稻草圈),有的人家也將橙、海帶、龍蝦等先扎在稻草繩上,然后再掛。懸掛的時間,一般是新年即將到來的26日、27日、28日或30日。29日因為日語的發音中有“苦”,所以不能在這天掛,而31日掛太晚,對神就失禮了。
過年放假之前,日本的企業往往有一個“忘年會”,同事親朋之間坐在一起,對即將過去的一年中彼此的辛勞相互慰勞,感謝良好的合作,并祝福來年身心健康。
除夕晚上12點開始,日本全國各地的寺院就將鐘聲陣陣,宣告新的一年開始了(佛教認為,人間的苦惱有108種,因此新年的鐘聲要敲108次,以此為人們消除各種煩惱。因為每敲一次鐘都需要等上次的鐘聲完全平靜下來才行,所以108次敲鐘大約要持續1個小時)。另外,日本人在除夕這天有吃蕎麥面條的傳統習慣,據說這是從江戶時代中期開始的。日本人覺得,蕎麥面條又細又長,是可以讓人們延年益壽的。很多人在除夕夜通宵不睡,守更待歲,等待“神”的到來,這點跟中國人是一樣的。
日本人在新年的第一天(1月1日)早上一般都要去參拜神社或寺院(很多人都是在除夕晚上出門,新年的鐘聲一結束就到神社去),為家人祈求一年的幸福和平安,叫“初詣”。還有一些人在這天早上或爬到山上或來到海邊拜祭新年的第一次日出。一大早,日本郵局的工作人員便將信件、賀年卡等送到各家各戶,讓人們一邊品味親朋的“甜言蜜語”,一邊享受新年的溫馨。這天,無論男女,大人還是孩子,相當多的日本人都穿上了平常很少穿用的和服,盡情地享受節日的歡樂。尤其是,穿著和服的少女,邊嬉笑邊打板羽球的身影,看起來就很像一只只飛來蕩去的蝴蝶,構成了一幅幅美妙的日本畫。日本男孩這時多以放風箏為樂。日本人覺得在元旦這天吃的飯才算“年飯”,叫“御節料理”。喝的酒叫“屠蘇”酒(將花椒、桂肉等放在料酒里浸泡成的一種藥酒),因此在日本新年時的那種歡樂祥和的氣氛也叫“屠蘇氣氛”。日本人過年也吃年糕,認為年糕象征著幸運和堅韌。晚上,很多日本人則喜歡玩“和歌”紙牌(日本人叫加留多)。另外,跟中國人一樣,日本人也去親戚、朋友家里拜年,也給自己的孩子或親朋好友的孩子壓歲錢。
日本人在年后有一個寫字作畫的習慣(一般在2日),叫“書初”。一般都選擇跟新年氣氛相吻合的有著良好寓意的字或畫。小學生一般都寫“夢”、“平和”、“春”等。第三天,日本各地的人們都要吃一種年糕湯(日本人叫“雜煮”,日本關東地區將切成方塊的年糕放入用醬油調過味的湯中煮,而關西地區則將圓形年糕同白醬一起煮,當然根據口味的不同,人們還要在其中加上一些蔬菜、魚、肉等)。另外日本人擺放在門口的門松一般放至1月7日。從1日開始的這7天叫“松之內”,與新年有關的活動至此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