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風險管理是券商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健全高效的風險管理體系是確保券商穩定發展的基礎。文章介紹了美國券商根據各自的經營風格和企業文化,構建了嚴密的風險管理組織和完善的定量風險管理模型,并對我國券商風險管理提出了良好的建議。
關鍵詞:風險管理 模式 啟示
中圖分類號:F830.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0-026-02
風險管理是券商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健全高效的風險管理體系是確保券商穩定發展的基礎。經過多年的探索,美國很多券商根據各自經營風格和企業文化,逐漸找到了相應的風險管理模式,構建了嚴密的風險管理組織和完善的定量風險管理模型。
一、 高盛的風險管理基本模式與經驗
(一)強調控制部門對業務部門的獨立性
在管理風險的理念上,高盛在治理層面非常強調業務部門與風險控制部門之間的獨立性。
高盛認為業務部門的基本動機是為了賺取更多的經濟利潤,控制部門的基本職能則是評價、管理和控制風險,兩類部門之間存在監督與被監督、評價與被評價的關系,因此必須保持控制部門的獨立性,特別是人員、薪酬與匯報條線上都要獨立于業務部門,這樣方能達到獨立控制的目的。
業務拓展中,業務部門在利潤動機驅動下可能甘冒損害公司利益的風險,因此一項業務是否接受不是由業務部門說了算,而是要交由風險控制部門進行事前風險評價,其評價意見對業務的接受與否起決定性的作用。
(二)發揮各類委員會在風險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業務部門更多地追求部門收益,而控制部門要控制風險,兩類部門對風險評級的態度經常相左。當業務部門與控制部門就某項業務的風險評價有較大差異而會影響其可接受性時,必須將此項業務的相關風險交由專門的委員會來討論,業務部門與控制部門中高職位的職員是這些委員會的成員,委員會經過全面客觀地評價業務風險,決定是否接受此項業務。因此,各類風險控制與業務委員會在高盛公司風險管理中處于核心地位。
與風險相關的委員會包括管理委員會、公司風險委員會、部門風險委員會、資本承諾委員會、信用政策委員會、創新產品評審委員會、操作風險委員會、財務委員會等。
管理委員會是高盛風險管理框架中最高執行機構,所有關于風險控制的信息最終均報告至管理委員會,管理委員會通過直接授權或委托授權,審批公司所有經營活動、風險政策等。
公司風險委員會負責評估公司現存的所有商業活動,審批創新業務和創新產品,評估和審批公司整體及各業務部門的風險限額。
部門風險委員會在公司總風險限額下,運用VaR、情景分析、庫存證券杠桿等方法制定本部門的市場風險限額。
資本承諾委員會負責評估和審批一切涉及公司資本義務的商業交易,這些資本義務包括信用、替代流動性、債券承銷、股票大宗交易等,確保公司業務及信譽始終保持在全球一流水平。
創新產品評審委員會負責審批公司各項創新產品,評估創新業務、產品蘊含的風險及其控制程序。
操作風險委員會負責研究、開發、提供與操作風險相關的管理政策、管理框架和分析模型,監督操作風險管理流程的有效性。
財務委員會負責制定公司資產流動性政策和科學合理的庫存頭寸限額,評估公司資金頭寸和資本化率,評估公司現金流量和風險敞口。
二、美林公司管理風險的模式
(一)美林公司的風險理念
美林公司認為風險承擔是美林業務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當希望獲取利潤的同時,也就可能產生損失,公司要確保將損失風險控制在可理解和可接受范圍之內。所以風險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意外情況發生,為了達此目的,相關風險必須做到可以被理解,可以加以說明,可得到管理。公司主要從交易層面、投資組合層面與潛在風險因素或驅動要素等多個角度衡量與審視風險。
(二)美林公司的風險管理程序
美林的風險管理程序確保其風險承受能力非常明確,并可以被公司全體上下所理解,這些程序包括:(1)一個正式的風險監管組織,負責明確監管程序及其組成;(2)審計委員會定期審核風險管理程序:(3)明確的風險管理政策及程序,輔以嚴格的分析框架;(4)業務、執行管理團隊和風險職能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保持職責的嚴格劃分、控制和監測;(5)風險監督委員會規定明確的風險承受水平,這些風險承受水平將定期審核。確保美林的風險承擔與其業務策略、資本結構和預期的市場形勢保持一致。
(三)美林公司的風險管理架構
美林證券采取的是集中型風險管理模式,其風險監管架構主要由以下七個部分組成:
1.董事會審計委員會。它是董事會下設的專業委員會之一,其人員構成主要來自于公司獨立董事。職能包括向風險監視委員會進行授權;審批風險監視委員會章程;審閱風險監視委員會定期提交的風險報告;定期對公司的風險狀況和風險管理流程進行評估。
2.執行委員會。確定公司各項業務的風險限額和容忍度;批準公司重大風險管理決策;確保公司承受的風險水平在既定風險限額之內;解釋、闡述公司風險政策的重大調整事宜;審批包括風險監視委員會在內風險管理部門提交的重要風險政策。執行委員會重點關注公司的風險集中度和流動性問題。
3.風險監督委員會。由首席財務官任主席,成員由高級業務和控制管理人員組成。負責監控公司總體風險;協助執行委員會為公司各業務部門制定風險限額;監督公司其他職能委員會的執業活動;確保各業務部門按既定的風險管理流程和技術,對相關風險進行識別、度量和監控;當公司發生重大交易或其他異常情況時,直接向審計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報告。
4.業務部門。主要負責管理其業務活動的風險。
5.全球流動性風險管理部。提供獨立的控制職能,設定風險政策和程序,在風險框架內設定并實施交易部門的市場風險限度和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的承受限度,監測、分析并報告市場、信用、流動性和營運風險,并向高級管理層和風險監督委員會報告風險。其風險管理的范圍包括市場風險管理、信用風險管理、流動性風險管理和營運風險管理。
6.其他控制部門。如,財務部負責業務輔助分類賬與分類賬,并與業務和風險監督部門緊密合作,每天進行損益估算;公司會計部負責法人實體的會計和報告、合并財務數據、監管報告,并提供會計政策指引、支持企業職能和財務系統等。公司內部審計部負責評估美林內部控制環境的恰當性和有效性,它是獨立的職能部門。法律總顧問室向公司提供法律、監管和合規方面的指引,確保公司的活動按美林的規定得以進行,并遵循適用的法律和規定。
7.公司治理委員會。制定政策、審核工作、批準交易并確保新的和現有的業務保持在設定的風險承受水平以內,包括特別結構產品、特別交易審核、結構性產品、新產品審核及承諾委員會。
三、對我國券商風險管理的啟示
(一)要管理好風險,目前應厘清風險管理的幾個環節
1.風險分類、界定與度量。風險的分類方式有很多種,根據國際證券管理組織(IOSCO)1998年的風險分類方式,證券公司的風險來源可分為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和系統風險。風險分類之后要為每類風險做出界定,明確每類風險的內容、范圍與界限。
2.風險的管理目標。管理目標因公司對風險態度與承受風險的能力而異,各公司應視自身情況制定管理目標。在滿足外部監管的前提下,有些券商為謀求較高的投資回報,愿意承擔較高的可控風險;而不愿承擔過高可控風險的券商,則一般只能獲得較低的回報。因此,風險管理目標主要取決于券商的風險管理偏好。在理論上講,應由券商董事會或高管層負責制訂風險管理目標。
3.設立風險管理的組織架構。為了提高風險管理的效率,券商在組織結構上逐步走向“扁平化”,形成了風險管理的矩陣體系,即建立一整套風險管理體系。這個管理體系由董事會直接領導,以風險管理委員會為核心,以風險管理部為操作手段,同時需要各業務部門緊密配合。
4.風險情況的溝通與披露。發現風險之后,如何向風險管理委員會、公司高層和董事會匯報;如何與風險承擔部門進行溝通協調。
5.管理風險工具。風險管理越來越重視定量分析,如何選擇與運用數理統計模型來識別、衡量和監測風險,如VAR及各種假定性分析的模型。
(二)風險管理的幾個原則
1.獨立性原則。券商在組織架構上必須確保控制部門與業務部門之間的獨立性,并設立一種機制使其有限溝通、協調與處理風險。
2.相互制約原則。內部部門和崗位的設置必須權責分明、相互牽制,并通過切實可行的相互制衡措施來消除內部控制中的盲點。
3.健全性原則。內部控制機制必須覆蓋公司的各項業務、各個部門和各級人員,并滲透到決策、執行、監督、反饋等各個經營環節。
4.防火墻原則。投資銀行、自營、經紀、資產管理、研究咨詢等相關部門,應當在物理上和制度上適當隔離。對因業務需要知悉內幕信息的人員,應制定嚴格的批準程序和監督處罰措施。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北京 100000)
(責編: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