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這些游離在“普惠制”之外的邊緣困難家庭,杭州市上城區2007年推出了“零貧困家庭”工程。
杭州市上城區現有常住人口31.5萬,其中需要幫扶的低保戶、困難戶等困難人群約7000人,占杭州市困難人群總數近1/3。
上城區民政局副局長金水根介紹說,上城區目前基本能做到“應保盡保”,困難群眾的生活得到逐步改善,受救助的困難群眾呈逐年減少趨勢。
但是,在目前政府幫扶救助的“普惠制”政策下,仍有不少家庭“相對貧困”。在上城區接受幫扶的困難群眾中,有10%至15%的困難群眾在接受幫扶后依然很困難,實際日常生活支出仍達不到低保水平。再者,個別困難家庭賬面收入看上去不錯,可一旦家里有個重癥病人或要負擔一個大學生的學雜費,其實際生活水平就會低于低保線。
2007年,針對這批游離在“普惠制”之外的實際貧困家庭,上城區提出要在實施救助“普惠制”的同時,通過實施“零貧困家庭”工程,掃除扶貧死角。不管你的收入是否高于低保線,不管你是否曾經接受過其他資助,只要你目前的實際生活水平低于低保線,就可以納入“零貧困家庭”的幫扶范圍。金水根說,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動態性消除貧困”,從而達到掃除扶貧死角的目的。
據了解,目前上城區已有近300戶困難家庭受惠于“零貧困家庭”工程,實際支出救助金額已近百萬元,其中已有100多戶家庭接受救助后脫貧,退出托底救助。
挨家挨戶尋訪“扶貧死角”
南星街道復興街社區的陳連強與陳連土兄弟都是重度肢體殘疾人,雖然兩人共有1000多元退休工資,但他們因為生活無法自理,需要請保姆照料,再加上陳連土還有一個正在讀書的兒子,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可按杭州市政府的困難救助政策,他們因為有退休工資,所以不能享受政府低保救助。
類似這種收入在低保線上,但開支完醫療費、學費等費用,實際用于吃、穿、行等日常生活的支出水平卻在低保線下的困難家庭,在上城區還有不少。據上城區前期摸底調查,共發現了254戶這樣的困難家庭,目前數字仍在不斷增加。盡管杭州市對這些困難群眾也采取了一些救助措施,如每年春節的“春風行動”,但逢年過節時的一次性補助和其他臨時性措施,并不能從根本上幫助這些困難家庭脫貧。
而這些家庭,目前正是“零貧困家庭”工程的幫扶對象。不過,由于這些家庭一般都散落在各個社區,而且很多家庭的貧困狀況都是動態的,隨時產生也可能隨時消失,所以要想掌握這些家庭的信息,并非易事。
考慮到這些家庭的隱蔽性,以及個別家庭因為種種原因不愿接受資助的實際情況,“零貧困家庭”工程一般采取深入家庭主動尋找幫扶對象的方式。
目前,在上城區每個街道都設有幫扶救助站,每個社區都有幫扶救助人員,他們將定期對所轄范圍進行摸底調查,“出現一個,發現一個;發現一個,幫扶一個;幫扶一個,解決一個”。
同時,通過建立責任人和走訪制度,及時了解困難家庭新動向,使需救助家庭及時納入,脫貧家庭及時退出。比如,湖濱街道在所屬的6個社區都聘用了專職的信息員,每天巡訪困難家庭,每周匯報相關情況;而清波街道也建立了每月不少于一次的上門回訪制度。
金水根說,這種由政府委托社區志愿者深入家庭主動尋找受助者的方式,不僅可以免除低保申請者遭冷眼受歧視的尷尬,而且更能保證受救助困難家庭的可靠性、真實性。
當然,除了主動尋找幫扶對象,社區、街道還接受困難家庭的主動申請,只要經社區和街道核實確實困難的家庭,一樣可以享受“零貧困家庭”工程的救助。
據介紹,“零貧困家庭”的救助對象,主要包括上城區戶口且實際居住的居民,以及外來務工人員(必須是區屬企業工會會員)貧困家庭。對于這些家庭,上城區將根據情況進行一對一的個性救助,使該家庭救助后的實際生活水平,達到杭州市城鎮居民低保標準,1人戶每人每月340元,兩人戶每人每月320元,3人及3人以上戶每人每月300元。
“一戶一策”,個性化幫扶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根據不同困難家庭的不同情況,“零貧困家庭”工程實行個性化救助:以脫貧為原則,一戶一策,做到“出現什么困難解決什么困難”,“缺多少補多少”。
湖濱街道東平巷社區71歲的獨居老人姚美華身患高血壓,每天都要吃降壓藥,因為沒有醫保,每月僅靠265元的撫恤金買藥、生活。得知這一情況后,東平巷社區便與轄區內的“華東大藥房”取得聯系,最后由藥房免費為老人提供一年的降壓藥,并定期派保健醫生上門給姚美華測血壓。
清波街道清河坊社區有戶3口之家,48歲的馬君做保安,妻子打零工,家庭月收入只有1500元,可兒子卻在去年考上了成人大學,光學費每年就要5500元。為了給兒子籌學費,馬君四處打工又病倒住院,一家3口的生活標準一下子掉到低保線以下。在“零貧困家庭”工程的幫助下,2007年3月,社區共建單位吳山指揮部與馬家進行結對幫扶,承諾幫忙支付馬君兒子大學期間的基本學費。
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零貧困家庭”工程根據一戶一策、社會參與、實時高效、動態管理四大原則,著重解決部分困難群眾因看病就醫、子女就學、就業困難等致貧源頭問題。
在原則統一的前提下,上城區的6個街道在具體實施“零貧困家庭”工程中各顯神通,從實際出發,發揮各自的優勢,使幫困工作各顯特色。據了解,目前清波街道轄區內已有10余家單位,與社會救助對象結對,分別以自己的方式進行結對幫扶。對因病致貧的困難家庭,清波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采取相關費用打折的優惠;對因學致貧的家庭,社區共建單位吳山指揮部與其結對,支付其讀書期間的基本學費直至大學畢業;對行動不便的人員,勞動路社區的巾幗家政服務社對其每月免費贈送相應服務時間;對失業人員,社區內的相關單位也大力幫助解決就業。
而在諸多致貧問題中,因學致貧則特別受關注。上城區副區長宦金元說:“很多貧困家庭的脫貧希望就在于孩子能學業有成,找到工作。為了防止貧困的代際相傳,解決因學致貧的困難,是‘零貧困家庭’工程的重點救助內容。”
多渠道解決資金問題
“零貧困家庭”工程,可以幫助現行救助政策無法覆蓋,或已享受救助政策但生活依然困難的貧困家庭。
這當然是件得民心的好事,不過,其中涉及的巨額救助資金又該如何確保呢?
據了解,僅2007年上半年,上城區的救助金支出就已達數十萬元,這還不包括“普惠制”所需支出資金。如果所需資金全部由政府支出,那對于財政本來就不是十分寬裕的上城區政府來說,無疑又是一筆不小的財政開支。
為此,負責資金募集與管理的上城區慈善總會,提出了以社會力量為主、政府托底救助的資金募集與運作機制。
金水根說,他們將通過開展愛心銀行、定項捐助、愛心箱募集、慈善晚會、慈善拍賣會、慈善一日捐等多種方式,爭取每年募集600萬元。其中,政府托底專項資金將每年由區財政劃撥100萬元,區教育局、區衛生局、區殘聯等部門各出資40萬元,6個街道辦事處各出資20萬元,以保障資金來源。
按照這一運行機制,目前已支出的救助金中,約60%至70%的資金均由街道向社會募集,其余部分由政府托底資金支出。
說起如何確保專款專用的問題,金水根說,在他們看來,這是個“最不成問題的問題”。街道在向社會募集資金時,一般都按照“需要多少募集多少”的原則,在公布所需資金數的同時,將說明這些資金的流向,并確保這些資金在規定時間內送到受助人手中。而且,在社會募集方式中,定項捐助、結對幫扶是募集資金的主要方式,這些捐助資金一般都是由資助人直接交與受助人,或者只是通過有關部門交與受助人,根本不會在有關部門待太久,所以專項資金被挪用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而政府托底資金的管理使用,則依據量入為出、專款專用、歸口使用原則使用,資金管理實行獨立會計核算,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財務管理規定。其中,納入慈善總會管理的各類專項捐贈款,分類設立單獨科目,嚴格執行專款專用。
另據了解,為增強困難對象與資助方的聯絡與溝通,社區還將及時向資助方反饋被資助對象情況,使資助方全過程了解被資助對象的可喜變化。而對于社會各界參與“零貧困家庭”工程貢獻突出者,除給予精神獎勵外,同時還可在區屬醫院和學校享受本人就醫、子女就學等方面的優惠待遇。
民生工程仍處于探索階段
“零貧困家庭”工程,在上城區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其相關工作將列入年度目標管理體系,計劃從領導重視程度、宣傳發動情況、調查摸底情況、社會參與情況和把關審核情況等5個方面,對部門和街道進行考核。
也就是說,如果上城區信訪局接訪了一位應該納入“零貧困家庭”工程的幫扶對象,可當時該對象所在街道、社區若沒有及時發現、幫扶,那么相應的街道就要受到摸底不全面的相應處罰。
目前,“零貧困家庭”在上城區已實現了從上到下“全區總動員”。由區政府成立“零貧困家庭”工程推進領導小組,每月召開一次工作例會,協調解決工程開展過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督促工作有序進行;區民政局具體負責該項工作的檢查落實與考核評比;區慈善總會負責資金募集、管理和使用;區幫扶救助中心負責對救助標準的審核;各街道辦事處負責工程的具體落實,包括對貧困家庭的梳理、初審、上報、公示、救助方案實施和聯絡服務等;而區各有關部門根據自身職責配合街道負責相關救助,承擔相應的救助責任。
就目前來看,“零貧困家庭”工程的實施還比較順利,也已有一些成效,但其中也有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
比如說,因為尋訪受助家庭和募集資金主要都由社區、街道完成,如果兩項工作都由同一批工作人員負責,那么尋訪工作做得越好,意味著募集資金的壓力就越大,所以很難調動社區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為此,在“零貧困家庭”工程實行之初,社區工作人員對于上門尋訪困難家庭,有抵觸情緒,不愿意自己給自己加壓,結果導致“零貧困家庭”工程推進速度緩慢。區相關部門負責人獲悉后,采取了查訪和募集工作分開的方式,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只需負責查訪困難家庭、匯報近況,由社區、街道負責人擔負向轄區單位尋求相關服務或者募集資金的工作。這樣一來,就解決了社區工作人員和信息員的后顧之憂,他們只要一心一意“摸底”就可以了。同時,上城區的領導也多次做街道、社區負責人的思想工作,強調建設“零貧困家庭”工程是建設和諧社會之本,要積極響應,大力推進。
金水根說,“零貧困家庭”工程作為一項探索性的扶貧救助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制度,理順與各職能部門的關系。就拿因病致貧的困難家庭來說,首先要看其是否已經享受了現有政策規定的福利、補貼,如果沒有落實,就要督促區衛生局減免部分醫藥費用,發放相關藥品。如果享受政策優惠之后,依然很困難的家庭,再由“零貧困家庭”工程進行救助。為此,必須督促衛生、教育、殘聯等相關部門做好本職工作,另一方面也盡量減輕街道、社區的救助責任,提高“托底”資金的實際利用效率。
再者,“零貧困家庭”工程還需要構建發現、跟蹤貧困家庭的動態網絡。對于受救助的家庭進行不間斷的跟蹤,尤其是對那些游離在救助圈外的貧困家庭,實行動態救助,脫貧的及時退出,致貧的及時納入,把救助資金用到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