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體育新課程標準“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目標相關問題,比如,其理論依據的論證、目標體系的構建、教材內容的編制、實踐模式和方法的探索、評價標準和手段的選擇,以及教學案例的設計創新的研究,從本期的“心海羅盤”欄目重新定名為“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專題研討的目的是為了新一輪課程標準的修訂服務。要強調的是,希望通過深入的研討,特別是廣大一線教師的廣泛參與,為構建中國特色的、科學可行的“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實踐操作體系提供切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一、耐挫折能力的概念
挫折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心理學研究認為,挫折主要是指個體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遇到障°或者干擾而導致個體的動機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時所產生的煩惱、困惑、焦慮、憤?等各種負面情緒反應和緊張狀態。個體對挫折的主觀心理感受稱為挫折感。
學生個體在學習、生活和社會交往過程中,?常會產生挫折,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甚至導致不良的行為,嚴重地造成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影響生理和心理健康。因此,有必要采取各種手段幫助青少年減輕挫折造成的心理壓力,減少焦慮,擺脫痛苦,以便恢復心理平衡,提高學生耐受挫折的能力,這就是所謂的挫折教育。耐受挫折的能力也可以稱為挫折承受力,是指個體在遭受挫折后,能夠?受壓力、擺脫困境和避免行為失常的心理調節能力,即個體適應挫折、抵御挫折和應對挫折的能力。
二、挫折產生的原因及其表現
1.挫折感產生的原因
心理學研究認為,導致挫折的因素有兩類,一是客觀因素,比如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的變化等等;二是主觀因素,比如個人的智力水平、身體健康狀況和品德狀況等等。
青少年處于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主要任務是學習,同時,與幼兒不同,學生的主體生活是生活在學生群體中,因此,從總的情況看,青少年挫折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學業問題和同伴交往問題。
對學業成績的過度追求。有的學生,不顧自己的實際能力,過度追求學業成績,因為往往不能達到目標,因此會?常產生無能和喪失信心的挫折感;
對失敗的不恰當的原因分析。有的學生,?常將自己的失敗歸因為外在的、客觀的原因,而不是主動歸因為內在的、主觀的因素。事實上,引起失敗的原因很多,不同的情境可能有不同的歸因。因此,不恰當的歸因往往引起挫折感或加深挫折感。
情緒不穩定。青少年是一個情緒發展不穩定的時期,表現為情緒的可變性和情緒的固執性的矛盾,在這個時期,還?常會出現不良的情緒,比如焦慮、抑郁、恐怖等等,這些情緒狀態很容易導致學生的挫折感。
過多的關注他人的評價。青少年時期,學生的自主意識迅速的發展起來,不善于也不愿意聽他人意見、按照成人的建議辦事、行動。但與此同時,學生又高度重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對別人的意見過度敏感和在意,這種矛盾導致青少年容易產生挫折感。
不善于處理人際交往。學生在學校期間,逐步擺脫家庭關系的束縛,建立起與同齡人的伙伴關系,如何使自己被同伴理解,如何確定和保持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如何處理與家長、老師的關系,如何與異性相處等等,在與他人相處過程中,由于關系處理不當常常造成挫折。
2.挫折的表現
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遭受挫折是難免的,在遭受挫折后,由于耐受挫折能力水平不同,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
攻擊行為:有的學生遭受嚴重挫折后,往往會引起激烈的情緒反應,出現攻擊行為。所攻擊的對象有時候直接針對導致挫折的對象,比如因為老師的批評、同學的議論引起的挫折,就針對老師、同學進行報復;由于刺激對象過于強大,有時候往往攻擊對象就轉移到其他方面,如考試失敗時撕碎試卷、打球失敗時?摔球拍等等;也有的時候將攻擊轉向自身,以傷害自己身體的方式表達情緒。
逃避行為:有的學生在遭受挫折后會采用隱避事實的行為來避免受到懲罰。
冷漠和抑郁行為:有的學生在遭受長期的挫折后或者感到沒有希望擺脫挫折時,往往表現為冷漠,對老師、同學和集體活動漠不關心,意志消沉并表現出悲觀、沮喪的情緒。
固執行為:有的學生在遭受挫折后,對老師、同學的意見置之不理,依然自行其事,固執己見,即使遭到再次挫折也不改變自己,導致挫折感越來越強。
極端或者狂躁行為:有些性格孤僻、不善于與人交流的學生,在遭受強烈挫折后,往往會產生行為失控問題,表現出極端或狂躁行為,比如離家出走、自我傷害、狂?、暴躁等。
要特別指出的是,在人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挫折不可避免。它會造成人的失望、痛苦、煩惱甚至憤?,但對于人的心理發展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可以使人增長閱歷、磨礪意志。也有一些學生在受到挫折時能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在挫折中奮發圖強、不斷進取。
三、學校體育培養學生耐挫能力的課堂教學設計思路
一些研究在考察和分析了體育課堂中的挫折現象和由此帶來的情緒反應,分析了體育課堂中常見的造成挫折的原因包括身體上的缺陷(包括體育基礎差、運動能力低、身材短小、肥胖)等,并在此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精心設計體育教學、預防不良情緒發生的途徑方法。本文認為,學校體育培養耐挫能力的設計不應該局限在培養學生耐受體育課堂中出現的挫折的能力,而是應該從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整體角度來探討其耐受挫折能力的培養問題。僅從體育課堂中?受的挫折這一個方面來探討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往往效果不佳。
學校體育培養學生耐挫能力要解決的不僅僅是在體育課堂中發生的挫折問題,更重要的是伴隨著學生成長、發展過程而產生的挫折問題,比如來自學習的挫折、交往的挫折、個人興趣和愿望的挫折、自我尊重的挫折等等。其目標可以概述為:通過體育教學使學生具有遭受挫折的心理準備,提高戰勝挫折的心理能力,保持承受挫折的心理耐力,掌握改變挫折的行為技能,從而建立起積極的心理挫折防衛機制。
學校體育培養學生耐挫折能力的研究是近年來受到重視的重要研究課題。遺憾的是,系統的研究,特別是系統的干預研究在學校體育領域還沒有。因此,本文只能根據教育心理學中的相關研究成果提出一些體育教學培養學生耐挫能力的教學設想,供研究者和一線教師在實踐中參考。
1.提供遭受挫折時情緒宣泄和積極轉移的途徑
學生遭受挫折產生消極的情緒反應時,體育教學可以提供最好的使學生壓抑的情緒得到合理宣泄的渠道。針對一些在遭受挫折時容易出現攻擊行為的學生,體育活動能夠使其攻擊行為合理轉移,將學生的沖動轉移到有益的,至少是無害的活動中去。當然,這樣的教學設計前提是體育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深入的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情況。
2.提供客觀認識自我、準確確定目標的體驗
學生遭受挫折后,挫折感的強烈程度往往與學生自己的期望有密切關系。有的學生自身能力水平不高,但是期望值強,擔負水平高,挫折感就強。體育教學中,設置一些超出學生能力的目標(這種目標有時候也可以引導學生來定)讓學生體驗失敗,使學生學會認識自己的不足,從而學會調節自己的追求目標。在這個由失敗引起的目標調節過程中,體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向學習、生活進行正遷移,遷移到對待自己的學業成績、生活發展等方面。
3.提供貼近現實和生活的可以進行合理認同的途徑
所謂認同是指個體在生活中遭受挫折、需求不能滿足時,將自己比擬成其他人,或者將別人的優良品質加在自己身上,以別人的成功為自己的成功,以此來消除個人因挫折而產生的焦慮和痛苦,從而提高自己信心的做法。體育教學中可以進行合理的安排,培養學生中的明星和榜樣,同時在組織教學時,根據學生的情況,對學生進行不同社會角色分配,比如學生擔任運動員、觀眾、裁判等,在活動中滿足需求,與現實生活中的高難對象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起認同作用。
4.提供應對挫折、進行實踐磨礪的模擬情境
給學生帶來消極情緒反應的挫折往往不可預見,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遭受挫折的痛苦也往往造成更大的傷害。因此,在體育課堂中設置挫折情境讓學生遭遇失敗、?受挫折是非常重要的挫折教育手段。由于體育學科的特點,便于設置挫折情境,比如體育比賽的淘ì賽制等等。恰當的、可以控制的、符合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挫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耐挫折能力,改變學生脆弱的心理。
學生耐挫折能力水平的高低與學生的意志能力、競爭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相關。而體育教學活動中對于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強烈的競爭意識和人際交往增長有Dwt9W9vFjbIRXZ8f4OOO1Q==特殊的作用。
競爭是體育的特點,在競爭中可以激發起學生的斗志,調動學生的潛能。在不同超越對手的努力中,競爭意識得到強化,競爭能力不斷提高。
意志是與克服困難相聯系的心理過程。意志力是在不斷克服困難、獲得成功或者失敗體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能力。體育活動中,許多活動都是對學生的生理、心理活動能力的挑戰和考驗。恰當的目標設置,使學生在活動中發展能力,在活動中克服困難、體驗成功,在這個過程中“遭受困難£堅韌不拔£努力拼搏£克服困難”成為一個固定的、程序化的活動方式。在這種?常性的活動方式中,遭受挫折成為司空見慣的現象,這就使學生在心理建立起抗挫折的防衛機制。
人際交往頻繁、變化多端是體育教學特有的現象,而目前學生的挫折往往來自交往不善。因此,在體育教學中結合體育項目的特點,傳授適當的人際交往技能,比如主動溝通、信息傳遞、糾紛解決、決策分享等等,對于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有獨特成效。
參考文獻:
1.張辛卯,等,主編.大學生心理健康讀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5
2.吳增強.當代青少年心理輔導:向成熟發展的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