綰發的簪與釵
簪,古人用來綰住發髻的條狀物,以金屬、骨頭、玉石等制成,又稱“搔頭”。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頭,搔頭之名由此而來。
唐傳奇《李章武傳》中,李章武取白玉寶簪一枝回贈子婦魂靈。
明代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中多處寫到簪子。第四回中,西門慶與潘金蓮第一次幽會時:“(西門慶)便向頭上拔下一根金頭銀簪,又來插在婦人云髻上。”
第八回通過潘金蓮吃醋,帶出孟玉樓送給西門慶的簪子:
婦人(潘金蓮)又向他頭上拔下一根簪兒,拿在手里觀看,卻是一點油金簪兒,上面钅及 著兩溜字兒:“金勒馬嘶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卻是孟玉樓帶來的。婦人猜做那個唱的送他的,奪了放在袖子里,說道:“你還不變心哩!奴與你的簪兒那里去了?”西門慶道:“你那根簪子,前日因酒醉跌下馬來,把帽子落了,頭發散開,尋時就不見了。”婦人將手在向西門慶臉邊彈個響榧子,道:“哥哥兒,你醉的眼恁花了,哄三歲孩兒也不信!”
潘金蓮隨即拿出自己著意準備給西門慶上壽的四樣禮物,其中就有一根并頭蓮瓣簪子。簪子上還钅及 著五言四句詩一首:
奴有并頭蓮,贈與君關髻。
凡事同頭上,切勿輕相棄。
第十二回中,潘金蓮與琴童私通,將自己的金裹頭簪子兩三根送給琴童戴在頭上。
第十三回,西門慶與李瓶兒第一次幽會時:“婦人(李瓶兒)便向頭上關頂的金簪兒拔下兩根來,遞與西門慶。”
簪子是古時男女用來綰發的飾物,《金瓶梅》中不僅多處寫到簪子,而且第一次寫到簪子上的刻字,從而可以看出簪子在明代特有的傳情達意功能。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情人或夫婦別離時,往往分釵各執一股,以為別離之后相思寄情之物,待到他日重逢再合在一起。“釵分”即比喻夫妻或戀人分離。宋代吳潛《蝶戀花·吳中趙園》:“鏡斷釵分何處續,傷心芳草庭前綠。”辛棄疾詞《祝英臺近·晚春》:“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表述這種離情。
唐傳奇《長恨傳》:“定情之夕,授金釵鈿合以固之。”“(太真)指碧衣(侍女)取鈿合金釵,各折其半,授使者。”白居易《長恨歌》亦云:“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鈿合,即鈿盒,鑲嵌金、銀、玉、貝的首飾盒子。楊貴妃與唐明皇之間正是以分釵分鈿合表達情愫。
系在衣物上的佩和香囊
佩,《釋名》曰:“佩,倍也。言其非一物,有倍貳也。有珠、有玉、有容刀、有帨巾、有觽之屬也。”
西漢劉向《列仙傳·江妃二女》中,鄭交甫對二女說:“愿請子之佩”……(二女)遂手解佩,與交甫。交甫悅,受而懷之,中當心。”
南朝劉義慶《幽明錄·黃原》中,黃原與仙女妙音分手時,妙音“解佩分袂”。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四回,賈璉“情遺九龍佩”給尤二姐。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一回中,荷生將九龍佩交還紅卿,道:
十五年前,你與我灞橋分手,解佩贈我,我后來就給了秋痕。不想秋痕卻傾身事了癡珠,將這佩贈給他,如今又還在我兩人手里。可見天下事一動不如一靜。
一塊九龍佩在紅卿、韓荷生、秋痕、韋癡珠之間的傳遞皆出于“情”字,在這篇小說中,這塊九龍佩不僅揭示人物之間關系,無疑還有推動情節發展的妙用。
香囊,盛香料的小囊,佩于身或懸于帳以為飾物。古時又稱容臭、香包、香纓、香袋、香球、荷包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咸盥漱,櫛縱,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鄭玄注:“容臭,香物也。”就是說,青年人早晨向長輩請安時要佩戴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作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三國時魏繁欽《定情》詩:“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女子表示要將香囊送給情人系在肘上。
東晉干寶《搜神記·河伯婿》:“婦以金甌、麝香囊與婿別,涕泣而分。”09f71e8fd5b60aa01d57524068049637d83a9a3665af73f5189fd4651831f7e9
北齊顏之推《冤魂志·孫元弼》:“元弼又見華期帶佩桃英麝香。”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八回,黛玉送給寶玉的香囊被寶玉藏在里面貼身戴著,眼下黛玉又在為寶玉做著另一個精致的小香囊。
戴在手上的指環(戒指)
指環,用玉石(或金屬)制成的小環,戴在指上。關于它的來歷,《事物紀原》說:“《五經要義》曰:古者后妃群妾,御于君所,當御者以銀環進之,娠則以金環退之。進者著右手,退者著左手。今有指環,此之遺事也。本三代之制。”指環后來泛作飾物,今稱戒指。
魏晉時戴祚《甄異傳·秦樹》中,女鬼“以指環一雙贈之(秦樹),結置衣帶,相送出門”。
《窮怪錄·蕭總》:“神女手執一玉指環,謂曰:‘此妾常服玩,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