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和諧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是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根本途徑。文章試從分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其互動入手,對構建和諧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進行思考。
關鍵詞:教育生態 和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0-115-03
生態學“ecology”一詞源于希臘文“oikos”(原意為房子、住處或家務)和“logos”(原意為學科或討論),原意是研究生物住處的科學。①1866年,德國動物學家黑克爾(Haeckel)首次為生態學下的定義是: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著名的生態學家奧德姆(Odum)在《生態學基礎》一書中認為,“生態學是研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科學。”1921年,伯克(Park,R.E.)和伯吉斯(Burgess,E.W)在其所著的《社會科學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中首次提出人類生態學(human ecology)的概念,此后,許多學者開始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來研究人類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問題。教育生態學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誕生,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我國學者也開始在生態學視野下來思考我國的教育問題。本文試將教育生態的概念引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來,并由此探索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機制,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途徑。
一、“教育生態”概念的提出及其內涵
一般認為,“教育生態”(ecology of education)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教育家阿什比在1966年提出的,但也有不少學者認為,“教育生態”這一概念是由美國教育家,前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院長勞倫斯.A.克雷明(Cremin,L.A)在其所著《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中提出的。
在一般生態學的研究中,常常從個體生態、種群和群落生態以及生態系統系統三個方面來進行探討,其落腳點往往放在對全球生態學問題,主要是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上,關注的重點是如何解決人類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學者關于教育生態的研究方興未艾,逐漸產生了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教育生態學。以英國學者埃格爾斯頓(Eggleston,J)為代表的研究人員注意到,生態學所關注的是有機體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以及它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因此他們把探究的重點放在教育資源的分布上。另外一些學者則從教育與環境的關系入手來探討問題,如費恩(Fein,L.J)和坦納(Tanner,R.T) 等。前者著有《公立學校的生態學》,后者則在1974年發表了著作《生態學、環境與教育》。到80和90年代,教育生態學研究不僅范圍更加拓寬,而且向縱深發展。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現代教育是一個由多種要素構成具有整體綜合效應的生態系統,而教育生態從本體上看,是教育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及其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關系。所謂教育生態平衡主要指教育系統的綜合平衡運行高效、功能優異及其社會環境的良好協同。②在宏觀上,教育生態學關注教育生態系統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探討教育生態系統同其外部環境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在中觀上,教育生態學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以及不同的教育階段作為研究的對象,研究他們之間的競爭與協同、平衡與失調等規律;在微觀上,教育生態學關注教育的主體與客體、內容與載體以及目的和過程、方法、手段的協調,并促進這些要素之間實現良性循環。教育生態學試圖揭示教育各種要素之間、教育的不同形式和階段之間以及教育與環境之間的動態聯系,建立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提高教育活動的效率。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其互動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社會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又是一個由諸多要素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根據前文對教育生態的定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是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及其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關系。
要素是構成特定系統與活動的必要因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要素就是構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的那些必不可少的因素、元素或成分。弄清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對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我們來考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內部要素。根據張耀燦先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所作的定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部要素應當包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教育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教育對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介體(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指凡是有目的的對大學生施加影響的個人和團體。在高等學校內部,這個主體可以是政治輔導員、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全體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是高等學校的黨團組織。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處于主導地位,他們搜集、選擇、過濾、加工、制作、傳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組織教育對象和教育情境,調控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引導教育對象向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控制力量,他不僅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存在與發展,而且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方向和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者處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第一個環節,是啟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最初動力要素。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施加影響的對象。高等學校的在校大學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直接參與教育活動,他們一方面根據需要有選擇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傳遞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另一方面,還想方設法尋覓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信息,是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原動力。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觀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價值,最終都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得以體現的,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鑒定者與回饋者。當然,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時,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得到檢驗和提高,即主體客體化;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也會反饋許多信息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即客體主體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介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及其載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指的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內容、原則、方法等的總稱。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指向的對象,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能夠成立、正常運行和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承載、傳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運用,且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形式。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的綜合組織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發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工具,是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相互聯系的紐帶和通道,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實現形式。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客體和介體之間互相作用,進行著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的滲透、內化和反饋,共同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過程。
其次,我們來考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外部因素。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必然要受到外部環境制約。張耀燦先生把影響和制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環境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環體。依照普列漢諾夫對社會結構層次的劃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環體應當包括社會生產力的狀況、社會經濟關系、社會政治制度、社會成員心理和各種思想體系。社會生產力的狀況決定了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質投入和手段。社會經濟關系構成了經濟社會中人們之間最基本的聯系,在此基礎上社會成員之間結成不同的利益關系。社會政治制度決定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方向。社會成員的不同心理和各種思想體系為大學生提供了可供選擇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按照生態學的觀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環境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內部要素之間也存在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由執政黨所代表的階級利益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需要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推動力,外部環境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本身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提供教育的信息及其載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社會輸出自己的產品——大學畢業生,大學畢業生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又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環境的組成部分。
三、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的現狀及其優化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件,以下簡稱中央16號文件)指出,“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不夠適應,存在不少薄弱環節”,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極為緊迫的重要任務”。從生態學的視野考量,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并不和諧,在一些方面甚至出現失衡的局面,這才是導致當前“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單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意識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的根本原因。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的現狀。首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力量不足。一是作為大學生思想教育主體中的骨干力量的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力量單薄。《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教社政[2005]2號文件)指出:“輔導員、班主任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路者和引路人。”同當前龐大的在校大學生數字和復雜的大學生個體和不同的大學生群體相比較,這支隊伍的力量仍然顯得十分單薄,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骨干隊伍(輔導員和班主任)往往疲于應付大量繁雜的學生事務,而無暇深入掌握新知識,研究新情況,弱化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二是高等學校內部的德育資源尚未真正得到整合,在多數專業課教員那里,專業知識的學習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互相剝離的,全員育人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還沒有形成合力。
其次,在實踐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人性特征經常被忽視。正如中央16號文件指出的那樣:“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這“四性”也正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的人性特征。長期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視了對“四性”的關注,習慣于引導大學生順從已有的社會規范,對學生的評價往往采用封閉單一的標準,對不同類型大學生群體的差異性關注不夠,過于強調整體、全部、長遠的利益,忽視對個人正當利益應有的回應,強調社會本位而缺乏對大學生個性的尊重,這樣必然導致部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逆反心理,從而惡化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環境。
第三,現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介體尚不足以促進主客體之間良性互動。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陳舊、刻板、教條,缺乏具有時代意義,貼近大學生生活的生動案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滯后。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單一,重視“灌輸”的方法,忽視整合資源進行“滲透”和“轉化”的方法,不能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三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的覆蓋面不寬,對專業教育載體、學生非正式組織載體、集體生活載體、校園生態環境載體和管理載體的開發利用不夠。四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重視理論教育比重過大,實踐教育有待增強。這些因素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不能實現兩性互動,進一步影響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第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與其環體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不平衡。一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投入和其承擔的崇高使命之間的不平衡。長期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被當作一項說教的工作,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不夠,造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不足,內容貧乏,方法和形式單一,載體覆蓋面不寬的局面難以得到根本改變。二是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念多元化與主流意識形態單一的文化價值觀念作為信息在傳遞給大學生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平衡。學校教育只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大學生同時受到來自社會和家庭深遠的影響,并且,多元化的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念已經滲透到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念的沖擊往往導致主流價值觀念教育效果的淡化,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勢十分嚴峻。
2.構建和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的思考。要真正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機制,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必須優化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進而構建和諧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
第一,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建設。要按照科學的比例和編制選拔、配備好輔導員與班主任的隊伍,并通過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平臺,將對這支隊伍的使用和培養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專業課程學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將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的教育很好地“滲透”到專業教育中來。充分發揮好高校黨團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職能,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真正實現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形成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切實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力量。
第二,充分考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建立和諧的主客體關系。一是要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科學構建學生評價體系,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和競爭觀念和創造思維。二是充分尊重大學生的選擇性,從給學生提供現成的價值選擇轉變為“指導學生在對各種道德取向和道德規范的社會價值進行分析、比較和鑒別的基礎上,結合個人道德現狀,自主、合理地選擇個人的道德取向及遵從或拒斥的道德規范”。⑤三是根據大學生多變性的人格特點,發展地看待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對他們在大學生活的不同階段進行有針對性地教育。四是承認大學生個體和不同的大學生群體之間的差異性,對不同的大學生群體乃至不同的大學生個體設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分別篩選、傳遞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給他們,正所謂“因材施教”。
第三,改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介體的生態功能。一是科學規劃建和設好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重視具有時代特征,貼近大學生生活的案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二是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形式的綜合運用。不完全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灌輸”的方法,同時也同樣重視政治思想規范通過文化傳統人際交往在大學生學習生活過程的“滲透”。三是重視社會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使大學生在實踐中認同主流思想政治規范,并將其內化。四是充分利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如專業教育載體、網路載體、大學生非正式組織載體、集體生活載體、學生管理載體和校園文化載體,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和附著力。
第四,改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其環體的關系。一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要落實為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財、物的加大投入, 只有這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才能充實教育主體力量,才能夠建立主客體之間的和諧關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介體的功能才能得到完善。二是鑒于多元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已經存在并發揮影響的不爭事實,主流價值觀念要吸收借鑒多元價值觀念的合理成分,使他們之間由沖突走向融合,實現價值觀的整合。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構建和諧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注釋:
①尚玉昌.生態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②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③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關重要范疇的概念辨析.思想.理論.教育,2003
④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⑤吳康寧. 教會選擇.面向21 世紀的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會學的反思 [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1999
(作者簡介:徐紹紅,碩士,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管理學院分團委書記。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熊玲,助教,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江城學院學生輔導員。研究方向為高校學生事務管理)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