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并購是現代經濟史上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現代種子產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種子企業的并購史。從微觀層次上看,并購是企業發展和追逐利潤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企業擴張和資本集中的快速有效形式;從宏觀層次看,是產業結構調整,合理配置資源的手段。本文主要從并購這一企業行為對市場結構和產業發展影響的角度,對世界種子產業發展中的并購過程和并購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提出了國際種子產業的并購實踐對現階段我國種子產業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企業并購;集中度;種子產業
中圖分類號:F3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7)07007305
在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企業獲得生存和發展壯大的途徑一般有兩種:即內生增長和體外增長。前者是靠產業內部企業的資本積累,實現漸進式的成長;而后者是通過企業并購,迅速擴展資本規模,實現跳躍式發展。從世界范圍內種子產業的發展歷程來看,與企業內部資本積累相比較,企業并購具有更強的推動力。并購的效應如施蒂格勒所言:“一家企業通過兼并其競爭對手的途徑成為巨型公司是現代經濟史上一個突出的現象,沒有一家美國的著名大公司不是通過某種程度和某種方式的兼并而成長起來的,幾乎沒有一家大公司僅僅靠內部的擴張而成長起來。”[1]可以說,種子產業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企業并購行為的發展史。
本文所關注的問題是種子公司的并購行為對種子產業發展的影響。作為一種企業個體的經營行為,并購的效應分為兩個層次:首先,并購引起企業個體規模、效益、市場勢力的變化,這是并購行為的微觀效應;在一定的條件下,在共同的市場環境下,受共同的市場規律作用,并購行為就不僅是個別行為,而形成了企業群體的行為,形成了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浪潮,其產生的總體效果就不僅僅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決策及其效果,而是產業發展的效率問題。這是產業層次并購的宏觀效應,也是本文試圖通過實證分析要揭示的問題。
一、世界種子產業發展不同階段的并購活動
西方學者將種子產業的發展大致分為:前產業化期、萌芽期、迅速發展期和成熟期四個階段。盡管各國的發展情況不盡相同,但一般認為,一直到20世紀末以美國雜交玉米產業興起前,世界種子產業都處于前產業化時期的狀態:生產用種基本以常規品種為主,種子企業基本上以地區性的家族企業為主要特征,沒有系統、正規的科技投入,多數農民自發地選育、改良、生產和交換良種。[2]這樣一個技術水平決定了當時對商品種子需求不大,因此商業種子市場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育。現代種子產業的產生應歸功于雜交技術的發明和雜交種的引入,以北美的雜交玉米,歐洲的雜交甜菜,東南亞的雜交蔬菜為代表。由于現代遺傳學研究的發展,特別是由于對玉米雜交效應的研究,人類認識了雜種優勢現象的遺傳原因和普遍性,因而大規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抗逆性,催生了現代種子產業。1907年,第一個雜交玉米品種在美國育成,雜交種由于難以留種的這一特殊的技術特性,有效克服了常規種的非排他性,在當時缺乏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情況下,為種子企業提供了天然的技術屏障,為自身創造了源源不斷的需求,從而刺激了對種子企業的投資,推動了20世紀30年代后雜交種廣泛的商業化,從而拉開了種子產業大規模并購的序幕。
1世界種子產業的第一次并購浪潮
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農化和制藥企業在種子產業的擴張。
隨著雜交技術的擴散和雜交種的普及,雜交種子產業的吸引力是顯而易見的:以美國雜交玉米種業為代表,20世紀30年代,當雙交種引入的時候,種子與商品糧比的價格為10—12∶1,而60年代雙交種引入時,種子與商品糧的價格比達到了20—25∶1,到1965年,雜交玉米種子的普及率超過了95%,[3]同時,雜交玉米的出現帶動了農業機械業與化學業的興起。由于雜交玉米的植株性狀一致,植株的形狀、高度及穗位容易控制,有利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由于以機械取代人力,大量農業人口流入城市,原來由人力從事的清除害蟲、雜草等農活就轉而依賴農業化學投入品的使用。這樣隨著農業勞動力投入持續遞減,農業機械與農業化學投入品使用反而持續增加,對農業化學投入品需求增加導致利潤快速流入農業化工集團手中,雄厚的財力成為化工集團實施并購的物質基礎。[4]
從20世紀60—70年代,世界農化行業的趨于成熟,年增長率由60年代以前每年超過15%,降低到10%以下,競爭加劇導致行業利潤率的降低,受到雜交種子行業高回報率的吸引,70年代中期開始,主要是投資于制藥和化工企業等其它相關行業的少數大公司,通過并購活動進入迅速擴張的種子產業,并購主導了整個種子產業,如:汽巴(Ciba)收購了美國Funk Seeds 公司,瑞士山度士(Sandoz)公司收購了美國Northrup King 公司、英荷殼牌(Royal / Dutch/Shell)收購了尼克森美國的Nickerson公司,瑞士艾普喬(Upjohn)公司收購了美國的雅士哥公司(Asgrow)。[5]
這一時期,種子產業處于迅速發展期,但企業的并購行為既具有一般產業的共性,也反映了當時產業發展的實際特點。根據現有的研究,在20世紀60—80年代,種子公司的橫向并購行為時有發生,但對種子產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是以農化公司對種子公司混合并購,比如在美國僅在1970年后就有50個公司被農化公司收購。[6]
2 20世紀90年代種子產業第二次并購浪潮
在這一時期發生的并購主要有以下類型:
(1)種子公司之間的并購
由于傳統育種技術成熟和不斷地向商業化轉移,私人資本大量涌入種子產業,并把企業活動范圍從生產、加工和營銷延伸到產品和技術研發領域,逐漸形成了一體化的產業結構。該結構的核心是新產品研發。種子產業的商業化運作和激烈競爭必然要求市場識別性。由于科技研發進入企業,加快了種子產業內部的結構調整,通過競爭,形成少數有實力的大公司。種子行業到達成熟期,并購成為企業規模擴張的主要方式,很多大型種子公司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了主要的橫向規模擴張。
其中,杜邦公司(Dupount)與1997年和1999年兩次以總額77億美元收購了當時最大的種子公司先鋒公司(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Inc),1994年,墨西哥煙草公司Empresas La Moderna通過收購美國雅士哥公司(Asgrow Seed Co)后進入種子產業,建立圣尼斯公司(Seminis Inc),在1994—1997年陸續合并、收購了美國皮托公司(Petoseed Co Inc)、Genecorp公司、荷蘭的皇家種子公司(Royal Sluis)、韓國的興農公司(Hungnong Seed)等,成為世界最大的專業蔬菜種子公司。
(2)生物技術公司對種子公司的縱向并購
20世紀80年代以前,傳統的種子產業鏈包括:植物育種 — 種子生產 — 種子加工、處理種子市場推廣和服務幾個部分,80年代以后,農業生物技術研究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1983年,世界首例轉基因植物(煙草)培育成功,標志著人類利用轉基因技術改良作物的開始。DNA重組技術和遺傳工程學輔助技術使育種者可以通過直接操縱遺傳代碼序列,改變植物的性狀,從而使生物技術成為種子產業鏈條的一部分,并創建了以生物技術為核心,一直向下游延伸的全新的產業鏈條,使得能控制農業投入品最前端,以攫取從實驗室到終極產品的整個產業鏈條上的利潤成為縱向并購的主要目標。[4]如孟山都公司于2005年3月23日,從SAVIASA de CV 和FOX Paine CO LLC 公司以14億美元收購了圣尼斯種子公司,取代杜邦公司成為世界最大的種子公司和最大的蔬菜種子公司,其目的就是為了獲得種子公司遺傳資源,利用其生物技術優勢迅速進入蔬菜種子領域并占據主導地位。
生物技術公司對種子公司的縱向并購的經濟學原因是范圍經濟的存在,而從事生物技術育種的范圍經濟性體現在:在研發一種特定的基因性狀產品(Trait)的過程中,只要一個基因被分離出來,可以被一再使用在其他作物上,而并不需要再次花費研發費用。比如Roundup Ready這種特性產品不僅可以用于轉基因大豆育種,還可以用于玉米、油菜等植物育種中,再例如:抗蟲基因特性產品(Bt)基因可以不僅使用于基因棉花育種,也可應用于轉基因玉米育種。[7]
對于這種縱向并購的另一種解釋是交易成本的存在,由于生物技術產品與種子之間存在著互補關系:種子是生物技術發明的技術載體,是生物技術的傳達系統,種植資源作為生物技術產品的原材料,通常為種子公司所擁有,集植物育種、種子生產和處理以及銷售的種子公司不僅為生物技術公司提供了下游種植資源,同時還為生物技術產品的市場滲透提供了營銷網絡,因此,種子公司就成為一種稀缺資源。由于將生物技術傳導到種子這一技術載體過程中具有很多不確定性,通過外部市場締結契約會導致很高的監督和執行成本,因此,生物技術公司一般不會通過授權許可的形式,這時,通過縱向并購將交易成本內部化就成為強烈的沖動。[10]
(3)多元化公司的業務剝離和合并重組
在這一時期,由于競爭的壓力,迫使一些從事多元化經營的企業轉向業務歸核戰略,種子企業的發展經歷了從多樣化的生命科學公司回歸專業化的過程,并購方式表現為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縱向并購延伸產業鏈到制藥、生物醫學技術、食品加工等相關領域,到通過業務部門的剝離,再進行橫向同業并購重組成為專業種子或者農化公司的過程,如:世界第3大種子公司先正達公司(Syngenta)就是由瑞士生命科學公司——諾華公司(Norvartis)(1996年汽巴和山度士公司合并成立)進行業務剝離、重組,其種子業務于2000年與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 PLC)的農化業務合并而成。
二、并購效應——現階段世界種子產業特點
并購完成種子產業內部資產規模的迅速擴張和增值,推動了產業的升級和資產結構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對世界范圍內的種業經濟發展產生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在經濟發達國家,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種業產業
已經成為成熟的現代產業,其特點為:
1行業內企業規模不斷擴大
通過并購活動,產生了杜邦(Dupunt)、孟山都(Monsanto)、先正達(Syngenta)、利馬格蘭(Limagrain)等大型跨國種子公司,業務范圍遍及全球。四家公司2004年銷售額分別為:26.24、22.77、12.39 、10.44億美元。[9]目前世界第一大種子公司——孟山都公司控制著全球40%蔬菜種子市場份額,其中包括:豆類: 31%;黃瓜: 38%;辣椒: 34%;甜椒: 29%;番茄:23%;洋蔥:25%,同時控制著世界轉基因種子和性狀產品的88%的市場份額,其中:轉基因大豆:91%;轉基因玉米:91%;轉基因棉花:65%;轉基因油菜:59%。
2種子市場集中度的不斷提高
根據銷售額計算,全球十大種子公司1985年總銷售額為23.85億美元,市場的集中度水平約為10%;2000年全球十大種子公司銷售額達到72.5億美元,約為全球商業種子市場總價值的24%。根據國際種子聯盟2004年(ISF,2004)的統計,世界前四大種子公司包括杜邦(DuPont)、孟山都(Monsanto)、 先正達(Syngenta)、利馬格蘭(Groupe Limagrain)的銷售額總計為73.79億美元,按照CR4指標計算,產業集中度水平接近30%;如果按照前10位種子公司的銷售額計算,集中度達到了約49%。
3研發經費投入大大增加
種子屬于高科技產品,科技進步是種子產業發展的驅動力量,因此,研發經費投入是種子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通過種子產業并購擴大企業規模,是提高育種科研投入的重要來源,與小企業相比,大型跨國種子公司具有更強的進行技術創新的經濟實力,能夠承擔技術發明與創新活動所需要的巨大成本和投資,也更有條件減少和分散投資和創新活動的風險,并且也更易于在研發活動中實現規模經濟。
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種業公司投入科研的經費迅速增長。發達國家早已經實現了育種的商業化轉移,種子產品研究開發等應用型研究主要由企業進行,為了在競爭中維持其市場地位,跨國種子企業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新品種和新技術的研發,一般都把銷售收入的8%—10%用于科學研究。先正達公司一般將其收入的12%用于研發;法國利馬格蘭公司1999—2004年科研投入從5 780萬歐元達到了7 740萬歐元,占銷售總收入的13%;Cargill(嘉吉)為148%;德國KWS種業集團公司科研投入占年銷售額的15%。跨國種業公司通過資本市場擴張,保證了雄厚的資本,以投入更多資金進行研發活動,保證了其在核心技術上的壟斷地位。
4 種子產業一體化程度和與其它產業的關聯度增強
縱向并購的結果使種子產業鏈條向兩端延伸,許多種子公司發展成為集研究、開發、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于一體的大型公司。同時,種子公司與化工、農藥等其他工商企業之間通過并購重組,加快了資本、科技、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在種子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流動和相互融合的速度,擴大了種子公司資本經營的空間,也提高了種子產業的融資和競爭能力。
三、國際種子產業并購對我國種子產業發展的借鑒意義
我國的種子產業發展較晚,2000年以前一直處于由國家壟斷的局面,科研、生產和銷售分別屬于不同的銷售部門,品種選育以各級科研單位為主,種子經營以國有種子公司為主渠道,經過各級技術推廣機構銷售到農戶。2000年,種子法的頒布,打破了國有種子公司的壟斷,極大地刺激了種子產業的發展,產業進入迅速的增長期。目前,種子產業的發展進入增長期的中后期,與國外相比,產業的發展水平的差距表現在:
1種子公司數目繁多,規模偏小,產業集中度水平低
2005—2006年度前50家種子企業前50強企業的銷售額僅為市場的總銷售額30%(2001年為15%),而2005年全國的種子機構總數達到了9 000家,最大的種子企業年銷售額也不超過1億美元。[10]
2企業研發能力低,育種的商業化水平低
國內公益性科研事業單位仍然是品種研發的主力,多達85%以上的現有品種出自農業科研單位,研發與產銷脫節。盡管近幾年來,部分種子公司已經開始建設自主的研發機構,但多數國內種子公司以產銷為主,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普遍較弱,有科研開發能力的企業不到總數的15%,大多數種業企業未建立起自身科技創新體系,科研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平均不到銷售額的1%,低于國際公認的“死亡線”(國際公認標準:企業科研投入低于1%是“死亡線”,2%是“維持線”,5%為“正常線”,目前發達國家一般為10%左右)。[11]
3計劃經濟下形成的條塊分割,仍然阻礙著統一大市場的形成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產品的低水平競爭,市場上品種名目繁多,但產品差異化小,競爭的行為主要是價格手段,競爭的結果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缺位,種子產品科技含量較低,種子質量差,大田生產用種(特別是常規品種) 混雜退化嚴重,我國種子產業正經歷著一個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
目前我國種子產業發展的階段屬于起步期的中后期,尚未進行發達國家所經過的第一輪并購,根據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世界種子產業發展的經驗,當前如能通過并購手段,使一部分處于市場低端的企業被淘汰出局,促進資源向優勢企業適當集中,將有助于加速提高我國種子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1)首先應通過種子產業內橫向并購減少競爭者數量,迅速提高優勢企業的市場份額,以實現規模經濟,這是治理我國種子產業目前產業分散、規模不經濟、產品同質化的有效方法。橫向同行業并購操作簡單,并購風險低,并購雙方生產要素融合與優化組合速度快,可以迅速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促進企業管理效率提高。種子產業內橫向并購可以根據育種科研、種子生產、種子加工和處理、種子市場推廣和服務幾個不同環節分別進行。走專業化的道路,分別整合科研、生產和銷售網絡幾方面的資源。
(2)根據國外種子產業發展的經驗,在一定的水平并購基礎上,應進行適度的縱向并購,即通過并購實現育、繁加銷的一體化,使企業的外部交易內部化,以實現范圍經濟。種子企業可以后向并購科研機構和生產性公司,成為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主體,種子科研機構可以前向并購種子公司獲得市場銷售網絡,這能夠有效解決目前國內種子科研與生產、市場脫節的情況。鑒于我國種子產業發展的特殊情況,如能首先實現縱向并購,將有利于使部分企業盡快積累特定領域的技術、專業人才和經營技能,擴大企業和企業產品的影響范圍,強化市場應變能力,建立市場優勢地位。
(3)種子產業內并購的關鍵是確定種子產業價值鏈各環節創造價值的大小及其重要性,識別、控制出整個價值鏈中的關鍵環節,從而在整個價值鏈中占據主導地位。目前,對于傳統大田作物品種,因為品種更換速度慢,對科研依賴性小,需要廣泛的營銷網絡,因而營銷環節成為核心環節;而小作物則更新速度快,對研發體系的依賴性大,因此,科研環節是價值鏈的關鍵環節。目前對于前者,可采取以營銷層面為核心的橫向并購,擴大企業的市場份額;而對后者應以通過縱向并購,后向控制科研單位,掌握品種的來源為手段。
(4)種子企業并購作為資本集中的重要形式,是種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從產業角度看,并購己不僅僅是一種微觀層次上的企業現象,它己經上升為國家宏觀層次的競爭,是提高種業發展水平的必然要求,這說明并購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企業的努力。政府的支持不應是盲目干預,而是應通過有效的制度供給為企業間的并購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減少并購過程中的交易成本,包括:以立法、執法手段來消除企業并購中的地區封鎖、行業封鎖,以消除跨地區并購和其它行業資本進入的障礙,盡快建立起企業退出機制,明晰原有國有種子公司的產權關系。按照“基礎研究國家辦,商業性研究企業辦”的原則,推進、深化政府科研育種機構的企業化改革,使企業可以通過并購獲得優勢育種資源。
參考文獻:
[1] 何為民并購、集中與市場經濟發展[D]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22
[2] Jorge Fernandez-CornejoThe Seed Industry in US Agriculture[R]USDA,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Agriculture Information Bulletin (786),2004
[3] Suri SehgaIPR Driven Restructuring of the Seed Industry[J]Bio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Monitor,1996-12-29
[4] Graham Brookes et alGlobal Impact of Biotech Crops: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the First Ten Years of Commercial Use[J]AgBio Forum,2006,(9):139-151
[5] UNCTAD SecretariatTracking the Trend towards Market Concentration: The Case of the Agricultural Input Industry[R]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2006,wwwunctadorg/TEMPLATES/Pageasp?intItemID=1931lang=1
[6] William Lesser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Concentration i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R]AgBio Forum,1988,(1):56-61
[7] Marvin L Hayenga1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Biotech Seed and Chemical Industrial Complex[R]Bio Forum,1998,(1):43-55
[8] Murray Fulton et al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and Industry StructureAgBio Forum,2001,(4):137-151
[9] ETC GroupGlobal Seed Industry Concentration-20052006www group org/ en/ materials/ publicationshtml?id=48
[10] Jorge Sanchez,Wu Xinping China People’s Republic Planting seeds Annual 2006[R]USDA Foreign Agricultural Service,Gain Report Number CH6104,2007
[11] 譚祖衛改革科研育種體制構建新型種業體系[J]中國農學通報(專刊)200488-90
(責任編輯:于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