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家、德國波恩大學漢學教授顧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發表了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看法,從暢銷小說到當代作家及作家管理機構中國作協,上世紀50年代后的整個中國文學在這位德國漢學家的眼里簡直一無是處。因言辭激烈且涉及廣泛,該報道公開后立刻被國內各大網站爭相轉載,隨即引起了國內文壇的高度關注。
顧賓語錄
◆所有我認識的中國作家大都看不起作協。
◆中國上世紀50年代以后基本上找不到會外語的作家,也沒有什么偉大的作家,《狼圖騰》對德國人來說是法西斯主義,這本書讓中國丟臉。
◆所謂美女作家的作品不是文學,是垃圾。
◆這幾年中國詩歌方面還有一些不錯的、了不起的作家,比如歐陽江河、西川和翟永明等等。
◆最看不起中國文化、中國文學的不是外國人,而是中國人。
◆他們根本不給自己的文化和文學什么地位。
◆中國知識分子包括作家在內,他們互相非常看不起。
◆中國作家膽子特別小。像魯迅這樣的人現在沒有。魯迅是偉大的,那以后肯定沒有了。
理解派
這只是一個學者的觀點
眼光放遠一點,心放寬一點,中國文學已經不再處于封閉狀態,既然敞開了家門,難免會聽到這樣那樣的聲音,一點表揚的聲音,我們不必沾沾自喜;同樣,一點批評的聲音,我們也不用火冒三丈。中國作家不再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作家有可能是老師、醫生,也有可能是公務員、商人,總不能一個作家出了問題,就把所有的作家一起說,就好比不能因為一個雞蛋壞了,大家就不吃雞蛋了。
逍遙派
跟我沒多大關系
這些什么專家、教授的什么意見、觀點啊,似乎跟我沒多大關系吧,他們愛怎么說就怎么說吧,我還要請朋友吃飯,實在不好意思。
網友反應
甘家村:耐心地聽聽別人的聲音,哪怕他的觀點未必全部正確。事實上,我們自己也不可能都說正確的話。
虛懷若谷:這位漢學家的大多數話都說得有一些道理。不要因為人家是外國人,就對其先存了偏見。他有些說法一針見血,有些中國人也感受到了,但因為一些原因未能如此明晰地說出來。
易友66:對于他說的有些方面我還是持肯定態度的,中國文學的確有不足的地方,他對魯迅先生等的評價,我是接受的,但是中國文學的走向并不是一條拋物線,它不可能在跨越輝煌之后永遠進入低谷,這樣對中國現代文學一棍子打死,有違客觀!
易友204:顧賓描述的中國文壇現狀是對的,但沒找到真正的癥結。試問,唐宋出了那么多偉大的文學家,他們都懂外語,了解外國文學作品嗎?
探戈起舞:外國漢學家把“色難”都翻譯成“困難的顏色”,大笑話也。
心隨幡動:首先要尊重文藝界,相信人心有善,文藝是需要創造力、想像力和創新精神的,就像我們許多中國孩子,成天被父母斥責,呼來喝去,還會有活力和創造精神么?
偶爾說說:確實很長時間沒有看到讓人熱血沸騰的文學作品了。
鳳棲于桐:老外說這種話,是因為老外畢竟是老外,他不了解實際情況,信口開河而已。可是國人竟以老外這種不負責任的話為真,甚至跟著瞎起哄,就是太不該了。當代中國文學文壇雖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主流仍是積極健康的,產生了許多優秀的作家和作品。因為這樣的作家和作品太多,在此也沒有必要舉例了吧。
愛國者:說得好,和我的觀點一樣,支持,堅決頂!
牛人:文學界太缺乏自己的\"聲音\"。現在的中國文學,更多的是獵奇,更多的是一些天荒地遠的地方家長里短的小事,缺乏大氣,缺乏走向世界、代表中國的文學作品。甚至有的作品,只能給作家們自己看,而其他人根本看不懂,更別談理解和認同了。
理秘書:每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垃圾總是會有一些,經過大浪淘沙后留下一些精品。唐詩宋詞漢文章雖然很輝煌,但當時的垃圾作品也是很多的。因此,我們不應該厚古薄今,更不應該為外國人的一句話就失去了自我。
“話山論見”欄目歡迎大家通過QQ和電子郵件,及時提供各類話題。
QQ:5396158
電郵:tzts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