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癮疹;中醫治療;魚腥草;食療
中圖分類號:R758.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2—0022-01
癮疹是皮膚上出現風團,伴有瘙癢的過敏性皮膚病,相當于西醫的蕁麻疹。病程長且容易反復發作。西藥抗組胺藥雖有效,但停藥后復發率高,且長期用藥可致耐藥性增加。筆者自2003年來,采用魚腥草鮮草搗汁外搽,配合食療治療癮疹35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共35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7歲~50歲;病程最短者10d,最長2a;急性型6例,慢性型29例。采用本方法治療前,30例患均者使用過一種或多種抗組胺藥物,鈣劑或中藥治療,但均未能有效控制病情,皮疹仍此起彼伏,反復發作;5例患者為初次接受治療。
1.2 診斷標準 參照《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1]及《中醫外科學》[2]擬定:皮膚突然出現形態、大小不一的風團樣損害,數目及部位不定,風團為白色或紅色,常此起彼伏,驟然發生,迅速消退,瘙癢劇烈,消退后不留痕跡;反復間斷發作;病程在8周內屬急性型,超過8周屬慢性型。
2治療方法
2.1 中藥外搽 選新鮮魚腥草50g~100g(以莖葉完整,魚腥味濃者為佳),在容器中搗出魚腥草汁,或洗凈雙手,在手中揉出汁,用力擠出魚腥草汁,將魚腥草汁直接搽于風團處。病程短者,搽后即愈,病程長者,可每日搽3次,2天為1療程。
2.2食療 用500ml清水煮干面條50g~80g,面條將煮熟時放入紅糖20g~30g同煮,待面條煮熟后盛起,吃面條,喝湯。如患者不能接受這種紅糖面條,煮時多放些水,多喝點紅糖面條湯也可。每日2次,2天為1療程。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參照《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疹塊消退,瘙癢消失,急性者1周以上無發作,慢性者半年以上無反復;好轉:疹塊消退,瘙癢基本消失。急性者1周以上仍有少量疹塊,慢性者發作次數減少,時間間隔延長,瘙癢明顯減輕,半年后仍有小發作;無效:急性者1周內,慢性者3日內疹塊與瘙癢無改善。
3.2治療結果 35例患者中,治愈25例,占71.4%;好轉10例,占28.6%,總有效率100%。療程為l~10天。隨訪2例急性型1月無復發;6例慢性型1年無復發。
4典型病例
蔡某,男,15歲,2003年9月5日初診。自訴蕁麻疹反復發作1年余,每年至少發作6~10次。10天前無明顯誘因皮膚出現大小不一的紅色風團,瘙癢劇烈,發作可持續一小時或數小時,風團可自行消退,但過一段時間又重新發作,每次發作間隔時間不等。自服“息斯敏”,外搽皮炎平軟膏后,風團可消退,瘙癢可緩解一時,但易復發,且止癢的效果越來越差。診見四肢及軀干部散在大小不一的紅色風團,皮膚上有明顯抓痕。診斷:中醫:癮疹;西醫:慢性蕁麻疹。治療:用新鮮魚腥草,揉擠出汁,搽于風團處,搽后10min,風團開始消退,瘙癢減輕,囑其回家后再搽。另要其回家立即煮紅糖面條,吃面喝湯,每日2次,第2天復診,風團已完全消退,皮膚無瘙癢,囑其繼續治療2天,以鞏固療效。隨訪1年無復發。
5討論
癮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俗稱“風疹塊”,相當于西醫的蕁麻疹。其發病主要是由于感染、吸人物、食物及藥物等誘發的Ⅰ型變態反應所致,而氣候變化、物理性、化學性刺激及情緒緊張,甚至某些全身性疾病等亦可誘發本病。中醫認為其發病多因情至不遂,肝郁不疏或平素體弱,肝腎不足,氣血虧虛,肌膚失養,血虛生風化燥,加之風邪外襲,或濕熱內蘊,致營衛失和,外不得透達,內不得疏泄,郁于肌膚所致,為本虛標實之證。無論哪種病因,總離不開風邪為患。因癮疹特點為皮膚上出現風團,發無定處,時發時退,消退后不留痕跡,符合風邪“風性善行而數變”、“風為百病之長”的致病特點。治療關鍵在于益氣固表、祛風止癢、補血活血。魚腥草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之功。現代研究認為魚腥草有抗過敏、抗病毒、抗菌作用,且能增強機體免疫力[3]。新鮮魚腥草汁直接外搽于皮膚,使其抗過敏、抗病毒、抗菌、清熱解毒作用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增強了療效。紅糖面條治療風疹塊,是筆者所在地民間常用的一種方法。紅糖[4]含蔗糖、磷、鐵等,有補血活血之功,如民間常在婦女產后喝紅糖水以養血排瘀。紅糖補血活血,體現了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療原則。面條由小麥制作而成,含淀粉、蛋白質、糖類、脂肪油等,有補虛之功[4]。內治、外治相結合,內治法補血活血、祛風止癢、益氣固表,外治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又有抗過敏、抗病毒、抗菌、清熱解毒作用,進一步加強療效。紅糖、面條、魚腥草,取材容易,烹制簡單,經濟實惠,使用方便,見效快,體現了中醫“藥食同源”的思想。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