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與挑戰
2006年3月貴州省教育廳體衛藝處和貴州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收到“關于報送‘第二屆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觀摩展示活動’優秀體育課的通知”后,立即成立了貴州省體育優質課評審委員會,本著“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的工作思路,按文件要求組織了省級評審工作,推薦上報7節優秀體育課(初中組 5節,高中組2 節,其中農村中學體育課5節,高中體育課1節)。最后我省選送的高中“侗族摔跤”課做為唯一的一節農村高中體育課進入了無錫的現場展示。并在2006年11月29日的現場展示中給全國各地廣大的中小學教師留下了深刻影響,受到專家的高度評價。
用課改新理念簡析楊勝忠老師執教的侗族摔跤課有幾方面可以學習、交流、借鑒:
一、重視在教學中解讀體育課標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楊老師執教的“侗族摔跤”課較好地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體現了體育課標的基本精神,通過體育教學來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塑造學生健康的體魄,增強學生的體質。可以說楊老師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深刻解讀了“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這一體育課程的本質特征。
二、重視體現體育課程性質
新《課程標準》把“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作為體育課程學習的主要內容,把“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作為體育課程的目標之一,可以說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體現體育教學基本規律以及體育課程性質。本課教學為本單元教學內容的第三課時,學生對準備活動的基本內容與形式、侗族摔跤的歷史、禮儀以及基本姿勢、提摔、à摔等技術已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本課學習重點為“抱摔”和“拌摔”技術,并能運用所學技術、技能進行綜合對抗練習。
三、重視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是順利實施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可以發揮課程資源應有的教育優勢,體現課程的彈性和地方特色。侗族摔跤源于明朝,?過民間的漫長發展,逐步形成了“提摔、拉摔、抱摔、拌摔”四種技法,是侗族地區男子最喜歡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水平五體育學習階段,將其定位為拓展和延伸運動項目,豐富了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的課程資源,既傳承和發展了民族文化,又基本實現了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
黎平的侗族摔跤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以“簡單易學,對抗性強,運動損傷率低,趣味性高,觀賞性強”等特點,深受廣大侗族人民的喜愛。在中小學校開設侗族摔跤課,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力量、柔韌、靈敏等身體素質,有利于培養學生自覺鍛煉、主動參與的好習慣,打破了女子不參與摔跤的傳統習俗。
根據中共黎平縣委、縣政府(2006)07號文件《關于全面實施民族文化進課堂工作意見》中關于“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應將侗族摔跤、搶花炮等優秀民族傳統體育引入課堂”的規定及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關于課程內容資源開發的精神,結合我們民族地區的體育傳統,我們把侗族摔跤作為一項重要的體育課程內容資源來加以開發和利用。目的在于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發展學生的力量、柔韌、靈敏等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團結、合作的精神。
本節展示課教學在廣大教師中之所生產生強烈的影響,受到學生的強烈歡迎,收到十分良好的教學效果,關鍵在于選擇的教材符合體育課程性質、符合學生身心特點。侗族摔跤不僅具有較高的健身價值、文化價值與技術含量,而且具有很強的教學、教育因素。
四、重視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正確構建學生在體育學習中主體地位,正確、有效運用多種學習方式
學生是體育學習的主體,確立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是新一輪體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楊教師能較好地根據學生這一特定人群主體的基本特點,設計并組織實施課堂教學,既注意啟發和教育學生了解各項練習的目的、意義,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注意認真履行教師的職責,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組織、指導作用,因而,使教和學的積極性都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揮與調動,保證了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
五、重視組織教法的有效性和多樣性,教學步驟清晰
嚴密的課堂組織,不僅是保證教學正常進行的需要,而且也是培養學生組織紀律性的需要。多樣、有效的教學方法的運用,可以大大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楊勝忠老師在教學中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針對學生存在的怕摔、怕痛、怕受傷的心理障礙,通過啟發教育、教學實踐與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勇敢頑強、團結奮進的思想品質。同時,通過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單個動作到組合動作練習,再到綜合對抗練習,一步一步指導學生掌握運用技能,不斷增強學習信心,克服害怕心理。此外,楊老師注重進行安全教育、道德教育與自我保護及相互保護的教育,以此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及相互保護的能力。
改革與發展
自2001年秋季在全國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在省教育廳體衛藝處及省教科所的直接領導和高度重視下,我們結合貴州西部地區實際,以“堅定站穩腳跟,保持清醒頭腦,堅持以人為本,實字當頭,尊重實際,扎實推進,追求實效”為參與課程改革實驗的基本指導思想,積極探索,開拓創新,在改革中求發展。五年來,我省基礎教育體育改革,取得了豐碩成果。
1.2004年第一屆全國中小學體育優質課評選。我省師大附中樸勇老師,貴陽市第四實驗小學羅丹老師,貴陽市南明實驗小學張伶俐老師,銅仁地區松桃縣楊義明老師的錄像課都得了評委會的好評。
2.2005年全國體育優秀教案評選。貴州師大附中趙宇老師,貴陽市云巖區黔靈小學李麗莎老師,南明區實驗小學張伶俐老師的教案都入選人民教育出版評選的全國教案集。
3.2006年第二屆全國中小學體育優質評選。貴州省黎平縣民族中學高中體育教師楊勝忠的侗族摔跤展示課獲得好評,深受學生喜愛,觀摩教師好評。
新一輪課改實驗的體會與做法:
一、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課改以來,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將課改理念浸透到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培養學生科學鍛煉方法,注重鍛煉效果,體育課堂以身體參與鍛煉為主旋律,普遍開展增強學生體質的教育活動,大力挖掘民族、民間傳統教材,讓健康有效的教材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的日常體育鍛煉活動之中。
二、拓展育體陣地
在全省中小學積極創建體育教學示范基地和學校,各地、州、市教育行政、教研部門結合本地區、本校特色,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創建具有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逐步形成具有本地區民族特色的體育課程體系,涌現了一批體育特色學校。
三、營造良好的課改實驗氛圍
工作中注重點面結合,以“點”帶“面”的工作方針,重視建立新課程教學研討活動,以及結對子、送課下鄉等體育教學教研交流活動。五年來,組織省級體育教學競賽3輪,近420名教師參加了小學、初中、高中組的優質課評選活動,以2006年10月份召開的第三屆小學體育優質課評選活動為例,我們欣喜看到執教教師對體育課標的深刻理解,教育、教學行為的轉變,以及關注學生主動參與鍛煉的意識深強,這些高水平、高質量的體育教學課受到各地領導、教師好評,極大推動了課改實驗,有助于打開學校領導及教師的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思路。在理論提高方面我們積極為全省一線體育教師搭建平臺,每年都要舉辦體育學科論文評選活動,以促進教師理論水平的提高。
四、切實為增強學生體質服務
為確保中小學生體質的提高,我們在積極進行體育教學課改同時,大力落實體質監測和課外文體工程,為落實每天鍛煉1小時,全省推行了大課間體育活動,加強對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指導,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對課外體育的輻射作用,提高體育課程教學對增強學生體質的綜合效果。
五、深化教育科研
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緊緊圍繞素質教育這一中心,以課題研究為載體,努力探索學校體育發展規律,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視為已任。五年來我省共進行“十五”學校體育科研課題數十項,課題研究凸現“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結合學校體育發展的實際,在體育課程改革,體育課程評價,體育教師隊伍培養、培訓,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等方面展開研究,揭示與闡釋現代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及其影響因素的關系和特征,提高了學校體育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
(貴州省教育廳教研室 550001)
(貴州省黎平第一民族中學 55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