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十七大即將召開之際,我們迎來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施10周年。
1997年9月,“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首次出現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根本轉變,成為新中國民主法治建設一個新的里程碑。
10年后,中央黨校的大禮堂中,胡錦濤總書記“6.25”講話擲地有聲:“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弘揚法治精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回望10年,我們見證法治,感慨萬千;展望未來,我們充滿期待,躊躇滿志。在中國選擇和追求法治的過往10年里,我們看到了真真切切的進步。
10年間,立法體現人本思想,充滿民生情懷。2004年3月14日,“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正式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勞動合同法加大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力度;物權法細致保護公民的合法財產;農業法專設“農民權益保護”一章;孫志剛事件,催生了《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這一系列的體現以人為本的法律法規,如果在以前,近乎是一個奢侈的夢想。
10年間,行政執法愈趨規范,法治政府現出雛形。2004年7月1日,行政許可法實施,撤銷了重重“關卡”,帶來一場“政府的自我革命”。僅僅幾年,國務院部門、31個省(市、自治區)取消和調整了半數以上的審批項目。全國30個省級政府厘清“權力清單”,向社會公布;23個省(市、自治區)及國務院執法任務較重的10多個部門,開展執法考評,從細節限權……有人感嘆:“執法變得‘規矩’了,官不好當了。”
10年間,法治理念漸入人心,依法維權日漸普遍。狀告公務員錄用存在歧視的乙肝病毒攜帶者張先著,狀告“鐵老大”的法律碩士郝勁松,15年與高速公路不合理收費不懈斗爭的北京市人大代表李淑媛……這些“意見公民”,為中國法治征程增添了不少色彩。
風云變幻,潮起潮伏。10年時間,彈指一揮。盡管我們相信中國的法治之路定會漸行漸寬,但也應該承認,在我們這個有著數千年漫長封建歷史傳統、人治思想比較濃厚的國家,要徹底革除毒瘤,否定人治,顯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建設更為理想的法治社會依然路途漫漫。
我們希望依法治國能進一步深入,就必須強化良法之治。但在現實當中,一些既得利益集團往往強化部門利益或一已私利,來抗拒國家和公眾利益,阻撓良法的制訂或實施。故此,未來的法治建設,也就將更多地倚賴于民主立法,開門立法。
我們希望依法治國能進一步深入,就必須加強對公權的限制。近些年曝光的各類腐敗案件,集中體現了公私不分,以權謀私,“權力尋租”,說明了我們政府的改革仍然不夠深入。以權代法、違法行政的亂象還在阻撓中國追求法治的步伐。
我們希望依法治國能進一步深入,就必須在中國社會的文化土壤中更多植入法律的精神元素。客觀而言,目前,在我們國家,依法辦事還沒有真正成為一種習慣、一種信念。“以暴制暴”、“暴力抗法”、“非法用工”等違法行為在一些地方時有上演。“黑磚窯”事件更是給我們敲了一記警鐘。因此,想讓法律的陽光普照整個社會,法治土壤的培育至關重要。
和諧社會首先是法治社會。在即將召開的中共十七大上,歷經86年風雨的中國共產黨將繪就新藍圖,中國未來的法治建設也必將成為這次盛會的一大旋律。正如胡錦濤總書記今年6月25日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時所強調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對于中國法治的明天,我們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