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是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的一項十分重要內容,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針對目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存在的認識不夠,手段單純,標準缺乏,力量不足等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高校 經濟責任 審計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0-108-01
一、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特點和任務
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是高校內部相對獨立的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對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進行審核和評價,驗證其真實性、正確性、合法性、合規性和有效性,并據以提出意見和建議的一種專職活動。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對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的活動過程進行管理和監督,提高經濟效益。
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與政府審計、社會審計相比,權威性不及政府審計,獨立性不及社會審計,但由于審計人員長期處于高校內部,熟悉審計環境,最能及時準確地發現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活動過程中的經驗和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促進和加強高校內部的管理和控制,提高辦學效益和效率。同時,實施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也是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對領導干部的管理和監督,促進領導干部廉潔自律,認真履行工作職責的一項重要措施。可見,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在促進高等教育健康發展方面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
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具有如下特點:①服務上的內向性;②審查范圍的廣泛性;③作用的穩定性;④微觀監督和宏觀監督的統一性。
二、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現狀和問題
1.審計認識不夠。對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認識是影響審計質量的重要因素。在高校領導看來,經濟責任審計是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的必經環節,不管審計結果如何,程序不可省,不能因程序執行問題而招非議;在學校職工看來,經濟責任審計無非是履行程序,對領導干部的選拔任用,用是用,審是審,用審不相干;在被審領導干部看來,只要沒把公款居為已有,你怎么審都行;在內部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看來,領導干部已有另用,不能“挖墻角”、“扯后腿”;面對學校領導和審計對象,認真不得,面對全校職工,又不能馬虎從事,矛盾的心態帶來工作上的應付,從而未能真正全面發揮經濟責任審計應有的作用,使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審計部門受托審計與組織部門人事決策之間的時間差通常很短,審計部門往往會倉促審計,造成某些經濟事項的漏審,在一定程度上使經濟責任審計流于形式,難以達到審計應有的效果和目的。
2.審計手段單純。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還未跳出財務收支審計的圈子,仍然停留在“離任審計”形式上,審計工作還習慣于就賬查賬,對事后結果的驗證,基本上還屬于事后審計,偏重經濟監督職能,忽略了管理服務職能,缺乏超前和參與機制,沒有從加強管理,提高效益,防范風險的角度介入到事前預防和事中控制,形成“馬后炮”的被動局面。對于在財務收支審計基礎上開展的最能反映經濟責任審計質量、最有效評價領導干部管理能力的經濟效益審計方法運用相對較少,與經濟責任審計目標相距甚遠。
3.審計標準缺乏。由于高校內部實施經濟責任審計尚處于探索階段,屬于全新課題,審計的內容、范圍、程序、方法和審計評價缺乏統一標準和政策依據,沒有成熟的模式和經驗可以借鑒。審計人員實際操作具有較高的風險,也影響了審計報告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4.審計力量不足。部分高校因為受資金、編制等方面的限制,在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上大多沒有單獨的內審機構,或只配備較少的專職人員,這就很難從時間和精力上保證內審工作的順利進行。不少高校內審機構仍然是安排引進人才家屬的部門。現有的審計隊伍,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知識面單一,經驗不足,存在專職不專的現象,部分人員缺乏應有的基礎知識和審計理論,高學歷、高職稱的專業審計人員更少。尤其是高校內部領導干部批量輪崗、交流,集中開展審計,審計任務重與審計力量不足的矛盾表現得更為突出,難以保證審計的質量;同時,還會給審計工作帶來壓力、難度和風險。
三、如何加強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幾點思考
1.更新觀念,正確定位。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順應市場經濟大潮和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應運而生,是公正、公平、客觀評價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的主要手段,是學校加強內部管理、增強自我約束機制的現實需要。我們應審時度勢,轉變觀念,正確認識經濟責任審計的職能和作用,為學校改革、發展服務。當今高校,對外經濟活動頻繁,購置土地、基本建設工程項目、設備圖書教材采購等,少則幾百萬元,多則上億元的資金流量,稍有疏忽,都可能給學校帶來巨大經濟損失。因此,很有必要加強對領導干部的責任約束,規范其經濟行為,把“檢查系統”轉變為“控制系統”,將審計的監督職能寓于管理控制之中,實現從傳統監督型向現代管理型審計模式的全面轉型,體現“以服務為根本,在服務中實施監督評價,在監督評價中強化服務的宗旨”。
2.開放思維,創新方法。實施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不應局限于傳統的財務收支審查方法,而應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經濟責任審計范圍廣、內容多的特征決定了審計方法的多樣和綜合。如:對某領導干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方面可以采用審閱法、核對法,遵守國家財經紀律情況方面可以采用詢問法,任期內各項經濟指標的完成情況可以采用比較法、比率法等等,這樣,才能對領導干部進行全面、客觀、公正評價。隨著形勢的發展,高校應抓住時機,開展階段性審計,建立領導干部任中(任職期間)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實現監督關口前移,將任中審計與離任審計、經濟責任審計與其他各類審計、賬內審計與賬外調查、業務審計與管理審計結合起來。通過實施經常性審計,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化解領導干部批量輪崗、交流審計工作量的壓力。
3.規范標準,健全體系。與傳統的財務審計、遵循性審計不同的是,經濟責任審計沒有嚴格的審計準則可供遵循,其報告格式也多樣。高校應在國家有關審計制度、規范的基礎上,圍繞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這個中心,堅持以領導干部任期內審計為主,重點審計與領導干部有關的重大經濟決策、重大財務收支和個人廉潔情況。結合學校教育教學特點,研究確定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的主要評價指標。通過制定專門的審計制度,設計具體的審計程序和實施細則,從范圍、對象、程序、評價指標、結果運用、組織領導等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加以規范,增強審計工作的可操作性和規范性,完善經濟責任審計制度規范體系。
4.提高素質,優化隊伍。由于審計工作是一項較高層次的經濟監督和管理服務活動,所以無論是對專職審計人員或者兼職審計人員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內部審計人員必須嚴格遵守職業行為準則,依法審計,忠于職守,廉潔奉公,增強責任意識,提倡公正執業,實事求是,真實客觀;同時,必須具備能夠適應學校內部審計工作需要的專業知識和能夠按照學校的審計制度、審計程序進行實際操作的能力。在審計隊伍建設上,高校應加強對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培訓,堅持“先培訓,后上崗”的原則。既要保證內審人員數量,又要注重審計人員專業構成,適度配備財會、審計、工程等專業人員,將實踐經驗豐富、業務水平較高的人員充實到內部審計隊伍中,以發揮內部審計機構及其審計人員的結構性作用,實現審計服務和監督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錢世昌.內部審計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1997
2.莊恩岳.內部審計[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徐州師范大學計劃財務處 江蘇徐州 221116)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