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病毒性肝炎;茵陳野葡萄湯;中醫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R51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3-0055-01
急性病毒性肝炎屬中醫黃疸范疇,為感受濕熱病邪,阻滯肝膽,氣機受阻,疏泄失常,膽汁外溢所致。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癥,筆者近3年來運用當地景頗族民間驗方茵陳野葡萄湯治療本病60例,療效較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60例,女32例,男28例;年齡3~46歲;病程5~24d,平均11.6d。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醫辨證屬肝膽濕熱型。
1.2 治療方法 采用茵陳葡萄湯治療。處方:茵陣20g,野葡萄藤30g,板藍根20g,貫眾20g,密蒙花20g,黃鱔草20g,四方草20g,馬鞭草20g,柴胡15g,龍膽草10g,車前草15g。隨癥加減:發熱、身黃、目黃甚者,重用茵陳30g,加大青葉15g,連翹15g;腹脹納呆者加炒麥芽20g,生山楂30g;胸脅疼痛者加川楝子15g,雞矢藤15g;大便干結者加大大黃10g,木通15g;肝脾腫大者加莪術15g,鍋產藤15g;黃疸消退后出現神疲乏力,血清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升高者,加五味子15g,女貞子30g,生黃芪30g。加水1500ml,煎至600ml,分裝為3袋,分3次口服,每次1袋,1日1劑,15劑為1個療程。
2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黃疸消退,其他癥狀消失,檢驗指標正常;好轉:黃疸及其他癥狀減輕,檢驗指標好轉;未愈:黃疸不退或加深,其他癥狀及檢驗指標無改善。
2.2治療結果本組共60例,治愈57例,好轉3例。
3 體會
祖國醫學認為,病毒性肝炎多因感受時邪疫毒所致,機理為濕熱濁邪阻滯肝膽,疏泄失常,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而發黃。治則以清熱利濕,利膽退黃為法則。筆者應用的茵陳野葡萄湯,方中茵陳、龍膽草、密蒙花、黃鱔草清熱利濕,利膽退黃;野葡萄藤、四方草,清熱利濕,疏肝健脾;板藍根、貫眾清熱解毒,據現代藥理研究報道,對多種病毒有抑制作用,并可增強免疫功能;馬鞭草、車前草,清熱解毒、利尿退黃;柴胡,疏肝利膽,疏散退熱。諸藥合用,共奏清利濕熱,疏利肝膽,利尿退黃之效。方證相符,故能奏效。
(收稿日期:200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