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內經》;針刺;補瀉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2—0030-01
我國傳統的針灸療法,是針刺和艾灸兩種治療方法的合稱,是通過診斷、辨證、選穴、施術而完成對患者的診斷和治療。所謂“施術”,就是在選定的穴位上運用針刺、艾灸等手法;在運用手法時,又必須根據病癥屬虛屬實而施行補法或瀉法。誠如《靈樞·經脈》指出:“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
1 針刺補瀉的作用和意義
補法,泛指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旺盛的方法;瀉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進的功能恢復正常的方法[1]。針刺補法在于順其氣,或將氣向內推送,使正氣有所補益[2],從而起到“補虛”的作用;針刺瀉法在于逆其氣,折其病勢,將氣向外引伸,使邪氣有所散逸,從而起到“瀉實”的作用。所以,針刺補瀉的作用,就在于“補虛瀉實”,調節人體臟腑經絡功能,促進人體陰陽平衡而恢復健康,“補虛瀉實”是針灸治療的基本原則。
《內經》中關于針灸理論和應用有較為全面的論述,是后世各家針法的基礎,尤其是《靈樞》更為突出,所以被稱為《針經》。因此,掌握了《內經》中的針刺補瀉手法,就是掌握了針刺補瀉手法的根本,不僅對進一步學習后世醫家的針刺手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個人針刺技術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內經》中的針刺補瀉手法
《內經》中雖然記載了“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各種刺法,但對針刺補瀉手法的論述,主要有以下幾種。
2.1徐疾補瀉法《靈樞·九針十二原》記載:“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同時,《素問·針解篇》又記載:“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這就是說《內經》中關于徐疾補瀉法的內容包括了三層含義,其一是指以進針、出針過程的快慢來區分補瀉。即進針慢出針快為補法,進針快出針慢為瀉法;其二是指以留針時間的長短來區分補瀉,即留針時間較長為補法,留針時間較短為瀉法;其三是指以按閉針孔的快慢來區分補瀉,即出針時快速按閉針孔為補法,緩慢按閉針孔為瀉法。
2.2提插補瀉法《靈樞·官能》記載:“瀉必用圓,……伸而迎之;補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具體地說就是在得氣的基礎上重插輕提為補法,重提輕插為瀉法。
2.3呼吸補瀉法《素問·離合真邪論》記載:“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閻其門,令神氣壯,大氣留止,故命曰補:“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具體地說就是呼氣時進針、行針,吸氣時退針為補法,吸氣時進針、行針,呼氣時退針為瀉法。
2.4開闔補瀉法《靈樞·官能》記載:“瀉必……搖大其孔,氣出乃疾;補必……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靈樞·終始》記載:“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痛,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具體是指出針后迅速按閉針孔為補法,出針時搖大針孔、不加按壓為瀉法。
2.5迎隨補瀉法《靈樞·九針十二原》記載:“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這就是說,補法要用順其經氣的方法,瀉法則要用逆其經氣的方法。
2.6捻轉補瀉法《內經》中關于捻轉補瀉較少記載,在《素問·八正神明論》中只講到候呼吸而轉針,沒有區分左轉和右轉。
3與補瀉有關的其它因素
雖然《內經》記載了不同的針刺補瀉手法,但在臨床診療中,要讓針刺補瀉手法真正起到很好的補虛瀉實作用,達到較為滿意的療效,還必須注意與針刺有關的一些其它因素,諸如病人的體質強弱、經氣盛衰、穴位本身的特性、針刺的時機和氣候變化的影響、關于“治神”與“得氣”等,尤其是要診斷清楚、辨證準確,不能犯“虛虛實實”之誡。
4驗案舉例
董某,男,42歲,2003年6月12日初診。主訴:呃逆3天。3天前患者于午飯后突然出現呃逆,持續不斷,以致夜不能寐,痛苦不堪,經藥物治療無效(藥名不詳),遂來我科求治。診時患者表情痛苦,呃聲連續不斷,聲音洪亮,飲食可,大便如常,小便略黃,舌質紅,苔黃,脈滑數。患者素喜辛辣厚味之品,尤嗜酒。診斷:呃逆;辨證:實證(胃熱盛);選穴:中脘、內關、足三里、膈俞、內庭;針刺方法:瀉法;治療一次即愈,未復發。
5結語
針刺補瀉手法,是對機體不同虛實狀態進行治療的主要手段,也是取得治療效果的關鍵,因此,在臨床實踐中,既要注意診斷、辨證,也要注意選穴、施術,四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只有四者有機結合,才能在針刺治療時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同時,我們學習、研究《內經》補瀉手法的治療方法,不是要拘泥于古人的傳統,而是在追本溯源中把握好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使針灸這門古老的科學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患者、服務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