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公眾的慣性思維中,水泥工業是一個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產業。不過,現在的浙江水泥工業早已擺脫了昔日的舊面目,走出了一條產業升級、節能降耗的新路子。
浙江水泥行業節能減排的成績令人振奮!
產業升級,水泥行業有效實現節能減排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6年底,浙江省累計有29條新型水泥生產線完成純低溫余熱發電改造,發電規模達19.8萬千瓦,年可發電12億千瓦時,約節能40萬噸標準煤;通過廢氣回收余熱發電,水泥企業每年約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萬噸,降低了對環境溫室效應的影響;由于粉塵污染嚴重的水泥機立窯生產工藝的淘汰,全省大氣監測中TSP開始呈現下降的趨勢;2006年,浙江水泥工業消納各種廢棄物和工業廢渣3000萬噸以上,有效地保護了生態環境。
眾所周知,水泥工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產業,這是其生產特點和產品屬性所決定的。水泥生產要消耗大量的礦產資源,同時又與煤炭、電力等產業密切關聯,它們為水泥生產提供了煤炭電力的保障。水泥生產也為這些產業消納了大量工業廢渣,如煤矸石、粉煤灰、各種礦渣(爐渣)、鋁渣(赤泥)以及化工、輕工等產業的電石渣、排煙脫硫石膏等等。
水泥工業的發展,不但可以基本實現廢棄物零排放,實現產業自身的循環,還可與多個行業鏈接,實現產業間的循環,而且還可與社會大系統鏈接,實現產業和社會的大循環。沒有水泥產業的“新陳代謝”,節約能源、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無疑將是一句空話。水泥行業的產業升級成了浙江節能減排的“牛鼻子”。浙江的各級政府牢牢把握住了這個關鍵點,成功地推進了節能減排工作的大局。
如何實現水泥生產的行業升級?浙江作為市場機制相對完善的一個省份,其市場機制無疑蘊涵著推動經濟發展的特性。然而,市場機制發揮效用也有其局限性。浙江的對策是,啟動政府鼓勵和市場驅動的雙重作用,推動水泥行業的結構調整。浙江水泥工業的“舊貌換新顏”顯然得益于此。
自1998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及時出臺相關政策,撥出配套資金,堅決淘汰落后的水泥生產方式。2000年9月,省經貿委發布《浙江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與發展指導意見》后,圍繞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和任務,全省上下積極支持和鼓勵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的發展。兩年后,省經貿委適時調整產業政策,積極鼓勵發展4000噸/日及以上規模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進一步提升了產業層次。
在新舊兩種生產方式的生產對比和市場競爭中,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充分體現了節能、環保、高效、低成本的優勢,一舉將落后的機立窯水泥生產徹底淘汰出局。
到目前為止,全省建設2000噸/日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近84條,年生產能力約1億噸。全省共拆除水泥機立窯688座,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約6000萬噸以上,最后11條水泥機立窯也將在今年年底前徹底拆除,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水泥工業的結構調整。
新技術、新設備:節能減排的“法寶”
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行業,省政府和有關部門十分重視水泥行業的節能工作,出臺了相應的鼓勵政策。事實上,浙江的企業也將節能降耗、降低成本,提升產品競爭力作為自覺行為和現實選擇。
最通常的做法是,采用新技術、新裝備降低能源消耗。例如,在水泥生產中煤電成本約占總成本的70%,降低煤耗、電耗是水泥工業的一個長期任務。純低溫余熱發電可以利用水泥廠的窯尾和窯頭排出去的低溫廢氣變廢為寶進行發電,在水泥生產線上加設純低溫余熱發電裝置,能將水泥生產的綜合熱利用率從60%左右提高到90%以上,無需消耗燃料,經濟效益明顯。
目前,利用這項技術,每噸水泥熟料能發電30kWh以上,約占整個水泥廠用電的1/3;電價成本比較低,每度約在0.15元以內,遠比從國家電網購買的用電要便宜。
此外,水泥廠窯頭、窯尾廢氣通過余熱鍋爐溫度進一步降低后排放,對環境的熱污染程度降低。而相對于燃煤電站,不用燃煤發出10000kWh電,少排放近8t的CO2,這對減少溫室效應,保護生態環境,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電價比較高、用電比較緊張、環保壓力比較大的浙江,水泥企業上馬純低溫余熱發電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目前,全省已經建成純低溫余熱發電裝置27條,對全社會的節能減排貢獻卓著。
還有不少企業通過資源綜合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新型干法生產線生產的水泥熟料強度比較高,可以達到60Mpa左右,在水泥生產過程中需要摻加大量混合材。浙江水泥企業大膽采用粉煤灰、煤矸石、爐渣、尾礦等工業廢渣,生產符合標準要求的水泥。產品不會對人體和環境產生危害,同時還消除了工業廢渣堆放在野外對環境的污染。如果按32.5強度等級水泥平均摻加40%混合材,42.5強度等級水泥平均摻加20%混合材計算,每噸水泥的綜合煤耗降低約30%,可節省煤炭消耗46.5千克,每1000萬噸熟料生產水泥就可節約原煤46.5萬噸。
節能降耗成績單的背后是浙江的水泥企業下的“血本”。純低溫余熱發電建設需要數千萬元投資,斬波調速電機等節能技術和裝備的采用費用也不低。浙江水泥企業采用多輪驅動方式開展節能技術改造。資金寬裕的就自己投入,不寬裕的就合作投入,沒有資金的就采取對方投入、共同收益的方法,解決資金不足問題。
此外,水泥生產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把節能工作做好、做到位,必須“既撿芝麻、又要西瓜”。全省水泥生產企業通過生產設備加強密封工作、防止系統漏風,加強保溫工作、防止系統散熱,加強進廠原燃材料檢驗,保證進廠原燃材料質量,加強生產設備維護,保證系統運行穩定等舉措,有效地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相關鏈接:省級領導換屆考評節能減排
在日前舉行的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受國務院委托,做了關于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工作情況的報告。馬凱在報告中說,節能減排形勢嚴峻,國家將采取10項措施確保節能減排目標實現。
盡管我國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但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看,節能減排面臨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當前,影響節能減排主要有7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認識尚未完全到位;二是淘汰落后產能總體進展緩慢;三是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滯后;四是激勵政策不完善;五是機制不健全;六是監管不到位;七是基礎工作薄弱。
馬凱介紹說,我國將通過10項措施來確保節能減排目標實現。第一個措施就是要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評價考核。馬凱表示,把節能減排作為考核地方政府領導班子政績和中央企業負責人業績的重點內容,實行節能減排問責制。在下半年開始的省級領導班子換屆考察中,進一步把節能減排工作作為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切實加強對地方政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節能減排工作的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對地方各級政府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同時,要加快完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公開節能減排信息,為實行節能減排評價考核和問責制,開展社會監督奠定基礎。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
此外,馬凱表示,國家將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加大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實施力度、抓好重點領域節能、強化污染防治、加快節能減排技術開發和推廣、實施有利于節能減排的經濟政策、加強對節能減排工作的監督檢查、組織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