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浙江省樂清市人大常委會發動了一場圍繞“權力監督”的改革,對當地人大常委會考核政府官員的述職會議場面進行電視和網絡直播,7名副市長依次“過堂”,在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面前匯報工作,接受人大常委會的“期中測驗”。這種大膽的做法在全國尚屬少見。
通過現場直播,普通市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人大監督政府時十足的“火藥味”。不過,樂清市人大發動的這場“權力監督”改革,重要的意義其實不在于如何強化人大對政府的監督,而在于將人大對政府的監督向選民公開,讓選民對人大進行監督。
立法權和監督權就像人大的兩只手,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然而,長期以來,在實踐層面,人大作為國家權力機關依法享有的監督權相對弱化,導致人大行使權力難以真正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從2007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監督法,將憲法賦予人大常委會的監督權進一步落實為可具體操作的法律,為人大常委會行使監督權提供了更堅實的保障。但與此同時,人大的監督權本身也是一項重要權力,它同樣也需要接受監督,否則,它也很可能與其他不受監督的權力一樣趨于腐敗。
權力需要接受監督,首先需要接受權力授予者的監督。具體到選民對“人大對政府的監督”進行的監督,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看人大代表和人大機關在監督政府問題上的積極性、主動性如何,是不是具有強烈的監督意識,是不是能做到敢于監督;二是看人大代表和人大機關的水平和能力如何,在監督政府時能不能善于發現問題的要害,抓到矛盾的關鍵,觸及被監督者的“痛處”。
由于缺乏來自選民的監督,一些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對政府的監督軟弱無力,在行使監督權方面消極無為,少數地方的人大甚至有意無意地放棄監督職能,參與到包括政府在內的“利益聯盟”之中。這方面的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浙江樂清的做法,既強化了人大對政府的監督,更為選民監督人大提供了一個公開的平臺。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不但政府權力要在陽光下運行,人大對政府的監督權也要在陽光下運行,這樣將有助于推動人大對政府進行更加有力、有效的監督,進而推動政府更加自覺地轉變職能、提高效能、依法行政,形成“人民監督人大、人大監督政府、政府服務人民”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