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氣候逐步變暖督促著氣候談判的進程,而各個國家在氣候談判中又都維護著各自的利益,這使全球氣候談判步履維艱。文章分析了影響氣候談判的環境、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因素,并關注了《京都議定書》的實施情況。
關鍵詞:氣候 京都議定書 溫室氣體
中圖分類號:X-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0-058-02
一、全球氣候談判的背景
1992年,當全球變暖正在由學術爭論變為現實的時候,聯合國通過了旨在緩解全球變暖趨勢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UNFCCC)。其中不僅包括了公平、責任、能力、成本有效和可持續發展等重要的指導原則,也建立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差別承諾的概念。UNFCCC自締約之日起,已經有185個國家參與。1995年在柏林舉行的第一次締約方會議中,若干發達國家承諾將在2000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這一承諾不足以實現UNFCCC中緩解全球變暖趨勢的預期目標。于是開始了曠日持久的關于加強發達國家義務及承諾的談判。歷經艱辛,關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法案——《京都議定書》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實施了,但全球氣候談判仍在繼續。
二、氣候談判的影響因素
1.環境因素。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全球平均氣溫已經比工業革命前增加了0.6攝氏度,而工業化程度最高的歐洲的平均氣溫已經增加了0.9攝氏度。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人類活動(主要是工農業生產)造成的溫室氣體大量排放是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全球氣溫的急劇升高已經影響到多數人的生活,也使一些物種面臨著被滅絕的危機。目前全球的共識是:如果不采取積極的減排措施,從現在起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氣溫將繼續增加1.4至5.8攝氏度。南極洲的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的不斷上升將會威脅到太平洋、印度洋上諸多島國的國家安全。在短期內受到危害的國家僅屬少數,如不采取在全球范圍內減排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措施,長期來看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受到影響。可見,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環境問題的解決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同時成為全球談判的積極推動因素。
2.政治因素。從本質來看,氣候談判過程就是確立各國在國際氣候調控體系中必須承擔的義務的過程,所以其間必須兼顧公平與效率,而且既要考慮歷史責任,也要考慮現實情況與未來變化。這也是一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問題。盡管雙方都以減緩全球變暖為共同的目標,但在自身承擔的責任上,雙方卻針鋒相對。實際上發達國家的工業發展比較早,對目前的氣候問題是應該負有主要責任的。但是發達國家認為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發展中國家以“公平”來維護自己的發展權益;發達國家以“效率”來維護自身既得利益。這一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在公平和效率之間做出適當的權衡取舍。南北關系為氣候談判蒙上了濃厚的政治色彩,也成為談判進程的絆腳石。
3.經濟因素。經濟因素也是全球氣候談判的阻礙因素之一。減排溫室氣體的確能夠控制全球氣候變暖的進程,但是也需要付出昂貴的經濟代價。分析人士指出,如果美國按《京都議定書》要求履行減排義務,那么其石油和汽車工業將付出不小的代價。布什政府之所以拒絕履行減排義務,很明顯是出于對石油、汽車等工業集團利益的保護,《京都議定書》生效,燃料碳排放價格為每噸3.5美元,如中國據此付款,每年將高達500億美元,2012年可能達到每年1000億美元。這必然成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的沉重負擔。從經濟角度可以充分解釋為什么氣候談判中各國對其他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在溫室氣體減排的責任方面總是糾纏不休,步步緊逼。因為這是涉及到經濟成本和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
三、《京都議定書》實施情況分析
《京都議定書》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數量,要比1900年減少5.2%,發展中國家沒有減排義務。對各發達國家來說,從2008年到2012年必須完成的削減目標是:與1990年相比,歐盟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加拿大削減6%、東歐各國削減5%~8%。新西蘭、俄羅斯和烏克蘭則不必削減,可將排放量穩定在1990年水平上。議定書同時允許愛爾蘭、澳大利亞和挪威的排放量分別比1990年增加10%、8%和1%。《京都議定書》需要在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的至少55個國家批準之后才具有國際法效力,而且其制定的減排目標需要經濟的支持,所以它的實施情況也備受關注。
1.美國自行約束。美國人口僅占全球人口的不到5%,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卻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和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京都議定書》對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如果達到議定書規定的減排目標,需要支付高昂的經濟成本,有研究機構估計,簽署《京都議定書》以后,美國將損失4000億美元,減少490萬個就業崗位。如此巨大的經濟代價阻礙了美國加入協議。2002年2月14日,布什宣布了美國對《京都議定書》的替代方案:美國計劃在未來十年將溫室氣體排放強度降低18%,即由2002年的183噸每百萬美元GDP降低到2012年的151噸每百萬美元GDP。
2.俄羅斯義務不重。《京都議定書》制定和執行初期俄羅斯經濟發展速度減慢,人口增長也減慢,碳排放量比1990年還減少了40%。所以,《京都議定書》給俄羅斯的減排義務定為0,即能維持在1990年的排放量即可。2004年11月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字后使《京都議定書》得以正式實施。俄經濟發展和貿易部于《京都議定書》生效的前一天向政府提交了有關實施該議定書的綜合性計劃。根據該計劃,俄羅斯實施《京都議定書》的重要步驟是對供暖管道進行維修和改造,還包括對甲烷加以利用、對固體生活廢物進行保存與處理、植樹造林和促進森林的自然恢復等。俄經濟發展和貿易專家加夫里洛夫說,在2008年到2012年間,即《京都議定書》實施的第一階段,俄羅斯實施該議定書不會影響本國經濟發展。據俄經濟發展和貿易部預測,即使俄羅斯經濟發展中能源需求達到最高值,2012年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不會超過1990年的水平。這位專家同時還指出,俄羅斯在批準《京都議定書》時就曾聲明:在2012年后是否參加《京都議定書》并承擔相關的義務將取決于今后的談判情況。也就是每個階段的氣候談判都將面臨新的問題。
3.多數歐盟成員國和加拿大可能無法完成議定書的減排計劃。歐盟是《京都議定書》最強大的支持者之一。它不但使美國同意將從2006年起主持關于未來國際氣候變化合作的議題,而且還成功說服了《京都議定書》沒有減排任務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和印度)進行減排,因為他們的工業化使其在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中的份額在增長。但是,一旦歐盟無法實現議定書規定的承諾,就將加大美國對《京都議定書》的反對意見,并且將很難說服發展中國家簽署減排協議。英國公共政策研究學院2005年底公布的一項報告顯示,按照《京都議定書》關于氣候變化的規定,英國和瑞典有望實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而其他多數歐盟成員國將無法達成議定書規定的減排目標。議定書規定,英國需在1990年水平上每年減少12.5%的溫室氣體排放,并在規定有效期內(即2008年至2012年間),通過年排放平均值評定其是否達到減排目標。歐盟有15個成員國在《京都議定書》規定下需有溫室氣體減排任務,然而根據報告,以目前的趨勢和政策來看,他們可能無法達到在1990年水平上減少8%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
4.《京都議定書》對中國的影響。《京都議定書》生效向中國企業發出了市場信號,大氣溫室氣體排放空間不再是免費的公共資源,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參與溫室氣體減排國際合作也能帶來經濟利益。《京都議定書》引入了聯合履約(JI)、排放貿易(ET)和清潔發展機制(CDM)三個靈活機制,其中CDM是惟一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合作的減排機制,由于發達國家國內的減排增量成本比發展中國家高5~20倍,所以發達國家愿意以資金援助與技術轉移的方式在沒有減排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實施減排項目,由此獲得低成本的減排量作為回報,幫助其實現減排義務,同時也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被認為有很多有利條件實施CDM項目,如技術能力強、國家風險低、比較容易獲取項目投資等。新華網記者從首屆亞洲碳博覽會上獲悉,經過嚴格的審查核定,截至2006年10月24日,我國政府已批準135個CDM項目,項目類型涉及風力發電、小水電、工業節能、垃圾填埋氣發電等。據不完全統計,博覽會期間共簽署18個項目的合作協議,預計碳減排量每年400多萬噸;共達成24份合作意向協議,預計碳減排量每年1200多萬噸;有的企業成交了經核證的減排量,一些中外機構還決定建立CDM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另據預測,2010年之前的五年間,發達國家對京都三機制的減排額的需求大約是每年7.2億噸二氧化碳。在這個總量中,通過CDM來完成的占23%,中國的市場份額估計占11%,即將近8000萬噸二氧化碳。因為在CDM下的合作項目每排放1噸二氧化碳,按照目前的國際市場價格,發達國家需向發展中國家支付5~10美元,這樣算來,中國的年總收入是4~8億美元。此外,還能促進能源產業的技術進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改善當地環境質量,這都是長期效益的作用,不能用具體的數字來衡量。對于我國來說,應采取積極的CDM政策,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通過與發達國家合作,獲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與資金支持。
參考文獻:
1.高中華.環境問題抉擇論:生態文明時代的理性思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7
2.200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進展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www.fmprc.gov.cn。
3.“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后京都談判艱難上路”.人民日報,2006.11.9
(作者單位:上海財經大學 上海 200433)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