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脾胃學說;婦科疾病;臨床經驗
中圖分類號:R27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2—0013-02
李東垣是金元時期著名醫家,所著《脾胃論》一書,奠定了祖國醫學脾胃學說理論體系的形成,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提出的“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諸病之由生也”,“諸病從脾胃生者也”,成為臨床辨證治療的指導思想。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而婦女以氣血為本,氣血是經、帶、胎、產、乳的物質基礎,由此可知脾胃功能失常是導致婦科疾病產生的重要原因,運用脾胃學說指導婦科疾病的辨證治療,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筆者多年來從事脾胃學說研究,并運用于臨床,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現總結如下。
1脾胃與月經異常
脾胃功能異常,則機體生血、運血、統血功能異常,以致氣血虛弱,攝血無力,日久衍生出氣虛血瘀、氣虛內熱等一系列病理變化,繼之出現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過多、月經過少、崩漏等病證的產生,此時治療上應針對病因,重在健脾益氣,并根據患者個體不同,佐以攝血止血、活血化瘀、清熱止血等治療原則,方選歸脾湯、固本止崩湯、八珍湯加減。使脾胃調和,月經自調,可獲較好的療效。典型病例:陳某,女,35歲,干部,2001年2月初診。訴月經量少已1年余,經色暗黑,夾少許血塊,月經周期、經期尚正常,伴軟困乏力,納少,舌淡胖,苔薄白,脈細弱。查性激素6項提示血清泌乳素偏高,B超檢查子宮附件未見占位病變。診斷:月經過少,辨證:氣血虛弱型,治法:健脾和胃,益氣養血,方用歸脾湯加減,處方:黨參15g,黃芪30g,白術12g、茯苓12g,當歸10g,廣木香10g,雞血藤20g,仙茅15g,麥芽30g,桑寄生15g,淫羊藿15g,炙甘草3g。隨癥加減,于月經干凈后開始服用,至月經期改用四君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連服2月,月經恢復正常,復查血清泌乳素降至正常。
2脾胃與帶下異常
脾失健運是內傷帶下的主要原因,脾胃受損,運化與升降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上輸以生血,反聚生濕,流注下焦,傷及任帶,發為帶下。此類帶下與感受病蟲所致的帶下不同,使用抗炎藥物往往無效,如臨床常見的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慢性宮頸炎、宮內節育器不適多屬此種類型,患者表現為帶下量多,色白質稀,間夾血性,無異味,下腹隱脹痛,諸癥遇勞加重,此時治療應針對病因,健脾益氣,升陽除濕止帶,方選完帶湯、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加減。典型病例:劉某,女,39歲,2002年5月初診。訴帶下量多5年,色白或淡黃,質稀,有時夾血絲,伴下腹及腰骶部隱脹痛,舌質淡,或有齒印,苔白潤或白膩,脈細弱。婦檢:陰道內分泌物量多,色白,宮頸肥大,光滑,子宮后位,常大,質中,活動差,無壓痛,雙附件增厚,無壓痛。分泌物病原體超高倍分析:清潔度Ⅲ,WBC(++),乳酸桿菌少,PC-。診斷:帶下病,辨證:脾虛濕盛型,治法:健脾和胃,升陽除濕止帶,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處方:黨參15g,白術12g,茯苓12g,薏苡仁15g,山藥15g,扁豆15g,陳皮6g,柴胡6g,升麻6g,荊芥炭12g,桔梗12g,炙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隨癥加減,連服7劑,諸癥好轉,繼服14劑,渚癥緩解。
3脾胃與婦科雜病
婦科雜病以癥瘕、不孕、陰挺及圍絕經期綜合征較常見,這些疾病雖常以肝郁、氣滯、血瘀、痰濕為主要表現,但往往與脾胃不和有因果關系,或因脾胃虛弱而致病,或因病而致脾胃虛弱,互相影響,使疾病纏綿難愈。如癥瘕多因虛致瘀,患者雖瘀血重,但因虛不受攻,需健脾益氣,活血消癓《并用;又如不孕患者多因素體腎虛,復因肝郁脾虛,痰濕壅阻,閉阻胞脈而致病;而圍絕經期綜合征多因脾腎兩虛而致病。因此在治療婦科雜病時,臨床上應根據患者個體情況,給予疏肝健脾或健脾補腎為主的治療原則,配合活血消癥、燥濕化痰等治療方法并用,方選八珍湯合桃紅四物湯、歸脾湯、逍遙散、補中益氣湯加減。典型病例:姚某,女,28歲,2001年9月初診。訴婚后不孕5年,伴月經周期延后,40~60余天一行,經量少,有血塊,納少,神疲,精神抑郁,舌淡,苔白潤,脈細弦,婦檢:外陰正常,陰道通暢,子宮前位,常大,質中,無壓痛,雙附件未觸及異常。性激素6項檢查基本正常,基礎體溫及B超檢查提示無排卵。診斷:不孕癥,辨證:脾腎兩虛,兼肝郁痰濕,治法:健脾補腎。疏肝化痰,方選逍遙散合五子衍宗湯加減,處方:柴胡9g,白術12g.茯苓12g,當歸12g,白芍15g,菟絲子15g,覆盆子l 5g.杞子15g,車前子15g,酸棗仁12g,石菖蒲15g,炙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經期加桃仁、紅花、益母草活血化瘀,隨癥加減,連服3月,諸癥好轉并妊娠。
4脾胃與妊娠疾病
妊娠疾病與脾胃有密切的關系,妊娠腹痛、胎動不安、滑胎、妊娠惡阻、妊娠腫脹等疾病多因脾胃虛弱,運化升降功能失常及生血運血功能失常所致,由于脾胃虛弱直接影響到胎元的生長發育,因此對妊娠疾病的治療要重視健脾益氣,并針對病情,輔以養血安胎、行氣消腫、和胃止嘔等治療,方選壽胎飲合四君湯、香砂六君湯、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典型病例:李某,女,33歲,2002年6月初診,訴停經53天,陰道少量流血伴腰腹隱痛5天來診,陰道流血量少色淡紅,無血塊及肉樣組織物排出,伴頭暈神疲,納少氣短,舌淡,苔薄白,脈細略滑,查:尿HCG陽性,B超檢查提示早孕,宮內見孕囊,似見胎芽及原始心管搏動。診斷:胎動不安,辨證:脾腎兩虛,治法:健脾補腎,養血安胎,方選壽胎飲合四君子湯加減,處方:菟絲子15g,桑寄生15g,杜仲15g,川斷12g,黨參12g,黃芪20g,陳皮6g,白術12g,云苓12g,黃芩10g,白芍15g,荊芥炭12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配合臥床休息,服藥5劑陰道流血止,繼服5劑諸癥緩解,為預防病情反復,隨證加減,繼服10劑鞏固療效,患者繼續妊娠至足月順產。
5脾胃與產后諸疾
產后病多因產時產后損傷和出血,耗損氣血,以及產后七情勞倦損血所致,如產后汗證、產后大便難、產后排尿異常、產后惡露不絕、產后腹痛等,多是由于脾氣受損,繼之出現衛陽不固、腸道運化無力、膀胱氣化失司、沖任不固、胞脈失養等一系列病理變化而發病,治宜健脾益氣,佐以和營止汗、養血潤燥、通利小便、攝血止血等治療,方選玉屏風散、補中益氣湯、八珍湯加減。典型病例:覃某,女,30歲,2002年12月初診,訴產后20天,汗出量多,以頭面及胸背部汗出為主,伴形寒肢冷,面白少華,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細弱。診斷:產后汗證,辨證:脾氣虛弱,衛陽不固,治法:健脾益氣,和營止汗。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處方:黨參15g,黃芪30g,白術12g,茯苓12g,當歸9g,升麻6g,柴胡6g,防風12g,浮小麥15g,五味子6g,竹葉6g,炙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服藥3劑,汗出明顯減少,隨癥加減,繼服7劑,諸癥緩解。
6體會
婦科疾病病因較多,內傷脾胃是婦科疾病的病因之一;臨證時要詳查病情,凡屬實證者忌用健脾益氣法。
施治過程要注重審證求因原則,使用健脾益氣法時,要辨清病因,如為素稟不足,脾腎俱虛者,則宜健脾補腎,使先天之本與后天之本強盛。如為七情損傷,肝郁脾虛者,則宜疏肝健脾,使氣機調暢,氣血調和。如為產時出血損傷,則宜益氣養血并重。在治療中應注意有無其它兼證,由于患者因虛日久,繼之出現兼痰、兼濕、兼瘀、兼熱等證,如不孕者多兼痰濁,治療時應兼燥濕化痰,帶下多兼濕熱,治療時應兼清熱除濕止帶,月經諸疾多兼血瘀、血熱,治療時應兼活血化瘀、清熱止血等。對于月經諸證,要根據月經周期的變化,調整治療,一般在月經干凈后要健脾益氣,調理氣血為主,以盡可能恢復患者自身調節月經的功能。經前一周和月經期則宜健脾益氣、理氣活血并用,使胞宮血海藏泄功能正常運行,月經自調。李東垣在治療疾病時著重恢復患者本身元氣,使氣血升降調暢,增強患者本身的機能,以達到從根本治療疾病的目的,體現了中醫治療疾病強調“治病求本”的治療原則。臨床醫生將這一治療原則較好地運用于婦科臨床,指導婦科疾病的治療,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