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雖然國內大多數高校都采用學生評教的評價方式,但只有極少數高校對學生評教結果進行公開,這使得大多數高校的學生評教工作流于形式、有量無質。文章論述了高校公開學生評教結果的必要性,闡明了高校在教學管理上應如何充分利用學生評價結果,對高校學生評教的實踐工作有一定指導意義。
關鍵詞:學生評教 公開 利用
中圖分類號:G4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0-139-02
學生評教是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中最核心的一環,是指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價。盡管學生評教結果作為教師的業績考核、職務晉升等依據,起到了一定規范和強化教師的職責和行為的作用,但從很多高校的實踐看,高校對學生評教結果的處理,大多數采取非公開方式,缺乏透明度,從而形成轟轟烈烈實施卻草草收場的局面。這樣的評價活動,不僅有損學生作為教學評價人的權益,而且易造成評價工作虎頭蛇尾,缺乏實效,使評教工作流于形式,有量無質。
一、 學生評教結果的公布方式
學生評教結果的公布方式主要有公開和保密兩種,公開方式通常就是把學生評教結果在全校范圍內公之于眾,即將學生評教結果科學處理后,按評價分數進行排名,使全校師生對每位教師的受評情況一目了然。保密方式是指一定范圍內的相對保密,一般情況下由學校領導掌握全校情況,院系領導了解本系情況,教師本人只知道自己的評教結果,對其他教師的結果沒有知情權。
國內大多數高校對學生評教結果采用的是保密方式,如清華大學等。保密方式以不傷害教師的自尊心為出發點,強調對教師的評教材料保密,為教師建立一種安全的公布結果的方式,對消除教師的擔心和懼怕評估起到了根本的保證。對評教結果采取保密方式比較容易被教師理解和接受,它能使教師真正從內心坦然接受學生評教,達到改進教學的目的。采取保密方式的高校共有的顧慮是:如果公開評教結果,可能對大多數處于中間的教師并沒有起到什么積極作用,相反,此舉會遭到評教結果較差教師的自我辯護和反感,質疑評價的科學性和可靠性,擴大了評價工作的干擾因素,使評價工作的開展變得棘手和困難,此時評價非但起不到促進教師發展的作用,反而成為激化教師和管理者之間矛盾的導火索,直至導致部分優秀教師成為被孤立的群體,從“榜樣”變為“箭靶”,整個評價工作陷入困境。
國內少數高校對評教結果采用公開方式,如北京師范大學。由于計劃經濟體制下高校的優越性使得高校教師一向缺少危機意識,養成了一定的惰性,讓評教結果公開有利于促進教師間的競爭意識,促使教師重視自己的教學。公開評教結果是對評教公正性和客觀性的宣示,是防范評教流于形式,達到評教目的的重要機制,它的公開,保證了廣大師生不僅具有評價權,還享有知情權,極大促進學校評價工作的良性循環。
二、公開評教結果的必要性
許多學校在公開與否的問題上存在顧慮,主要是擔心評價成績比較差的教師是否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筆者認為:在認真進行教學評價的基礎上,應該對廣大師生負責,把評價結果如實公布,讓廣大師生享有知情權。
1.公開評教結果有助于充分發揮評教作用,避免評教工作流于形式。目前許多高校的評價只是例行公事,評價工作結束任務就算完成,評教后教師只知道自己的評教分數。在這種保密狀態下,教師無需對評教結果作出解釋和申辯,無需擔心個人利益受到影響,評教對教師沒有任何觸動,于是教師對這種形式化評教逐漸麻木,出現了無所謂的心態。評教過后,學生既看不到評教結果,也感覺不到教師在教學上的明顯改進,無法領會評教的價值和意義,在以后的評教中也開始敷衍了事,隨意應付,最終導致評教與初衷目的背道而馳,評價工作宣告失敗。
2.公開評教結果有助于暴露管理漏洞,有的放矢地完善質量監控制度。教師評價作為一種管理方式,總有其缺陷與不足,公開評教結果會使評價制度本身的公正和公平先經受各方面的評價和檢驗,使其不斷地完善和革新,最大限度的減少局限性。高校教職工都是高素質人才,具有獨立思想見解,通過公開評教的方式,會引起其在評價理念、精神等方面價值觀的沖突,管理者可由此順勢利導,將師生的興奮點和注意力引向揭示教學質量的深層次問題或完善評價方法上面,使學校全員關注并參與到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評價機制,改變評教“只重其有,不重其質”的狀況。
3.公開評教結果有助于從根本上促進教師成長,真正推動教師發展。不同個體產生內部動機的自覺程度不同,內部動機的形成需要有多方面的條件和措施來推動。公開評價結果有助于形成公眾的輿論和壓力,從根本上引起教師對評教的真正關注和反思,它的最終指向不在于對教師排隊,而是期望通過公開結果來從深層調動更為廣大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激發評價結果良好的教師再接再厲,警示教學表現不佳的教師重視自己的教學工作,從而真正促進教師的成長,最終使學生受益。
4.公開評教結果有助于增強學生責任心,提高學生評價的公正性。學生是評教活動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直接感受者和體驗者,他們需要了解評教產生的影響以及學校和教師對他們的重視。當學生參與評價的權利得到肯定,在評教中表達的意見受到重視,便會認識到評教的好處,在提高自身評價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同時,會比以往更注意體驗和感受教學過程, 激發起內心深處更強烈的責任意識。
三、廣泛、充分地利用學生評教結果
森特拉指出,如果組織學生評教是為了幫助教師改進教學,那么8~10個學生就可以向教師提供有用的信息,如果評估教學效果用以決定教師能否晉升,則每門課程參加評估的學生人數和待評的課程門數就十分重要。吉爾摩、凱恩、納卡拉托的研究表明,如果調查的課程門數有5門或5門以上,每門課程的參評學生人數在15人左右,則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調查結果是可靠的。
由此可見,高校里由全員參與的學生評教是相當可靠的,學生評教結果在國外已被廣泛用于教師晉升、聘任、獎金發放等,但從目前國內高校的實踐看,還沒有得到大膽的利用。為了能從學生評教中收獲更多的豐碩成果,還須采取以下措施,讓學生評教結果得到最廣泛的利用。
1.科學處理評教數據,分類整理評教結果。在用去掉極端值的統計法得到評教初始結果后,應對數據分類整理后再行公布。可根據職稱或從教年限對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教師進行分類評比,以避免讓有經驗的老教師覺得容易而不思進取,而新教師傾盡全力卻難達目標,從而灰心失去動力。根據對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的學生進行調查后發現,學生在評價時,高年級學生受到心理影響的干擾因素較大,因此可將任課教師按所教年級分類評比,以保證排名的公平性。對學生評教的結果不僅要統計總分,而且要按指標分項統計,確切反映教師在哪些方面還需進一步改進,提高評教工作的針對性。
2.公開評教結果,及時向教師提供結果反饋,提供分析和建議。由于學生的評價不存在功利性,每一位教師也希望能得到學生的承認,所以,教師要把學生評教結果當成自己反思教學行為的一面鏡子,深入到評價過程之中,對照評教結果,從不同角度分析得分或失分的主觀及客觀的因素,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增強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斷挖掘潛力,減少工作上的漏洞和失誤,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更好地實現教師個體的價值。
在提供結果反饋時,管理者除了公開定量的評教結果外,應當把定性的評估結果也盡可能地以原貌反饋給教師,使教師能夠了解到原汁原味的評價信息,找到改進和努力的方向。同時對于評教結果處于兩極的教師應認真研究,在肯定和否定某教師的教學成績時不能簡單草率,必須以負責任的態度謹慎地對待對教師的處理問題。對學生評分較低的教師,要幫助其分析原因,提出改進與幫扶的措施,把學生評教真正落到實處。
3.設置反駁環節,促成全校研究教學及管理的良好態勢。公開評教結果后,為了體現評價的透明化,和維護教師的權利,應允許教師有提出申訴和反駁的權利,教師提出異議后,管理者應通過成立專家組、或召開學生座談會等方式對教師的評教結果進行復議,必要時請學生重新打分,以驗證教師得分的真實性和公正性。
公開評教結果,會自然推動高校教職工產生更好發揮評教作用的愿望,這種愿望逐漸會轉化為研究教學和管理的動力。大多數教師會根據結果反映的長處和不足,主動注意端正教學態度,認真研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在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基礎上,去尋求創新,不斷追求更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是被評者,更是受益者。
4.參照評教結果,調整教學任務,加強教師職業能力培訓。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教師個人的發展,除了要求教師要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外,學校應根據評教結果調整教師教學任務,為教師的培訓創造環境并提供政策支持。
(1)調整教學任務。對于總體評價結果較高的教師,要多安排教學一線的工作,充分發揮其榜樣示范作用,尤其是對年輕教師更應委以重任,為教學補充后勁;對多次評價結果不理想的教師,可以暫時少安排教學工作甚至讓他們離開課堂,安排培訓課程經考試合格后再讓其重返教學崗位,對確實不能勝任教學的教師則要將其調離教學崗位。
(2)組織優秀教師開展經驗推廣。應鼓勵優秀教師開辦教學講座或上公開課,特別邀請評教結果差的教師去聽,使聽課者實地學習,獲得經驗;也可將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進行采集并匯編成冊,在全校范圍內推廣學習,使每個教師都能在所屬的專業領域內擁有活力而長足發展。
(3)創造培訓提高的機會。根據評價結果可選派優秀教師到外校和科研機構培訓(包括出國深造)、做訪問學者、參加各種學術會議等,以提高教師的職業能力。
5.正視評教結果,正向激勵與負向激勵相結合,完善教學管理。如果教師認為他們達到目標后,學校并不能給予他們期望的報酬,那么,評價對教師的激勵作用將不會到位,其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將會大打折扣。
湖南大學就根據學生評教結果,對教師職稱評聘工作做出硬性規定:凡學生評教結果居后20位的教師,當年不能晉升職稱;評教結果在后21位至后50位的教師,需要院系出具科研成果相當突出的證明,經學校審批后方能申報。實踐證明,這種將評教結果與教師職稱掛鉤的方式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也許有人認為,評教結果與教師考核獎懲掛鉤是重評教的終結性功能而非形成性功能的表現。但就目前高校的現狀來講,發展性評價畢竟還是一種理想,在實踐中還是應該大力應用獎懲性評價。如果沒有獎懲約束,在教師個體自覺程度存在差異的情況下,評教的形成性和發展性功能也是很難實現的。因此,只有讓評教結果在教師的利益上占據一定地位,對學生評價高的教師在政策、經費等方面實行傾斜,才能使教師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學生評教結果的約束。教學成績突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因其享受到評教結果帶來的利益,工作積極性更高,更主動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相反,那些學生不滿意、評分結果差的教師,在評教結果與懲處面前感到了壓力,為了提高學生對他們教學工作的評價,他們必然會重視教學,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到教學中,從而扭轉不利的評教地位;而對那些評教成績處于中游的教師,他們既羨慕優秀教師的待遇,又有不進則退的危機,在動力與壓力的雙重作用下,對教學也不敢掉以輕心。
學生評教結果不應只是一個結論,更應是一個起點,它幫助教師認識自己的教學效果,有目標地改進教學。高校應鼓勵教師主動進行日常教學評價,采集教學信息,及時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評估,實時改進教學。除此之外,還應將評教結果與教師保持緊密的動態關系,結合前后的評價結果,開展相應的評價后續監督和追蹤工作,形成評價結果與評價對象之間的動態連接關系,提高評價實效性,更充分地發揮評價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健.公開學生評教結果,建立質量監控內在動力機制[J].中國高等教育,2002(6)
2.劉思安.高校教師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及其問題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6(8)
3.顧越樺.高校“學生評教”結果的處理與利用[J].教學研究,2003(1)
4.陳露君.中美高校學生評價教師課堂教學的比較研究[D].2004(4)
5.湯晶、梁亦菡.學生評教的關鍵問題及其解決方案[J].高教研究與評估, 2006(5)
6.鄭鷹.當前教師教學評價問題的思考[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3(9)
7.孫冶.大學課堂教學評價的原則和方法探析[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3(9)
8.王婉萍.學生評教作用及其局限性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2)
9.王明賓.論提高學生評價教學的可靠性及其策略[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4(3)
(作者單位: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教務處 廣東珠海 519090)
(責編:賈偉)