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管遵惠
關鍵詞:雙側取穴;管氏針法;面癱
中圖分類號:R745.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2—0031-02
吾師管遵惠主任醫師,云南省名中醫,幼承庭訓,盡得管氏針灸之精髓。筆者運用管氏針法治療面癱17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17例均為2005年12月~2006年9月在昭通市中醫院康復中心治療的病人,1例為住院病人,其余為門診病人。Ⅰ型4例、Ⅱ型4例、Ⅲ型5例、Ⅳ型2例、Ⅴ型2例。
1.2分型 Ⅰ:起病突然,部分患者于發病前數天,在耳廓后及患側頭面部有輕度疼痛;Ⅱ:不能作鼓腮、吹哨動作;Ⅲ:因面頰肌麻痹,食物易滯留于患側齒頰間;Ⅳ:患側鼻唇溝平坦變淺,口角下垂,口涎外流;Ⅴ:淚液外溢,額紋消失,不能皺額,眼裂擴大[1]。
2治療方法
2.1取穴 雙側取穴,主穴:雙太陽、雙地倉、雙下關、雙迎香;輔穴:人中、承漿,患側陽白、四白、太陽、下關。
2.2針刺手法 太陽、下關、迎香為雙手進針,余穴為單手進針,輕針淺刺,順施手法,圓柔和緩,補瀉在手。每天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2~3個療程統計療效。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痊愈:鼓腮、吹哨動作正常,雙側鼻唇溝、額紋正常,閉眼對稱,說話、嬉笑無異常;緩解:鼓腮、吹哨動作正常,額紋恢復不完全或鼻唇溝恢復不對稱;無效:鼓腮透氣、吹口哨不響,口眼歪斜。
3.2治療結果 痊愈8例(I型4例、Ⅱ型3例、Ⅲ型1例);緩解6例(Ⅱ型1例、Ⅲ型3例、Ⅳ型1例、Ⅴ型1例);無效3例(Ⅲ型1例、Ⅳ型1例、Ⅴ型1例);總有效率82.4%。
4討論
面神經麻痹是指面神經在進入面神經管到乳突孔之前這一段發生了非特異性炎癥,從而引起面神經功能喪失[2]。
本病在中醫屬“面癱”范疇,其病因病機是由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內邪乘虛人中脈絡,氣血痹阻而致。管老在針治面癱時,取穴重陰陽,調平衡,無論是面癱初起,還是中、后期及后遺癥,均取雙側穴位,以循經辨證為綱,如手陽明經地倉穴、下關穴、頰車穴,手太陽經顴髎穴,手少陽經翳風穴等進行局部取穴,以十二經病候為緯,如手陽明經病候突出則取合谷或足三里,手少陽經病候突出則取中諸或下關,注重整體調節,平衡氣血陰陽是治療的關鍵,人體是對稱體,面部經絡也是對稱分布的,蘊含陰陽平衡之理,針刺同名經絡或穴位就能加強疏調該經絡的經氣,改善其功能,促進局部病灶的恢復,達到借健側以補患側,療效倍于單側取穴的功效,雙地倉尤能避免“倒借現象”的發生。
管老針刺面癱,均讓病人取坐位,管老正坐于對面,雙手進針(地倉穴采用拿捏進針),輕針淺刺,順施手法,管老特別強調針身必須與取穴的局部平面垂直,做到針立(針)身正,不偏不倚,進針手法和緩,針感柔而持中,補瀉由心,應之在手,壯陽祛寒數九,養陰潤燥數六,或一度,或二、三度,總以鳳凰理羽收功,致達陰陽沖和。力拒面部針穴過多,手法過大,針感過重,刺激過量,導致后遺癥較重而不能痊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