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以來,湖南發動了一場面向全球的“尋計問策”活動。在近一年的時間里,湖南有關方面不僅有效利用了網絡這一新型民主平臺,而且全面演練了征集、吸納、反饋民意的“民主流程”,為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個可資參考的實踐樣本。
網絡掀起民意大潮
“集體戶口管理給人才流動添了很多麻煩,應當盡快改革集體戶口和人才檔案管理模式……”這是一年前,一位網民通過電子郵件向湖南省政府網站——紅網提交的一條建議。在那段時間里,這些帶著湖南人特有辣味的自由表達,在網絡上一浪高過一浪。
這番風起云涌的“網絡民意”,源于一次特別的“民主策劃”。2006年8月,湖南省委借助是年11月即將召開省黨代會的契機,發起了一場“迎接黨代會,共謀新發展”的獻計獻策活動,“拳拳之心系三湘,一計一策總關情”,呼吁公眾踴躍參與。
為了全面了解不同群體的民意,湖南有關方面發放了近10萬封征計信函,發放對象既有縣級以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黨代會代表,也有專家學者、社會知名人士、海外華人華僑,更有普通工人、農民和困難群體代表。而更多的普通民眾,則可以向紅網提交自己的建議和意見,隨著國內知名的門戶網站——搜狐網與紅網全面合作,互聯網進一步演變成此次問計活動的主渠道。
不過,動用網絡征集民意,在湖南省委曾一度引起分歧。一些官員擔憂,網絡發言比較自由,有些話會很“難聽”,容易引起負面作用。但經過慎重考慮和反復斟酌,湖南省委最終還是采取了開放性姿態。“應當讓所有關心湖南的人都能夠便捷地利用網絡這個最現代化的傳播工具,如果沒有網絡的參與,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蔣建國如此解釋通過網絡開門問計的理由,他還表示:“只要相信群眾,網絡的聲音沒有什么好擔心的。”
事實很快證明了這一判斷的正確性。據湖南官方統計,在3個月的時間里,此次獻計獻策活動共收到1.1萬份建議,其中經由網絡渠道的就有約5000份,紅網的相關專題頁面點擊量則達到驚人的200多萬次。這些始料不及的數據,造就了湖南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民意井噴。平民階層不僅在網絡上直抒胸臆、坦陳己見,而且熱情中飽含理性,除了個別稍帶偏激的言論,并未出現什么“難聽”話。
2007年2月15日,力推此次民主實驗的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在紅網論壇用“張春賢”的實名注冊,發帖向廣大網友拜年。這一舉動立刻引起強烈反響,拜年帖的點擊量很快達到近14萬次,網民回復則達到1000多條。
2007年3月的全國“兩會”期間,張春賢再次向網民致謝。他坦言,通過獻計獻策、拜年等活動,能感受到絕大多數網友都是一片赤誠,令他非常感動。張春賢還鄭重告誡湖南官員,無論是執政者還是其他人,都應該使用好互聯網,接受互聯網的挑戰。
民意不能“雨過地皮濕”
2007年5月的一天,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徐慶國收到了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發來的一封信函,內容是回復徐慶國提出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湖南省農民培訓工作的建議”。這令徐慶國大感意外,他沒想到自己的建議這么快就有了回音,而且回復函多達近3000字,足見有關部門態度之認真。
盡管此次獻計獻策活動激發了公眾廣泛的參與熱情,但不少公眾仍然擔憂,民意征集會不會“雨過地皮濕”,熱鬧一陣后就草草收場?湖南官方的一系列后續動作,漸漸打消了民間的疑慮。
對征集到的意見、建議進行梳理后,湖南有關部門編輯了240多期專報、80多期簡報,這些民情、民聲為高層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典型的一例是,有一期專報刊登了一條要求善待農民工的建議,省委書記張春賢閱讀后當即作出重要批示。很快,湖南省推出了農民工可以免費享受醫療保險的新政策。
2006年11月,湖南省第九次黨代會正式召開,與會的每位黨代表和有關黨政官員都拿到了新出版的《獻策湖南》一書作為參考資料,內中收錄了精選出來的300多條民間建議。后來,該書中的一些建議被正式吸納進黨代會報告。
省黨代會閉幕后,吸納、反饋民意的步伐并未就此停滯。湖南省委為此成立了吸納、辦理民間建議的專門工作機構。而在民意征集中大顯身手的網絡,再次成為交流、溝通的公共平臺。一方面,湖南48個省直部門和單位通過紅網的“獻計獻策活動回音壁”,向社會陸續公布了300多條建議反饋辦理結果。另一方面,在張春賢的強力推動下,湖南的一些廳局長紛紛現身網絡,通過嘉賓訪談、與網民交流、實名跟帖等方式,向公眾解釋如何消化他們提供的“好主意”,并現場公布一些在民意基礎上已成型的新政策。
2007年7月9日,隨著湖南省司法廳對“落實民間矛盾激化責任追究制”的民間建議公開作出答復,一場持續近一年的問計民間、吸納民意的民主實驗終于基本“收官”。
網絡民主能否制度化?
湖南此次以“網絡民主”為代表的實驗,贏來好評如潮。有媒體甚至評論說,湖南從善如流引導網絡的做法,已初現“執網能力”。也有網友認為,“網絡民主”雖然不能替代面對面的交流,但也是不可多得的“第一信號”,不是微服私訪卻勝似微服私訪。而省委宣傳部長蔣建國的觀點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官方的認識:“民意歷來都是推動歷史進步的積極因素,許多上層的思想都是從民間思想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廣開言路,博采眾議,可成大業。”
有統計表明,目前湖南已有網民超過500萬人,而且還在持續增長。經由此次“網絡民主”實驗后,湖南許多官員已經認識到,互聯網在新的輿論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過網絡傾聽民意,是現代行政管理的有效快捷方式。如果黨政官員不愿、不會、不能利用網絡和民間保持溝通,就可能變成現代社會的聾子和瞎子。
不過,在網絡彰顯空前民主力量的同時,也有人對這一民主模式的生命力抱有擔憂。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博士生張英洪就認為:“問策互聯網開辟了新的民意輸入渠道。但是,民意每時每天都有,在集中問策的同時,還需要建立制度化的民意輸出和處理機制。”而不少網友也希望,“獻策湖南”應當成為常態,黨政領導與網友的定期溝通也應該形成一種制度。
蔣建國表示,獻計獻策活動應當從不定期過渡到定期,這也是今后必須要努力的方向。蔣建國的說法,被湖南省委辦公廳近期下發的一份文件所印證,該文件要求黨政機關積極利用互聯網平臺,直接與網民進行溝通、交流,聽取民聲,吸納民智,改進工作,“督促各單位建立和完善吸納群眾對策建議的長效機制”。
但是,也有學者對制度化是否是網絡民主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提出質疑。衡量一個制度設計好壞的標準是:制度履行其功能、實現設計初衷和制度目標的能力,也就是制度的可行性。上網者以低廉的代價就可以在廣大范圍發布信息,面對網絡信息的海量遞增和信息傳遞渠道的極度多元化,政府部門可能沒有足夠時間和精力消化這些信息。從一個省的范圍看,民意輸出和處理機制的制度化恐怕是好的設想,不太具有可操作性。
此外,面對海量的信息再加上真假難辨,人們也開始反思這個建立在新技術基礎上的“虛擬的廣場議政”,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公平地反映了民眾理性呼聲。
由此,有人指出,網絡民主的確有許多優勢,它突破了傳統民主在地理上的局限、信息溝通方式的局限、信息獲取途徑的局限,提高了民眾政治參與的興趣和能力。但是,如何引導發揮好網絡民主,有待實踐中探索,逐步形成共識。
湖南是中國革命的搖籃,當一種嶄新的網絡民主政治在這塊大地上自覺試水后,會不會為改善中國的政治生態貢獻獨特的力量?人們對此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