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國際市場占有率、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的比較,結果表明:中國蘋果有競爭力,蘋果汁有很強的競爭力,而且兩者競爭力均呈現上升趨勢;但與主要出口國相比,中國還不是蘋果貿易強國,蘋果和蘋果汁的競爭力還有待于提高。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影響中國蘋果和蘋果汁競爭力的因素,提出了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調整品種結構,發展合作組織等對策措施。
關鍵詞:蘋果;蘋果汁;競爭力;國際市場占有率;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中圖分類號:S661.1;F123.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7)04-0077-05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蘋果出口獲得了快速發展。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中國蘋果出口量從1992年的3.8萬噸增長到2004年的77.4萬噸,占世界出口量的比例從1992年的1%增長到2004年的12%。2004年中國蘋果出口量首次超過蘋果傳統第一出口大國——法國,成為世界第一蘋果出口大國。與蘋果相比,中國蘋果汁出口獲得了更快速的發展,出口量從1992年的2 027噸增長到2004年的48.7萬噸,占世界的比例從0.3%增長到2004年的24.2%。自2001年開始,中國成為蘋果汁世界第一出口大國。
盡管如此,中國蘋果出口量占其產量的比例很小,2004年其比例為3.4%,這一比例法國是28.5%,意大利是25.4%,新西蘭是65.6%,智利是56.4%,美國是10.4%,波蘭是16.2%,與蘋果出口大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本文擬對中國蘋果產業的競爭力、影響蘋果產業競爭力的因素進行分析,從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進一步挖掘中國蘋果產業的出口潛力提供參考。
一、中國蘋果貿易概況
近年來,中國蘋果出口發展迅猛。2005年,中國蘋果出口量和出口額達82.4萬噸和3.06億美元。隨著中國蘋果出口量的增長,蘋果出口市場從主要集中在俄羅斯逐漸轉向東南亞及其部分歐美國家。[1]俄羅斯曾是中國最大的蘋果出口國,1992年中國85.6%的蘋果出口到俄羅斯,此后,該比例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1996下降為61.8%,1997年下降為44.8%,2004年下降至11.1%。隨著俄羅斯市場重要性的下降,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市場重要性日益上升,2004年中國蘋果出口到東南亞的比例高達50%以上。其中對印度尼西亞蘋果出口的增速最快,1994年,中國僅有0.4%的蘋果出口到印度尼西亞,2004年該比例上升到12.6%。此外,中國對越南、菲律賓、泰國和馬來西亞的蘋果出口也有了很大的增長。中國蘋果出口到歐洲的較少,其中對荷蘭的蘋果出口增長較快,對荷蘭蘋果出口量占中國蘋果總出口量的比例從1997年的0.1%上升到2004年的6.8%,荷蘭已成為中國蘋果在歐盟最大的出口市場。中國還出口少量蘋果到英國和德國。
中國蘋果汁的出口發展更為迅速。2005年,中國蘋果汁出口量和出口額達64.8萬噸和4.58億美元。中國蘋果汁出口市場從20世紀90年代初集中在日本和美國逐漸向歐盟、俄聯邦、澳大利亞、加拿大、其它亞洲地區發展,其中美國是中國第一大蘋果汁出口市場,2005年中國34.9%的蘋果汁出口到美國。2005年其它重要的蘋果汁出口市場為德國(14.1%)、荷蘭(11.3%)、日本(9.7%)、俄聯邦(9.6%)、澳大利亞(4.6%)和加拿大(4.2%)。
二、中國蘋果、蘋果汁貿易競爭力變化
對國際貿易商品的比較優勢分析一般有國際市場占有率法、“顯示”比較優勢法、貿易優勢指數法等。本文擬采用國際市場占有率法、“顯示”比較優勢法對中國蘋果產品的比較優勢進行分析。[2]
(一)市場占有率的國際比較
市場占有率是反映國際競爭力結果的最直接和最簡單的實現指標。用公式表示就是:
2.蘋果汁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比較。由表2可見,自1998年開始,中國蘋果汁的MSij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從1998年的6.4%增長至2001年的15%,于2001年成為世界第一蘋果汁出口國,2004年其MSij進一步增長至21.3%。2004年德國和波蘭蘋果汁的MSij分別為14.2%和13.1%,居于世界第二位和第三位。其它主要的蘋果汁出口國還有奧地利、匈牙利、智利、意大利、阿根廷、土耳其和美國。[3]除奧地利、匈牙利、波蘭以及中國外,其它蘋果汁出口國MSij基本呈現下降趨勢,下降最大的是美國和意大利,美國和意大利蘋果汁的MSij分別從1994年的7.9%和7.1%下降到2004年的1.2%和3.5%。
表2蘋果汁主要出口國國際市場占有率比較%
在世界主要蘋果出口國中,新西蘭的蘋果RCA指數最高,2004年達37.03,說明新西蘭的蘋果具有極強的競爭力。智利的蘋果RCA指數2004年達25.35,也具有極強的競爭力。法國、意大利、波蘭和美國的RCA指數在1-3之間,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競爭力遠遠不如新西蘭和智利。中國蘋果的RCA指數在2000年之前小于1,說明中國的蘋果在2000年之前沒有競爭力。2000年開始,2001年除外,中國蘋果的RCA指數在1以上,一方面說明中國蘋果已經從不具備國際競爭力變成具備國際競爭力,且競爭力正逐步增強;另一方面,中國蘋果的RCA指數2004年也只有1.11,與智利、新西蘭等國相比,中國蘋果的競爭力還有不小的差距。
2.蘋果汁的顯示比較優勢指數。由表4可見,2004年波蘭蘋果汁的競爭力最強,其RCA高達16.03。居于其后的為智利、匈牙利、阿根廷、奧地利、中國、土耳其、德國,這些國家蘋果汁的RCA都在1以上,有極強或較強的競爭力。美國、意大利的蘋果汁不具有國際競爭力。而且這些蘋果汁出口國中,其蘋果汁的RCA基本呈現下降趨勢,而中國蘋果汁的RCA總體呈現上升趨勢;1997年之前小于1,2004年達3.29。可見中國蘋果汁自1997年開始具有一定的競爭力,雖然與波蘭、智利等國相比,蘋果汁的競爭力還有差距,但競爭力正在不斷增強。
表4蘋果汁主要出口國RCA指數比較
三、中國蘋果、蘋果汁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單產低下
從單產上看,在蘋果主產國中單產量最高的是新西蘭,2005年蘋果單產量高達47噸/公頃,排在其后的依次為:法國(38.92噸/公頃)、智利(36.99噸/公頃)、意大利(35.53噸/公頃)、奧地利(34.81)、阿根廷(31.56噸/公頃)、美國(27.97噸/公頃)、德國(22.86噸/公頃)、波蘭(12.35噸/公頃)。中國蘋果單產量從1992年的3.43噸/公頃增長至2005年的11.03噸/公頃,但依然是蘋果主產國中單產量最低的國家。可見中國蘋果生產與世界蘋果主產國之間的技術差距。
(二)產品結構不合理
歐盟和美國是世界主要的蘋果進口地區。歐盟的蘋果生產主要以金帥為主,2004年金帥產量占歐盟蘋果產量的比例為32.3%;居于第二位的為喬納金,其比例為11.2%,第三位的為嘎拉,比例為10.2%;第四位的為元帥,比例為9.8%;第五位的為澳洲青蘋,其比例為4.1%。而富士蘋果在蘋果總量中只占據了很小的比例,2000年為0.9%,2004年也只有1.3%。[6]在美國的蘋果生產中,紅冠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但近年呈現下降趨勢,其在蘋果中的比例從2000年的36%下降到2004年的27.8%。金帥居于第二位,其在蘋果中的比例也呈現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14.2%下降至2004年的12.7%。與歐盟類似的是,嘎拉在蘋果總量中的比例呈現增長的趨勢,從2000年的6.3%增長到2004年的10.3%,在蘋果總量中的比例居于第三位。富士居于第四位,2004年所占比例達8.9%。第五位的是澳洲青蘋,所占比例為8.9%。可見,在歐盟和美國,主要蘋果品種為金帥、元帥等品種,富士系列的蘋果只占有較小的比例。而在2003年中國蘋果產品結構中,紅富士蘋果產量占中國蘋果總產量的61.3%,國光產量占蘋果總產量的6.4%。
在蘋果汁的加工方面,國外蘋果加工產業逐步實現了加工品種專業化,而且品種更新速度加快,高酸品種澳洲青蘋、展旭和紅玉逐漸成為蘋果加工品種的主流。中國目前的加工品種主要以鮮食蘋果秦冠、富士為主,由這些蘋果加工成的蘋果汁酸度低,而國際市場上對酸度高的蘋果汁需求量很大。波蘭近年蘋果汁出口發展迅猛,已成為僅次于中國的世界第二大蘋果汁出口國,主要得益于出口高酸度的蘋果汁。
(三)生產規模小
中國的蘋果生產主要以家庭為單位,規模小,經營分散,組織化程度低,不利于先進科技的推廣,難以實行標準化生產。[7]由于果農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還存在著濫用農藥的風險。以家庭為主體的農戶在果實采摘后無力完成分級、清洗、打蠟、包裝等商品化處理,嚴重影響著蘋果的保鮮和銷售。
四、提高中國蘋果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高蘋果生產效率
2005年中國農業部以蘋果套袋技術為突破口,實施了“蘋果套袋關鍵技術示范補貼項目”,在全國蘋果主產區的6省2市(山東、陜西、遼寧、山西、河北、河南及青島、大連),進行了總面積0.64萬公頃的套袋補貼,每666.7平方米補貼200元,總金額1 910萬元。該項目的實施大幅度提高了蘋果質量,直接增加項目區果農收入1.5億元以上,示范帶動蘋果優勢區域6.7萬公頃蘋果園管理水平提高,間接增加果農收入3億元以上。同時還帶動了與蘋果相關的二、三產業的發展,給蘋果項目區內100萬戶果農提供了就業機會。我國政府對蘋果產業的支持雖然取得了初步成效,可與其他國家相比仍舊偏少。今后應在取消水果特產稅的基礎上,對新建果園、新技術和新品種的推廣應用等給予補貼,加大政府對蘋果產業的支持。同時,健全蘋果種苗繁育體系、果農信息服務體系、新技術推廣體系,提高我國蘋果產業的技術效率。
(二)調整品種結構
中國蘋果鮮果的出口市場主要是東南亞、俄聯邦以及潛力巨大的歐盟市場。東南亞市場偏好富士蘋果,非常適合我國蘋果的品種特點。而歐盟市場則主要偏好金帥、元帥、嘎拉系列,在我國,這些品種的栽培比例小。因此,要根據歐盟的消費偏好,在調減富士系列的同時,適當增加金帥、紅冠、嘎拉等優良品種的種植比重。
澳洲青蘋是加工蘋果品種,在澳洲、歐洲、南美洲許多國家為主栽品種。1974年,中國農科院將此品種引入中國,并在陜西眉縣試種。通過近20年的栽培,該品種適應陜西省大部地區土質、氣候、水質等自然條件,在陜西得到推廣。但我國的加工高酸蘋果品種主要是澳洲青蘋,而國際上的加工蘋果品種較多,我國應朝加工蘋果品種多樣化方向發展。
(三)發展合作經濟組織
果業合作經濟組織可以降低農戶的生產和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增強市場開拓能力。針對我國蘋果以家庭為主的小規模經營方式不適合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的現狀,應通過協會、合作社等組織形式,提高蘋果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加強蘋果生產者與市場之間的聯系,提高蘋果安全質量,降低市場風險,在這方面可借鑒新西蘭的經驗。新西蘭生產的蘋果由新西蘭蘋果、梨協會銷售,該協會在各地設有地區代理及分公司,協會從果農處收購蘋果,并負責加工、儲藏和運輸,然后再出口到國外或進行國內銷售,大大增強了新西蘭蘋果產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李慧峰,呂德國,秦嗣軍,等.中國蘋果產業現狀及其可持續發展對策[J].2005(6):203-204.
[2]劉漢成,易法梅,祁春節.中國蘋果的比較優勢與國際競爭力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2(6):42-44.
[3]趙政陽,戴軍,王雷存.陜西蘋果產業現狀及國際競爭力分析[J].西北農業學報,2002,11(4):108-111.
[4]喬娟,顏軍林.中國柑桔鮮果國際競爭力的比較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2(11):30-36.
[5]霍尚一,顧國達.我國番茄醬在世界市場上的國際競爭力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4(3):47-50.
[6]鄭風田.我國農產品走出國門的現實困境與對策—蘋果業出口個案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2(10): 16-18.
[7]劉英杰.發揮比較優勢,推動產業發展—中國蘋果產業發展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3(10):44-4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