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頸椎病;推拿;療效
中圖分類號:R68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3-0020-01
頸椎病是由于頸椎的退變刺激,壓迫頸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骨髓等組織而引起眩暈、頭痛、頸、肩、臂麻木疼痛,甚至肌體酸軟無力,下肢痙攣性癱瘓等一種病變。筆者在臨床工作中采用藥物配合推拿的方法治療頸椎病78例,并與采用推拿治療32例進行對照觀察,療效較好,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組病例均來自門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78例,男42例,女36例;年齡最小27歲,最大72歲;病程1~2d20例,3~5d42例,6d以上16例,其中椎動脈型34例,神經根型23例,椎動脈神經根混合型11例。對照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齡最小30歲,最大70歲,病程1~2d5例,3~5d20例,6d以上者7例;其中椎動脈型18例,神經根型12例,椎動脈神經根混合型2例。2組病例均有眩暈、頸項背疼痛,手指麻木,頸項有壓痛,壓頂試驗陽性,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霍夫曼試驗陽性。頸椎X光片或CT片示不同程度的項韌帶鈣化,頸椎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前列腺素E1 60ug加入0.9%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250ml中緩慢靜滴,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同時配合推拿治療:患者取坐位,頸項部涂抹冬青膏。①用指揉指摩法揉摩頸項肌5min;②用彈撥法彈撥頸項肌4次;③用拿法拿揉頸項部6次;④用指擦法擦摩頸項部1min;⑤用點穴法點按風池、太陽、新設、天鼎、肩井、天宗、風府、大椎等穴;⑥用(扌袞)揉拿法放松肩部及上肢緊張肌肉,搓揉患臂,并點按肩外俞、肩中俞、曲池、內外關、合谷等穴;⑦拔伸:一手扶持下頜,另一手扶持枕部作向上拔伸1~2min;⑧被動前屈后伸運動;⑨作頸椎測屈法;⑩叩擊肩背部,揉拿患腳4次,牽引并抖動患肢數次。每日1次,10次1療程。對照組:單純采用推拿治療,具體方法與治療相同。
療程間可休息5~7d,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治愈:癥狀和陽性體征完全消失,半年后隨訪無復發;顯效: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勞累后頸肩部有輕微不適,半年內無復發:好轉: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2月后復發,但癥狀體征均較治療前輕;無效:癥狀和體征前后無改變,或治療2月內復發者。
3.2治療結果治療組治愈32例,顯效30例,好轉1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2%。對照組治愈5例,顯效8例,好轉1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4.38%。
2組療效經統計學處理,X2=6.45,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0.01,說明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4 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頸椎病是因頸椎的退變刺激,使周圍組織充血、水腫、痙攣、粘連,并刺激和壓迫頸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等組織所致。而推拿能舒緩頸背部肌肉痙攣和肌肉攣縮,調整和改變頸椎關節、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和脊髓的刺激和壓迫,恢復其正常的生理解剖結構,改善頸椎穩定性[1]。推拿能解除小關節功能紊亂,增寬椎間孔,使組織間壓力得到調節,促進局部組織周圍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灌流量,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加速了新陳代謝,同時松解軟組織粘連,糾正關節錯位,促進局部無菌性炎癥炎癥的吸收和消散[2~3]。因此,目前推拿已廣泛用于治療頸椎病,但本組采用藥物配合推拿進行治療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比單純用推拿治療療效明顯提高。前列腺素E治療冠心病、腦梗塞、急性胰腺炎、陽痿等疾病臨床已有報道,但用于治療頸椎病目前還沒有報道。其治療頸椎病的機理可能是由于它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的游離Ca2+,抑制血管交感神經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使血管平滑肌舒張,達到擴張血管,舒張椎動脈及顱內血管的作用,同時它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調節免疫機能,促進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灌流量。因此,我們認為改善頸部局部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灌流量,增加組織供血、供氧、對頸椎病能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反之,局部組織的缺血缺氧,組織灌流不足,可能導致頸椎退變,使周圍組織充血,水腫,而成為頸椎病的病因之一。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多因體虛,復感外邪,致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不通則痛”,而推拿可“瀉其有余,補其不足”,“按摩可使筋節疏暢,血脈流通”,通過推拿治療,可起到行氣活血,舒筋通絡,活血化瘀,理筋整復的作用。配合藥物前列腺素E治療也正是起到活血化瘀,運行氣血,血脈流通之效,故兩者配合治療頸椎病療效更佳。
參考文獻:
[1]胡軍.五步依次推拿法治療頸源性眩暈臨床觀察[J].按摩與導引,1995,(6):12~13.
[2]李炎高.推拿牽引理療治療神經根型和椎動脈型頸椎病632例療效觀察[J].按摩與導引,1994,(3):9~11.
[3]廖顯亮.按摩綜合治療頸椎病療效觀察[J].按摩與導引,1995,(1):5.
(收稿日期:2007-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