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信息化是通過將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工具在農業中廣泛應用,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集約化、自動化和生產管理科學化過程。推廣信息化將大大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經濟效益。因此,必須加強信息人才培養,建立健全信息網絡和加快建立農村信息市場。
關鍵詞:加快農業信息化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推動農業生產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0-055-02
一、農業信息化的涵義及特征
農業信息化是通過將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工具在農業中廣泛應用,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集約化、自動化和生產管理科學化智能化過程。信息化將大大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有效溝通農產品的產銷關系,使農產品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農業信息化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多種技術的應用。概括地說,農業信息化的內容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經營信息化。將與農業經營有關的經濟形勢、國民收入、農林牧副漁業、工商建運服務業的生產經營狀況以及固定資產投資、物資購銷、資金流向、物價變動、人民生活水平升降等反映經濟發展狀況和趨勢、各種資源的農業配置信息提供給廣大農民,以指導生產經營活動;同時,將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行業,如農業生產資料工業、食品工業等對農業生產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行業生產動態、供需情況、技術發展及興衰情況提供給農民,使他們有的放矢地密切注視這些行業的變化動態,及時制定相應的對策。
2.農業市場信息化。把農業市場信息領域中影響農業生產的各種因素方面的信息,重點是關于農業生產資料供求信息以及農副產品流通、收益成本等信息收集起來,進行加工整理、分析,并及時傳遞給農民按照市場的需求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避免因信息不靈而導致的農產品“賣難”現象發生,從而解決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
3.農業科技信息化。將與農業生產、加工等領域有關的技術進步等方面的信息,包括農業栽培技術、農業科研動態、農業科技開發項目、農副產品先進加工技術等信息收集起來提供給農民,使他們掌握農業科技的主動權,生產加工出有競爭力、科技含量高的農產品。
4.農業環境信息化。指與農業生產經營環境有關的信息,如農業經營的生產環境、氣象環境、病蟲害環境等。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對氣候的依賴很強,政府氣象部門應把一定時期的天氣信息告訴農民,使農民能及時根據氣象變化趨勢,在安排生產時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農業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表現為高投入性、開放性、高效性和挑戰性。(1)高投入性。農業信息化必須以高新知識、高新技術以及高智力投入、高新設備投入、高新技術投入等一系列的高投入,歸根到底還是一個高資投入。(2)開放性。農業信息化使農、林、牧、漁各業間,農業、工業、第三產業的產業間,各地區間、國與國之間都有滲透,從而促進了廣泛的合作,促進了彼此之間的交流,使農業更具有開放性。(3)高效性。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戰略意義,它不僅引導農業向適度規模發展,還引導農業向集約型發展,從而降低成本,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使農業效益的最大化得以實現。(4)挑戰性。農業信息化使農業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各個環節中都引起了競爭,如新品種開發利用的先后,新技術引進的早晚,銷售渠道多樣性的選擇等都充滿了競爭,其競爭的結果是優勝劣汰,推進農業的發展。風險與機遇并存,具有很強的挑戰性。
二、推進我國農業信息化的必要性
1.農業現代化需要信息技術的推動與支持。當前,人類世界已進入了信息時代,其顯著標志是信息量急劇增加,信息時效不斷縮短,信息化程度已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志。我國信息化在上世紀90年代初發生了革命性的轉折,國家先后投資200多億元人民幣,重點建成了經濟、科技、統計、銀行、郵電、電力、鐵路、民航、海關、氣象、人口等10個國家信息服務系統,初步形成了以信息中心為中介的信息市場。我國沿海地區和大城市效區的鄉鎮企業已運用這些信息服務系統增強了企業活力,改變了企業的經營面貌,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作為最古老的傳統產業部門,農業要向現代化的更高層次邁進,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中國農業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在生產方式、技術基礎、管理組織、生產結構以及產出水平上都今非昔比。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自我積累能力不斷增長。在基本解決了溫飽之后,21世紀的中國農業要向產業化和可持續方向發展,也將依賴信息技術的推動和支持。
2.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需要及時向農民提供有效的信息。我國農業經過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農產品數量大幅度增長,已實現保證供給和豐年有余,農產品市場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同時,隨著大多數城鄉居民的生活由溫飽逐步向小康轉變,對食品消費在數量上得到基本滿足之后,更加注重品種和質量的提高。在這種形勢下,農民迫切需要知道各種農產品的需求量、供應量,應當種什么,怎么種,養什么,如何養。因此,要引導農民根據市場變化調整農業結構,培育、推廣優良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都離不開為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
3.農業信息化有助于我國農業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實現農業的跨越式發展。農業中應用的信息技術主要包括:計算機、信息存儲和處理、通訊、網絡、人工智能、多媒體、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中國農業要想與發達國家競爭,就必須借助于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提升和改進我國農業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實現農業的跨越式發展。
三、推進農業信息化的措施
1.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推進農業信息化必須牢固樹立信息觀念,增強信息意識,實施“信息興農”戰略。要加強對農民信息知識的普及,擴大農民對信息的需求,使之真正認識到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財富、信息就是效益。針對農業信息的公共特性和廣大農村還不具備農業信息化的特質基礎和技術力量,政府應承擔起農業信息化的責任,對農業信息的基礎設施建設給予大力支持,加快計算機硬件和軟件開發,提高農業信息處理系統的自動化水平,大力開發高質量的農業信息資源,加強農業動態信息的收集,做好預測,增加信息的有效供給。
2.加強信息教育,培養信息人才。實踐證明:技術的進步、管理組織的變革和人員素質的提高必須相互匹配,生產力才能上升到新水平。農業要實現生產過程和管理活動信息化,必須有一批與計算機應用相關的系統分析、程序設計、數據處理、系統維護人員。這些“智能型”農民必須具備較高文化水平和科技知識,熟悉農業各生產環節,具備熟練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各級領導應提早意識到這種人才需求,未雨綢繆,一方面利用現在大中專畢業生分配、大企業職工分流等機遇,不失時機地引進人才;另一方面有計劃有步驟地培訓農民計算機技術和獲取信息的技能。
3.建立健全農業信息網絡。應打破條塊分割、信息源被割裂、信息結構和體系支離破碎的局面。以縣級農業信息中心為樞紐,向上疏通國家、省、市農業信息中心的聯系渠道,向下完善鄉、村信息聯系網絡,一方面將信息直接伸向信息源頭,將收集到的信息,匯集于縣級信息中心,并迅速向上傳遞;另一方面,把國家的政策、法規和社會經濟信息傳遞給廣大農民。各地農業信息中心之間要形成互相開放、互相協作、聯系緊密、資源共享的網絡體系。抓好預測、綜合、分析工作,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分散、相互協調、多層次多功能的信息產業結構,把城市和鄉村、鄉村和鄉村聯絡在一起,構成縱橫交錯的農業信息運行網絡,為農民獲得方便、快捷的農業信息提供保障。
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信息市場。要推進農業信息化,其前提是建立農村信息市場。為此,一是創辦信息載體,創辦農業信息網、電視臺、廣播電臺、報刊,以無償或微利方式向廣大農民提供農業信息,以改變當前農民獲取農業信息難的現狀;二是開展信息咨詢業務,運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對原始農業信息進行深度加工,為農民選擇項目提供咨詢性意見,或接受農民委托,進行市場調查,為其生產經營決策提供依據;三是積極發展農業信息社會服務機構,充分發揮信息服務機構對信息進行收集、加工處理、傳輸等的專業優勢,促進農業信息市場發展;四是要加強信息法制建設,堅決制止信息壟斷,打擊虛假信息,增加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充分性。值得一提的是,農業信息市場的建立,不能一哄而上,應根據當地條件先搞試點,待逐步摸索出一些經驗后鋪開,至于建立什么模式,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一般地說,開始應建低層次的,待各方面條件成熟后再向高層次發展。總之,現代農業離不開信息,農業通過信息化可以獲得倍增效益。
參考文獻:
馬云澤. 論新型工業化下的農業信息化[J].農業經濟問題, 2003(12)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財務處 湖南湘潭 411201)
(責編: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