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龍膽瀉肝湯;帶狀瘡疹;療效
中圖分類號:R752.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3-0030-02
筆者多年來運用龍膽瀉肝湯治療帶狀皰疹52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52例中,男22例,女30例;其中年齡40~48歲14例;49~80歲38例;病程最短1周,最長1月余。
1.2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主證:皮損多為綠豆大小的水皰,簇集成群,基底色紅,呈單側分布,排列呈帶狀。皮疹出現前,常有皮膚刺痛或熱感,可有難以忍受的劇痛或皮疹消退后遺痛。中醫辨證屬肝膽濕熱型:皮色鮮紅皰壁緊,口苦咽干,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2 療方方法
采用膽瀉肝湯治療,處方:龍膽草10g,梔子10g,黃芩12g,柴胡12g,生地20g,車前子12g(包煎),澤瀉12g,木通12g,甘草8g,當歸12g。加減:如血皰壞死加丹皮12g,白茅根12g;膿皰加蒲公英12g,銀花12g;發于頭面加菊花;發于下肢加牛膝;大便秘結加大黃;如水皰色白或滲出明顯,疼痛減輕,濕重于熱者,則減去苦寒傷陰的黃芩、梔子、龍膽草減至6g,加白術、陳皮、厚樸、赤芍以滲濕通絡;如皮疹色紅干癟,或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加桃仁、紅花、川芎、丹參等以活血通絡止痛;氣虛者,加黃芪、潞黨參健脾益氣。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皮疹消退,臨床體征消失,無疼痛后遺癥;好轉:皮疹消退約30%,疼痛明顯減輕:無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3.2治療結果52例中,治愈37例,好轉1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2.3%。
4 體會
帶狀皰疹是現代醫學病名,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系病毒侵犯神經而發病,皮疹發生在機體的一側,沿某一神經分布區呈帶狀排列。中醫在隋代《外科啟玄》中稱為“蜘蛛痣”。清《外科大成》稱為“蛇串瘡”;《醫宗金鑒·外科心法》稱“纏腰火丹”。龍膽瀉肝湯是治療肝膽實火的代表方。本病因情志內傷以致肝膽火盛,和因脾濕郁久,濕熱內蘊,外受毒邪而發。《醫宗金鑒·冊中補名醫方論》:“脅痛口苦,耳聾目腫,乃膽經之病也。筋萎陰濕,熱癢陰腫,白濁溲血,乃肝經之為病也。故用龍膽草瀉肝膽之火,以柴胡為肝使,以甘草緩肝急,佐以芩、梔、通、澤、車前輩大利前陰,使濕熱有所從出也。然瀉肝之品,若使病盡去,恐肝亦傷矣,故又加當歸、生地、補血以養肝。蓋肝為藏血之藏,補血即所以補肝也而妙在瀉肝之劑反作補肝之藥寓有戰勝扶綏之義矣。”綜上所述,藥中病機,如鼓應桴,收效甚捷。
(收稿日期:200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