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陜西省“一村一品”發展過程中,十分注重特色產品(業)的培育,有效地提升了產業優勢;并以科技為支撐,大力培訓農民,實現了生產手段科學化;同時以農協為骨架,充分發揮中介組織作用,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以產品為主線,構建形成了生態型產業體系,促進了陜西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但也存在以下問題:思想有所認識,工作機制尚未形成;資源優勢突顯,經濟強勢有待培育;科技興村已顯雛形,但支撐能力不強;產業富村門路較多,但聚集度不高;中介組織初步形成,作用發揮有待提高等。因此,要使陜西省“一村一品”順利發展就必須統一認識、推進科技興農、加快品牌培育、加強農民技術培訓、積極開拓市場、拓寬融資渠道。
關鍵詞:一村一品;發展戰略;陜西省
中圖分類號:F30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7)04-0024-04
“一村一品”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專業化、規模化發展[1,2],促進現代化農業迅猛發展的新型模式。它是以行政村為區域單元,依托區域經濟學與農業生態學基本理論,挖掘當地資源優勢,通過“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帶多村,多村成基地”發展思路,培育形成特色產品(業)為中心鏈的產業集群,從而帶動區域經濟與資源環境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3]作為區域特色顯著,農耕底蘊深厚的陜西省,通過創新現代農業的發展路徑,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盡快形成地域特色顯著、市場前景廣闊、增收效果明顯的農村經濟發展格局,對有效解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所面臨的矛盾, 整體提升農業生產水平, 促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陜西省“一村一品”發展的主要成效
(一)依托資源優勢,培育特色產品(業),提升了產業優勢
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育農業特色主導產業,建設具有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向特色資源靠攏,壯大了規模農業,促進了優勢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的特色經濟新格局。如涇陽縣立足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突出奶牛生產,以推進生產規模化、養殖小區化、管理科學化、服務一體化為重點,逐步形成了“企業+養殖小區(機械化擠奶站)+養殖戶”的產業格局。未央區地處市郊城鄉結合部,大力發展以鮮食水果為主的特色農業經濟,全區優勢桃種植超過萬畝,產量達4 000多萬公斤,產值超過億元。
(二)以科技為支撐,提高了農民素質,實現了生產手段科學化
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生產手段是確保“一村一品”順利發展的根本保證。陜西省通過依托“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充分發揮“科技大棚車”即時送技術的作用,培養了一批懂技術、素質高的“白領農民”。2006年,僅咸陽市農業部門共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3 200多期,培訓基層干部和農民60萬人(次),其中以奶牛養殖為主的畜牧業培訓班490多期,培訓奶農7.8萬人(次);以大棚菜生產為主的種植培訓班820多期,培訓13.4萬人(次);果業培訓班1 850多期,培訓果農38萬人(次),為陜西省“一村一品”發展奠定了科技基礎。
(三)以農協為骨架,發揮中介作用,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
專業農協是農民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為解決信息、技術、資金、銷售等問題,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自愿聯合組建的互助性合作組織。[4]陜西省通過借鑒日本農協的經驗,結合“113”示范工程建設,促進了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提高。目前全省已建立各類專業農協9 800多個,入會農民150多萬人,創辦各類經濟實體1 200多個,擁有固定資產6億多元,呈現出“建一個農協,興一項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農民”的新氣象。
(四)以產品為主線,構建形成了生態型產業體系
通過發展標準化生產, 依托地域資源優勢,創建特色農產品品牌,初步形成了區域布局合理,主導產業突出的生態型產業體系。渭北旱原果業產業、關中平原和漢中盆地優質糧食產業、關中奶畜和秦川牛產業、陜南和關中瘦肉型豬產業、陜北肉羊和白絨山羊產業、陜南的蠶桑和茶葉、陜北的雜糧和陜南秦巴山區的中藥材產業等已經成為陜西省特色品牌的亮點。
二、陜西省“一村一品”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思想有所認識,工作機制尚未形成
陜西省的“一村一品”雖然起步較早,近年來也有了長足發展,但總體上看,對“一村一品”的認識還沒有廣泛深入人心,現在的發展也只是一種傳統經驗意義上的發展,對“一村一品”的概念、內涵、作用等認識不夠清晰,缺乏理論上的把握和實踐上的創新,新的發展機制尚未形成,各級還沒有形成強有力的工作機制,原有的扶持政策還不能惠及“一村一品”產業的發展,主導產業投入有所增加,但跟不上產業擴張需求,新的投資機制尚未建立。
(二)資源優勢突顯,經濟強勢有待培育
陜西省區域資源優勢明顯,地方傳統名優產品多樣,區域特色產業雖已初具規模,但除蘋果產業外,陜北的羊產業、關中圍繞大中城市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陜南的生豬與蠶茶藥等產業,規模優勢不明顯,加工能力滯后,產業鏈不長,聚集度不夠。現在的發展拼資源成份多,初級產品多,深加工能力嚴重滯后,產業規模與加工能力不配套,區域錯位,發展不平衡,缺乏必要的規范和引導,尚未形成品牌優勢和經濟強勢。
(三)科技興村已顯雛形,但支撐能力不強
在發展“一村一品”中,農民群眾、專業生產大戶、規模經營企業對農業科技追求已成為共認,但現有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機制不完善,形成了成果轉化的“最后一道坎”,技術應用的“最后一公里”,農民生產經營中遇到的技術問題難以解決,關鍵技術攻關跟不上快速崛起的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產品科技含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產品缺乏競爭力。
(四)產業富村門路較多,但聚集度不高
龍頭企業參與“一村一品”的程度不高,發展不均衡,與農戶關系松散,沒有形成長期、穩定的一體化經營。農民自身組織化程度不高,從事專業化生產的技術水平比較低。農民自主生產、自主經營仍然是主流,導致了區域規模形成難,市場品牌優勢形成難,實現可持續發展難。
(五)中介組織初步形成,作用發揮有待提高
陜西省是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發展農民專業協會試點最早的省份,通過實施“113”示范工程,相繼建立了一批規范運作的專業協會。在試點的帶動下,全省各地以農民專業協會為主的各種中介組織得到了較快發展,在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的發展依靠能人、依靠大戶、依靠龍頭企業的多,與農民關系松散,帶動能力不強,生存能力脆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農戶帶動能力作用的發揮,不能全方位地解決農戶生產的后顧之憂。
三、陜西省“一村一品”發展的戰略重點
陜西省“一村一品”的發展要充分體現“市場導向、科技創新、優勢突出、農民自愿”的原則,以科技、人才、信息為支撐,以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為主線,以培育主導產業和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千村示范、萬村推進”為整體推進思路,在做好科技示范、管理示范、特色品牌示范、組織機制示范工作基礎上,根據區域分布、產業特點,權衡陜南、陜北的發展水平,重點抓好以下領域:
(一)糧食
以“專用、高產、節本”為目標,發展強筋、中筋小麥、飼用玉米,突出甜糯玉米、小雜糧等,重點推廣免耕栽培、秸稈還田、機械作業等輕型栽培技術。通過良種統繁統供、病蟲統防統治、土肥統測統配,實現節本增效,提升全省糧食生產水平,提高糧農的經濟效益。積極培育、扶持糧食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實現加工增值,提高效率。
(二)果業
以“優質高效,品牌經營”為目標發展鮮食、加工、貯藏果品,突出優勢區產業帶的形成,重點推廣“四項”關鍵技術,發展綠色、無公害,增施有機肥,實行果品分級包裝、科學貯藏、冷鏈運輸,推行產地產品認證和原產地保護,提高果業的商品性、產業化程度和效益。
(三)畜牧業
以“標準化養殖,提升規模效益”為目標,發展秦川牛和白絨山羊等傳統特色養殖的規模,突出奶牛養殖小區建設,加強防疫體系建設,重點推廣機械化擠奶站、圍欄舍飼養羊、三元雜交豬及正大模式養殖,推進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
(四)蔬菜
以“質量安全、特色高效”為目標,發展精細蔬菜,突出提高設施栽培的效益、擴大高山蔬菜與反季節蔬菜規模,重點推廣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輪作倒茬和茬口安排技術、病蟲害的物理防治技術,推行蔬菜產品包裝上市、規范標簽內容,實行質量追蹤及承諾制,推進蔬菜產業上檔次、上水平。
(五)特色產業
以“優質、生態、建康”為目標,發展具有資源獨特性的特色產品[5],突出蠶桑、茶葉、花卉、中藥材等特色產業,重點推廣多倍體桑樹、有機茶生產與加工、茶樹無性系栽培、中藥材GAP認證等技術,培育特色名品。
(六)農產品加工業
以“樹立品牌”為目標,發展傳統手工加工品種,突出掛面、柿餅、小磨香油等產品,推廣應用食品加工衛生標準和生產規程,提高產品的檔次。
(七)旅游觀光與手工工藝
以“規范服務”為目標,發展民俗生態旅游和農業示范觀光旅游,突出農產品的展示、推介和宣傳;發展民族文化藝術工藝品,突出對民間傳統手工藝產品的發掘和保護,支持、鼓勵其申請商標,形成全省知名、國內有名的品牌產品,打造民族精品。
四、陜西省“一村一品”穩健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轉變觀念,統一認識
發展“一村一品”對于現代農業、強化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促進農民增收、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完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健全新農村建設的制度保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局和戰略高度,深化對發展“一村一品”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切實增強發展“一村一品”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對促進“一村一品”向縱深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二)推進科技興農,切實強化“一村一品”的科技支撐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依靠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才能不斷提升“一村一品”的發展水平。一要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提高“一村一品”的發展質量和比較效益。加大農業重大關鍵技術的科研與攻關,著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為“一村一品”注入新的發展活力。二要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入戶,為發展“一村一品”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按照“便捷、易行、實用”的原則,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三要加快發展循環農業,增強“一村一品”的持續發展能力。以節地、節水、節肥、節種、節能和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為重點,引導“一村一品”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路子,逐步構建高效、生態、可持續的“一村一品”發展格局。
(三)加快品牌培育,不斷提升“一村一品”的競爭力
大力培育名牌農產品,樹立品牌形象,發揮品牌效應,推動“一村一品”的發展。一是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6]認真貫徹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加快國家、行業、地方三級農業標準的制定或修定,確立標準化指標體系,擴大標準化實施范圍,組織創建標準化示范區,推廣標準化生產模式,按照“三位一體、整體推進”的發展思路,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認證管理,確保“一村一品”的質量安全。二是加快推動品牌建設。制定推進農業品牌化工作的實施意見,盡快出臺《中國農業名牌產品評選認定辦法》,培育、扶持一批有較強開發加工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的骨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推進農業品牌化發展。三是搞好商標注冊。鼓勵有條件的特色農產品,注冊商標和原產地標識,加強品牌的宣傳、保護和推廣,提高“一村一品”的信譽度和知名度。
(四)加強農民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業務素質
強化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和基本技能不僅是推廣“一村一品”模式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內容之一。圍繞主導產業開展培訓,大力培訓農業新技術,不斷提高農民的務農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質。組織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和農村基層負責人培訓計劃,培養一大批農村生產能手、能工巧匠、經營能人和科技帶頭人。尤其要大力培養忠誠于家鄉事業、懂經營會管理、能夠駕馭全局、為人正直辦事公道的村干部,充分發揮村黨支部在推進“一村一品”發展中的作用。
(五)積極開拓市場,進一步拓寬“一村一品”的發展空間
市場是“一村一品”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要加大“一村一品”的市場開拓,擴大“一村一品”的產業規模。一要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改造升級。完善市場服務功能,拓展市場經營領域,促進入市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提升“一村一品”的內在品質。二要構建農產品流通網絡。完善以批發市場為中心,以集貿市場、零售經營門店和超市為基礎,布局合理、輻射力強的全國農產品流通網絡,積極培育流通中介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拓寬“一村一品”的銷售渠道。支持發展農產品直銷配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交易等流通方式,不斷完善全國鮮活農產品運銷“綠色通道”網絡,實現省際互通。三要開拓農產品國際市場。利用農交會、漁博會等國際展會,展示各地發展“一村一品”的成果,樹立“一村一品”精品、務實、開放的新形象。[7]
(六)拓寬融資渠道,強化資金扶持
資金不足是制約陜西“一村一品”發展的瓶頸。當前,通過組織銀企合作,利用擔保、入股、訂單抵押等多種形式,拓寬“一村一品”發展融資途徑,緩解發展“一村一品”的資金制約。同時,爭取財政專項扶持資金,并針對性地開展農村保險基金試點工作,通過“政府補一點,保險公司讓一點,農民拿一點”的形式,保障“一村一品”工作的順利實施。極大限度地分攤或降低“一村一品”資金風險,維護生產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焦麗艷,胡雨村.江西省建設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的系統研究——“一村一品”模式的定位與措施[J].現代農業,2007(1):46-47。
[2]劉學通.“一村一品”的意義[J].中國牧業通訊,2006(23):25-25.
[3]福建省農業資源區劃委員會辦公室.福建省“一村一品”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6,27(5):45-48.
[4]張旭鋒.陜西的一村一品與專業農協[J].農村經營管理,2006(10):21-22.
[5]王維.渭南市臨渭區春季造林實施一村一品戰略[J].陜西林業,2006(2):42-42.
[6]曹春寶.“一村一品”挑大梁 鄉村紙箱產業興[J].中國包裝,2005,25(6):90-91.
[7]李新平,胡軍.借“一村一品”先進理念促西安漁業發展[J].陜西水利,2005(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