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誠實守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程度和發展水平的道德規范。但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中卻出現了“誠信危機”。這種“誠信危機”不僅嚴重影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而且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為充分認識和解決問題,有必要對誠信危機做恰當的政治、經濟分析,以尋求有效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誠信 危機 表現 危害原因 措施
中圖分類號:F06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0-066-02
誠實守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記錄著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文明史。誠信,作為體現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程度和發展水平的道德規范,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中,面臨的主要困難就是誠信遭到破壞而使市場規則得不到遵守,進而導致市場秩序混亂。這種“誠信危機”不僅嚴重影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而且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為充分認識和解決問題,有必要對誠信危機做恰當的政治、經濟分析,以尋求有效的解決辦法。
一、誠信危機的表現和危害
誠信危機的表現有:一是弄虛作假之風盛行。二是違約現象嚴重。三是違法違規行為屢禁不止。四是權錢交易肆無忌憚。種種誠信危機現象的出現,恰似一種“社會病毒”一樣無情地侵蝕我國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方方面面,它給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首先,從經濟基礎方面分析至少有五種危害:一是誠信危機違背了市場規則,破壞了市場秩序,嚴重地干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健全和正常運轉;二是誠信危機為市場設置了種種障礙乃至陷阱,大大地增加了未來的不確定性風險,使市場主體的合理預期及做出的各項正確經濟決策受到人為的干擾,從而對其合法經營的成果造成無法估計的損失。這種損失又勢必嚴重挫傷經濟主體參與經濟活動的積極性,使其預期悲觀,使其不敢冒險投資甚至消費,造成總需求不足,效率低下的增量損失;三是誠信危機中,假冒偽劣造成資源浪費,坑蒙拐騙、受賄、尋租等只是非法改變所有,不增加社會財富還發生訴訟成本,對經濟有害無益,權錢交易,偷漏騙稅使國有資產流到個別腐敗分子手里,實現個人斂財目的,助長了資本主義積累;四是誠信危機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必然使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落不到實處,從而影響國家調節經濟的力度,不利于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五是誠信危機造成的不合理再分配,使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兩極分化日益嚴重。
其次,從政治上層建筑方面分析至少有三種危害:一是誠信危機本身就預示著優良的民族文化受到挑戰,誠實守信的民風遭到褻瀆,爾虞我詐的惡劣風氣有了滋生的溫床和泛濫的市場,警示社會公德淪喪的可能性;二是誠信危機這種“社會病毒”,在社會上滋生蔓延的結果,勢必向國家政權機構——黨政機關,公檢法執法部門乃至武裝部隊侵蝕,導致其腐敗現象屢反不絕,甚至有日趨嚴重現象;三是誠信危機若得不到根除最終會使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的貫徹受到嚴重阻礙,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不能順利貫徹落實,久而久之,黨和國家的肌體必遭損害,綜合國力受到影響,“兩個文明”建設遭到破壞。
二、誠信危機的原因
造成我國目前誠信危機的具體原因多種多樣,就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現實情況分析,主要有內部、外部及法制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從國內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出現如下一些制度上和認識上的問題:一是體制轉換過程中出現的新舊體制交替,一方面舊體制已不適應新形勢,受到批判、抵制,失去了權威性;另一方面新的體制尚在探索、試驗,沒有建立健全尚未發揮其權威性,相應的法律、法規同樣是這樣。在這種體制磨擦,法律法規不協調的“空白”、“重疊”、斷層兼而有之的特殊歷史條件下,最容易被社會上私心嚴重、敗德者、不法分子鉆空子,進行種種有背誠信,褻瀆法律法規的活動。上述種種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偷稅逃稅、不守信用、違約瀆職事實,多半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二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價值觀念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在渴望學到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市場經濟成熟經驗的同時,有的人誤以為本民族誠信的優良傳統似乎也是導致貧困落后的原因,不必恪守,從而思想意識的閘門關得不牢,對誠信危機這一“社會病毒”缺乏了防御功能和抵抗力。特別是在存在體制摩擦和法律空白情況下,一些鉆政策空子的非法經營者獲得了暴利,這種“原罪”沒有得到追究,泰然處之并表現出一種勝利者的自豪,這種事實一方面引起人們的氣憤不平,另一方面又起著負的“楷模”效應,誘使一部分人吸取“經驗”,覺得“氣憤不平”莫如照此辦理“模仿填平”。于是這種“病毒”有了蔓延的客觀條件。既然暴富者的首次“創新”有了追隨者的模仿、推廣,他們為了保持其高利者的獲勝者地位,則會進一步“以錢鋪路”,不僅使破壞誠信的故伎重演,更會把主要精力投到破壞城信的“創新”方面,不斷取得新成就。這些可謂是我國出現“誠信危機癥”的內因,是第一位的。
其次,從國際上看,發達國家也好,東歐其他處于轉軌中的國家也好,近幾十年來在國內外市場的激烈競爭條件下,假冒偽劣、詐騙、腐敗等有違誠信的情況也很嚴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走出去、引進來,對外投資,跨國公司不斷出現,確實學到不少寶貴經驗和先進技術、知識,但面對改革開放大潮、經濟全球化趨勢,也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西方一些不健康的意識形態勢必會流入祖國大陸,構成我國“誠信危機癥”的外部原因。這種外部的第二位原因與上述內部的第一位原因結合起來,為加速“病情惡化”起了推波助瀾作用。
最后,從法律法規建設執行情況看,缺乏有效的監控措施和法律硬約束,致使失信成本過低,是“誠信危機癥”長期不得治愈的關鍵所在。如果說由于內因抵抗力不強加上外因誘導使誠信遭到破環,導致了誠信危機的發生,那么,法制執行不利則成為導致“誠信危機癥”長期不得治愈甚至有所惡化的主要原因。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國家政權、法律部門、執法人員是市場競爭的“監護人”、“裁判員”。國家職能就是要為市場主體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市場秩序;法律的功能就象醫藥,執法者就向醫生一樣,可以診治一切“社會疾病”?!罢\信危機癥”無疑是一種危害極大的“社會疾病”,必須有良醫妙藥方可醫治。然而,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剛剛建立,政府職能尚未能很好轉變,市場管理部門缺乏對市場經濟的管理經驗,對各種違背誠信的事件沒有足夠的認識和果斷處理;特別是法制的不健全——即存在法律盲點,又存在執法不嚴問題。尤其在政府機關法律部門本身受到一定程度“誠信危機癥”傳染的情況下,許多違反誠信及法律的事情得不到追究,法律在這些人面前已失去了威懾力。正是由于政府職能沒有完全轉變,法律法規不健全、存在法律空白,市場規則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執法部門受各種干擾和執法不嚴等一系列原因,使得違背城信的不法行為得不到嚴厲追究,致使失信成本過低,與誠信破壞者從破壞誠信中所得到的好處相比,作假違規的總收益最大,所以“誠信危機癥”得不到有力抑制,反而在逐利動機驅使下,使越來越多的人采取違法、違約、弄虛作假等不道德行為謀取暴利。
三、解決誠信危機的措施
一是以嚴明法紀,加大對失信行為懲罰力度為手段,提高失信成本,扭轉誠信危機現狀。
任何事物的轉化規律都是:“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苯⑷鐣試裾\信體系,必先扭轉目前這種危機現狀。當前,“誠信危機癥”正處“急疹”階段,首先應采用治標方法,采取急救措施以遏制癥狀惡化。這種控制誠信危機的急救措施就是嚴明法紀,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提高其失信成本。由于失信行為的產生是建立在失信者對失信收益和失信成本權衡的基礎上,所以加大打擊力度,加重對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無疑會大大提高失信成本,使這種失信成本明顯超過從失信行為中得到的收益。為此,失信者就會感到得不償失,風險大而放棄失信行為。加大打擊力度,一是要嚴明法紀,在相應的法律、法規中加大對失信者的經濟懲罰,提高直接成本;二是要暫時或永久的吊銷、剝奪其某種資格或權利,使其喪失相應的獲利機會,提高間接成本;三是借助信息披露,通過對人格、企業信譽、品牌、市場份額的影響,提高其無形成本。通過這三方面的內在約束,外在制約,使失信者重新回到誠信軌道上來,尚未失信者避免重蹈覆轍。
二是以文明道德教育為根本,弘揚誠實守信精神,激勵誠信行為,提高守信收益。
如果說加大對失信者打擊、懲罰力度是急救誠信危機的“強心劑”,那么,開展文明道德教育則是營造、培植誠信的土壤,為誠信回歸、重建創造適宜環境。進行全民道德教育雖系“軟招子”,但卻是解決問題的治本方法。在第一步嚴懲失信行為的治標方法將誠信危機勢頭控制住之后,這一治本方法務必及時跟上并經常使用。當然,這種教育決非是那種擺樣子、走過場的表面招式,特別是在開始配合嚴懲措施時,要實打實地開展各種層次、各種形式的教育運動,務必在全社會范圍內造成一種崇尚誠實守信,聲討虛假詐騙的聲勢;對一貫誠實守信、勇于同虛假詐騙行為做斗爭的人予以必要的鼓勵和褒獎;在組織人事制度的貫徹上,務必使誠實守信、勇于同虛假詐騙行為作斗爭的人得以重用,放到重要崗位上,并不斷淘汰那些虛偽投機之徒。通過教育,使廣大群眾認識到;即使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人們的行為準則也是“互利互惠”,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何況我國人民自古就知“好借好還,再借不難”的道理,何況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又提倡“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勤勞致富”的行為規范,只應在誠實守信方面比資本主義國家作得更好,絕沒理由做得更差。
三是建立、健全對失信行為的約束機制措施,使誠信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健康發展。
這主要是從制度上完善必要的法律法規和市場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宣傳教育誠然為治本之要,但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又逢改革開放時期,不可能要求民眾素質道德處于同一個水平上,即使有千分之一不聽教化的,就會有130萬人失信,所以完善法規制度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有些法律似乎都有,但多半存在一些疏漏和盲點,對有些問題缺少明確的條文規定,故而好多違背誠信造成國家、企業、個人嚴重損失的事得不到追究。為此,在法律法規及市場規則方面進一步完善實為刻不容緩的事情。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又是法制經濟。當市場主體不能受“失信成本”遠大于“失信受益”的制度懲罰時,就應該制定完善的市場法規,或采取警示記錄和公示方式,將失信者淘汰出局,使其得不償失,不敢冒失信風險。具體措施有三:
第一是借鑒英美等發達國家經驗,實行個人信用征信和個人信用評級管理辦法,實行并推廣個人信息情況記錄表,將個人的良好行為和不良行為都記錄在表中,并通過制定相應的制度規定,將該記錄作為個人學習、就業的基本條件,凡在此方面達不到標準者,一般不應得到學習、就業機會。
第二是推行企業公示信用系統,加強企業的戶口管理。將企業誠信方面的資料輸入計算機網絡,促進全國范圍內的企業建立和完善自我監督力度。一方面強化對市場的監督管理,另一方面向社會提供預警、信用、不良記錄等信息,來有效約束不良經營行為,促使市場主體自警、自律。實行黑名單制,將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和負責人列入黑名單,形成有效的信用監督體系。
第三是加強對政府信用的監督約束機制。充分發揮人大的監督作用,加強對政府行為監督,及時對違法、違信行為提出議案和質詢;把政府信用和相應的政府負責人的政績掛鉤,作為其升遷的一項硬指標;發揮全民監督作用,通過制定合理的法規措施,保障公民應有的批評、監督、控告、檢舉等憲法權利,及時的接受投訴、申訴,及時的進行處理并公布結果,對于官官相護造成嚴重后果者,要給于嚴重處分。
四是以加強法制建設為保證,完善各種法律法規,提高司法隊伍素質,加大執法力度。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要以健全的法律法規建設,嚴明的司法、執法來保證和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安定。不僅是誠信危機時期,就是這種危機得到了治理,健全的法規及嚴明的司法、執法都是必要的。為此,要加強法制建設,提高司法隊伍素質,加大司法反腐力度。首先,要加強法制建設,努力實現依法治國,依法行政,逐漸由法制代替人治,在全社會形成法律之上的信念,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偉大宏偉目標。其次,加強司法隊伍建設,提高司法人員素質,絕對不準徇私枉法,努力實現法律的公正、效率、科學合理性。最后是加大對司法腐敗懲治力度、杜絕司法腐敗,樹立司法機構在全民中的公信力。目前誠信危機的表現與黨政機關干部,特別是司法腐敗有著很密切的關系。誠信的破壞導致腐敗,嚴重的腐敗加劇誠信的危機。而廉正建設,懲治腐敗又必須依法行政、嚴肅執法。為此,對褻瀆法律法規,徇私枉法等司法腐敗分子必須嚴懲。否則將會誘使更多的謀私者、枉法者鉆營到政權、法律部門,竊取重權,位居要職,誠信之風更不容易樹立,“誠信危機癥”又會復發。
(作者簡介:趙瑩,遼寧大學經濟學院講師,遼寧大學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經濟學。王輝,長春稅務學院經濟系講師,遼寧大學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經濟學。)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