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應對新經濟的挑戰,國內外很多城市都提出要創建學習型城市,學習型城市正逐步成為世界先進國家的研究熱點。但國內對學習型城市的研究和學習型城市的創建實踐表明,各地對如何創建學習型城市還不太明確。對于這項系統化的工程,應該以系統論的規律全面審視和理解它的內涵。
關鍵詞:系統論;學習型城市;整體性原理;層次性原理;開放性原理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9-0191-02
現代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最初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初,是由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郎非提出。1968年,貝塔郎非發表的專著《一般系統理論——基礎、發展和應用》確立了這門學科的學術地位。從此,現代系統論在各個學科領域都發揮著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隨著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展,創建學習型城市這一重大戰略課題,不僅受到世界各國廣泛的關注,而且更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中國倍加重視。對于學習型城市的定義,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表述是:學習型城市是這樣一個城市,它制定計劃和戰略,鼓勵通過開發所有市民的個人潛能,以及發展所有組織之間的合作協調,來創造財富、促進個體發展以及形成社會凝聚力。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先后有60多個城市提出要創建學習型城市,而且很多城市都將建設學習型城市列入“十五”和“十一五”規劃之中。但是對于如何建立學習型城市,很多城市都處于摸索階段,甚至走入了一些誤區。由清華大學曾國屏教授和魏洪森教授編撰的《系統論》一書,對系統論的基本原理做出詳盡的闡述,下面就基于系統論的基本原理對學習型社會應有的特征進行分析。
一、整體性原理
系統論的整體性原理是指,系統是由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新功能的有機整體。各個作為系統子單元的要素一旦組成系統整體就具有獨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質和功能。基于系統的整體性原理我們必須認識到,建設“學習型城市”不等同于簡單的“城市里人人都學習”。雖然大部分城市都能夠有意識地建立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社區,但是并未做到對城市中的各個學習型組織進行知識的整合利用。哈耶克在亞當·斯密“勞動分工”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知識分工”的觀點,并認為知識分工和勞動分工同等重要。同樣的,個體、企業、大學、科研院所等都掌握著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術,只有將它們整合起來,并且把城市的周邊也整合進學習型城市的整體中來,形成學習型區域。共同分享和利用知識,形成組織間高度信任的關系網絡,促進組織間的交互學習,才能最終形成城市的創新能力,完成由部分整合為整體的質變過程。
二、層次性原理
系統的層次性原理指的是由于組成系統的諸要素的種種差異從而使系統組織在地位與作用、結構與功能上表現出等級秩序性,形成具有質的差異的系統等級。在學習型城市內部同樣包括三個不同的層次:個人學習、組織學習和社會學習。
傳統的學習型社會理論雖然也強調個體的終身學習,但是忽視了組織學習、集體學習等學習模式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個體的終身學習是整個學習型城市的基礎,而要實現個體的終身學習除了個體的主觀努力之外還需要組織(如企業、社區等)必要的支持。而個體學習也成為了組織學習的要素。組織學習正是由無數個個體的學習有機整合在一起的。同時組織學習又成為社會學習的要素。只有充分認識各個層次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將它們有機組合在一起才能更快更好地建設學習型城市。
三、開放性原理
系統的開放性原理是指系統具有不斷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性質和功能。系統向環境開放是系統得以向上發展的前提,也是系統得以穩定存在的條件。在建設學習型城市的過程中,我們不可能閉門造車。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普遍聯系的觀點,完全不與外界接觸的系統是根本不存在的,但是我們認識到系統的開放性原理后應該在建設學習型城市過程中更多地與周圍環境相聯系。例如,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提高農民素質為重點,促使農民加入學習行列;結合執政能力建設和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努力構建學習型機關;結合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著力構建學習型企業等。通過這些舉措促進全社會參與到建設學習型城市的系統工程中來。
四、目的性原理
系統性的目的性原理指的是組織系統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范圍內其發展變化不受或者少受條件變化或途徑經歷的影響,堅持表現出某種趨向預先確定的狀態的特性。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事物的發展總是要經歷曲折甚至反復的過程,這是事物的內部矛盾所決定的。學習型城市的建設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建設學習型城市不是一時的趕時髦,而是我黨在對中國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思考的基礎上做出的理性決定。是我們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層次意義上的執政理念的創新。唯有向著既定的目標不懈努力,才能將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系統工程進行到底,才能使人們從學習型城市的建設中獲益,造福子孫后代。
五、突變性原理
系統的突變性原理指的是,系統通過失衡狀態進入另一種狀態是一種突變過程,它是系統質變的一種基本形式,突變方式多種多樣,同時系統發展還存在著分叉,從而有了質變的多樣性,帶來系統發展的豐富多彩。傳統的城市是二種穩定形態,雖然它也強調學習,但是因為沒有系統的觀點所以不能將學習提高到組織和城市的層面,而學習型城市則是另一種穩定形態,它將個體學習、組織學習和社會學習有機融合在一起。通常人們在兩個層面上談突變,即系統層面上和要素層面上。對于學習型城市來說,組織是社會的要素而個人是組織的要素。系統中的要素的突變是時常發生的,成為一種穩定中的不穩定。如果要素的突變得到系統中其他要素的響應時,就加大了系統內的非平衡性。而當它得到整個系統的響應時,漲落放大,整個系統一起行動起來,系統發生質變,進入新的狀態。由此可見,要促進學習型城市的建設必須從基層抓起,促進學習型城市系統中的各個要素發生質變,當質變的要素即學習型個人和學習型組織越來越多時就會自然發生向學習型城市的質變。
六、穩定性原理
系統的穩定性原理指的是在外界作用下的開放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穩定能力,能夠在一定范圍內自我調節,從而保持和回復原來的有序狀態,保持和回復原有的結構和功能。我們要堅持發展的觀點,但是同時不能忽視穩定,片面強調突變和發展而破壞了系統的穩定必然會制約發展、破壞發展。在建設學習型城市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急功近利甚至拔苗助長的情況,某些地方政府對機關干部的普通話水平、電腦水平、外語水平等都做出硬性規定,雖然暫時制造出一種“處處學習、人人學習”的氛圍,但卻是比較膚淺的,未必能達到終身學習的要求。也不符合穩定性原理,違背了系統發展的規律。應該以科學的理論指導學習型城市的建設,在學習中不斷進化,實現自我的發展。
七、自組織原則
系統的自組織原則指的是開放系統在內外兩方面因素的非線性相互作用下,內部要素自發組織起來,使系統由無序到有序、從低級有序到高級有序。這同樣涉及到在學習型城市建設中的一些誤區,現在多數學習型城市的建設都是政府來推動的,一方面,政府沒有把精力更多的放到對學習型城市建設的規劃、引導、服務和支持的工作中去,削弱了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力度;另一方面,政府采取了很多管制行為,將各種學習型組織劃歸各個部門進行歸口管理,運用強制或者準強制手段將個體“圈”在各個學習型組織之中。彼得·吉說過:成功的學習型組織計劃沒有一個是來源于高層的。因此我們應該尊重系統的自組織原則,牢固樹立群眾觀點,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變推動為促進,充分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全方位促進學習型城市的建設。
八、相似性原理
系統的相似性原理指的是,系統具有同構和同態的性質,體現在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存在方式和演化過程具有共同性。這是一種差異的共同性,是系統統一性的一種表現。在中國的學習型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模式:大連模式,以學習戰略實現城市價值;常州模式,以學習能力增強競爭優勢;上海模式,構建學習型城市就是以成人教育為主軸,以加快建設學習化社區、學習化企業和發展現代遠程教育為基礎,形成高質量、多層次、開放式的終身教育體系發展格局,將上海建設成為一個充滿學習活力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型城市”。這些模式都圍繞學習型城市的建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根據系統的相似性原理,這些較為成功的范例不管在發展模式還是演進過程上都可以成為其他城市學習的榜樣。但是相似性原理同時指出,這種相似是一種差異的共同性,所以各地應該結合本地區的實際,積極借鑒其他城市發展的成功之處,因地制宜地搞好學習型城市的建設。
系統科學的誕生,代表了20世紀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方向,是認識組織性、復雜性、非線性問題的新起點。面對建設學習型城市這個龐大的牽涉面非常光的系統工程,我們有必要用系統的觀點來審視和規劃學習型城市,這必將有利于學習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國勝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