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以來,關于民主法治的積極信號不斷釋放。
11月27日,十七屆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為題,進行了第一次集體學習。從學習時機上看,這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第一次集體學習,而且是選在現行憲法公布實施25周年和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出10周年之際。這無疑是一個強烈和清晰的信號,表明了黨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高度重視。
胡錦濤總書記在此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確保法律正確實施。要進一步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綜合運用各種監督形式,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真正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
中央強調“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這無疑給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從內涵而言,制約是指在法治軌道上,對權力的節制、控制和約束;而監督主要是對特定主體的監視和督促。人大作為國家權力機關,是國家權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在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上做出更大的成就。
不必諱言,在實踐中,人大對權力的制約與監督還難以讓人民群眾滿意,“橡皮圖章”的“雅號”還暫時無法甩開。
在權力源頭分配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大制約不力的現象。當下,在一些領域里,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利益法律化傾向依然存在, “收容遣送制度”等帶有“先天病根”的權力給社會造成了嚴重危害,而人大在這些方面出手尚欠迅捷。
權力的運行必須在法律之下,這是法治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但在現實生活中,權大于法,越權枉法之事時有發生。許多地方本該按時取消的高速公路收費項目,因為種種原因,得以延續;明文禁止建造的政府豪華辦公樓,仍在許多地方拔地而起……面對此類事件,人大制約監督常常有乏力之感。
十七大報告指出:“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人大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亟須上一個新的臺階。
首先,在權力設置和分配的初始階段,人大要積極作為,保證權力的“先天健康”。要做到這一點,從各地人大的實踐來看,其一,可以通過立法草案公開征集意見、“委托立法”、“立法避嫌”等工作探索,保障立法的民主化、科學化;其二,可以通過監督法規定的備案審查制度,對政府出臺的相關“紅頭文件”進行監督,遏制各類危害百姓利益的“惡規”走出政府大院。
其次,人大要進一步增強制約和監督的力度。從當前人大監督工作的實際看,盡管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但一些地方人大的監督還經常停留在政府的某些具體工作上,如督促政府部門為農民接通自來水、整治農貿市場衛生等,而對影響當地全局的重大事項,如預算、重大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等,反而輕描淡寫,輕松過關。這體現不了人大對權力制約和監督的力度,需要改進。制約不是得過且過,監督不是隔靴搔癢。對公民反映強烈的社會熱點問題,在監督過程中發現的各類違法問題,人大要拿出揪住不放的精神,用好法律賦予的權力,直至啟動質詢、問責甚至是罷免程序,從而使人大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落到實處,保證權力在法律下運作,真正做到“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和依法治國方略的進一步落實,隨著十七大精神的深入人心和監督法的深入實施,人大對權力的制約與監督機制必將在實踐中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